□張 磊
一直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文化的生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發展,新媒體技術已迅速普及到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各個領域,對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信息獲取與傳遞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大量傳播媒介迅速涌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帶來了新的契機。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與滲透, 徹底改變了原有的信息傳播環境。 詹姆斯·凱瑞認為媒介既可以作為一種技術來優化文化傳播途徑, 也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來影響社會發展。[1]社交網站、移動電視、網絡視頻等新媒體形態不斷涌現, 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形式、內容、性質、話語權、傳播對象,也使得公眾處于一個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對人們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語言特征產生影響。 新媒介的影響遠超出其傳播內容,給既存的文化系統帶來了沖擊,人們只有擁有某種媒介才可能從事相應的傳播活動, 因此在全新的信息傳播模式下,要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必須最大限度發揮新媒體的效用。[2]
當前,新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仍局限于“照搬”,缺乏自主性內容生產,限制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一方面, 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的文本傳播和價值觀的宣揚乏善可陳, 雖然學術界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學校教育、大眾傳播等過程中,傳統文化存在被隨意解讀的現象, 傳播者的文化素養有待提升。 此外,也有一些傳播者缺乏理性態度,傳播傳統文化時或全盤肯定、直接照搬,否定其他文化形式;或根據自身意愿、情感進行界定,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隨意轉換立場;或全盤推翻,貶低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將其視為“歷史的惰力”,須“徹底重建中華文化”。[3]這些行為均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傳播主體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仍局限于流于形式的淺顯表面程度,傳播內容缺乏對現實世界和時代創新的觀照,雖然新媒體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 但傳播內容鮮有創新。 當前,文化綜藝類節目走紅、歷史文化類書籍暢銷、各類傳統文化課程開設等,均說明傳統文化傳播和傳承受到了大眾的重視, 但這些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原樣照搬, 缺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次、多維度開掘。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 人們的文化需求趨于多元化, 但目前新媒體對文化的傳播無法滿足受眾的價值引導需求, 難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引領。 一方面,基于新媒體的傳統文化傳播缺乏精細化的受眾分析。 新時代受眾群體類型及其需求復雜多樣, 定制化傳播已成為主流趨勢,同時青少年作為占比較大的受眾群體,其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呈現碎片化特征, 而當前傳統文化傳播大多只注重單向度的“宣傳教化”,并且缺乏針對性的受眾分析、系統性的媒介效果分析,因而在定制化傳播方面仍存在空缺, 難以滿足多元化的文化需求。[4]另一方面,未能滿足受眾的價值引領需求。相比休閑娛樂、知識更新等需求,價值引領是受眾追求的最核心的精神需求, 期望從傳統文化精髓的學習之中獲得心靈升華。[5]但由于新媒體平臺缺乏對受眾需求的準確預測和判斷,導致傳播定位存在偏差,過度迎合受眾的人際交往、知識更新等需求,同時資本的主導使得人氣和流量成為媒介平臺篩選內容的主要指標,娛樂化內容成為新媒體領域的傳播“主流”,商業性的“眼球經濟”大行其道,傳統文化的價值引導作用被忽視, 在新媒體傳播領域被迫處于邊緣化地位,部分傳播者為了標新立異,甚至打著傳播傳統文化的幌子傳播惡俗、庸俗內容,無法使受眾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滿足。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圖像化”成為主流傳播形式,傳統文化文本逐漸被數碼圖像取代。 文字是傳統文化文本的載體, 具有其他載體無法比擬的隱喻性,而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文字蘊含的理性思想卻被視覺圖像嚴重擠壓, 以圖像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文本剝奪了文字帶來的聯想空間, 使受眾難以從平面化的圖像中真正理解其深層意義, 從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停在淺表化層面。 同時,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存在“攻其一點,不計其余”的現象, 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闡釋且內容解讀的隨意性較強。 究其原因,長時間的碎片化閱讀消解了受眾的整體性思考和獨立判斷, 使其斷章取義地解讀,從而產生誤讀或曲解傳統文化的內容,無法整體把握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以及整體架構。[6]另外,傳播者的文化素養參差不齊,使傳統文化傳播質量無法保證。
一方面,以現代理念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把握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必須立足于現代社會發展需要來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提煉,摒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消極部分,充分發掘其超時代價值。當前,儒家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從產生到發展再到改造整個過程, 都是儒家學者根據歷史情況進行的創新,不同時期對儒家思想的歸納存在較大差異。[7]而儒家思想中哪些具有超時代價值、 符合現代社會價值理念,哪些主張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滋養民眾精神,這些均需要根據時代需要來重新審視,結合社會現實加以運用。另一方面,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讀方式。新媒體時代,僅依靠古代文化典籍中的文本來解讀傳統文化,已無法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 只有運用現代理念,通過貼近現實生活的語言進行詮釋,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優勢進行傳播,才能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例如政治家屈原的歷史事跡作為端午節文化傳播主題,把“屈原精神”解讀為現代政治理念中的民族意識,比較容易引發大眾的共鳴。
新媒體傳播在關注商業傳播、知識傳播的同時,還應重點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 積極調整傳播定位,采用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形式多維度、全方位地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滿足受眾對知識積累、休閑娛樂以及價值引領、精神激勵等多樣化需求。 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優勢,推進線上媒介平臺與線下文化產業融合, 共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播傳統文化中,還要精準把握受眾的興趣與需求,關注群眾的情感體驗,確保傳播內容貼近群眾生活,以提高傳統文化傳播的實效性。 此外,政府、學界、傳媒界等應形成合力,致力于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優化教育資源,不斷提升受眾的傳統文化素養,增強對信息的辨別能力、理解能力、闡釋能力。
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 新媒體技術的興起與普及, 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和價值理念進行精準有效的傳播,并不斷優化傳播路徑、完善傳播體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從而增強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