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磊
18 世紀中期到19 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是英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手工業逐漸向機械化生產過渡,英國也實現了向工業國的激烈轉型。 維多利亞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峰時期,是長期處于和平的時代,此時英國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具有強大的創新力,但仍處于機械化變革的前期階段,人們沒有完全接受工業化的到來,因此設計風格多種多樣,由于生活上的豐裕及對中世紀古典主義的過渡,這一時期便形成了奢華之風,導致后人評論維多利亞時期的設計風格即是矯揉造作、 奢靡之風、繁瑣裝飾,是對古典風格的多元化結合。
在1851 年時, 英國舉辦了第一次世界博覽會。博覽會上的設計產品大多增添了許多繁瑣且毫無用處的裝飾。 此次博覽會使人們意識到工業革命帶給世界的變化, 引發了藝術變革——工藝美術運動及新藝術運動,進而也推動了設計的發展與變革。
書籍形態包括書的外在造型和內在圖文傳播的神態,兩者之間不能偏頗,都要投入設計力道,才能達到書籍形神兼備的最后結果。[1]書籍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系統設計,是指將書籍的文字、圖片內容進行整合策劃,它強調意的表達、信息架構、印刷工藝、節奏韻律以及五感表達。 不同時期的書籍設計能夠反映出當時社會所追求的設計審美。
維多利亞時期的書籍設計裝飾與插圖作為主角,甚至可以鋪滿整個頁面,這種極致追求裝飾就是維多利亞時期典型的平面設計特征。
在維多利亞時期工業化發展進程中, 必然促使社會對大量專業人才的需要, 同時對閱讀的需求愈加強烈。 讀者的審美情趣與對圖書本身的需求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城市化的推進、 城市人口的激增及其文化教育程度的不斷提升等各種因素直接導致對于圖書數量和質量需求的上升。 文學圖書、兒童書籍、藝術圖書等各類圖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學習與休閑娛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書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2]促使出版商不斷尋求新的技術去革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同時,機械化生產進入了圖書行業,圖書商根據不同的受眾人群去定位, 采用機械化生產與手工制作相結合, 同時手工制作向機械化生產過渡的方式,設計出形色各異的風格和版式。 維多利亞時期書籍設計的發展主要是從彩色印刷工藝、書籍裝幀、插圖設計等方面得以體現。
在18 世紀末期到19 世紀初期,手工彩色印刷方式成為一種主流藝術,并以銅版印刷為主,貴族為主要消費群體。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中產階級成為推動圖書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促使英國傳統圖書行業以及彩色印刷技術進行變革。 在此之前,彩色印刷方式大致采用木版或銅版印刷,先采用黑色油墨印出大概輪廓,然后再用水彩顏料進行人工上色。 后來人們從彩色木版印刷到銅版印刷進行了各種嘗試。在維多利亞時期, 書籍彩色印刷工藝逐步走向商業化與機械化,這是開創商業彩色印刷紀元的時代,也是維多利亞時期圖書裝幀最顯著、 最使人引以為豪的特點之一。在維多利亞時期,彩色印刷逐步走向工業化,無論是銅版印刷還是木版印刷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英國率先進行彩色印刷實驗的出版人是威廉·薩維奇(William Savage),他為當時的彩色印刷技術作出了較大的貢獻,1818 年,他出版了關于印刷技術的名為《裝飾印刷實用說明》的工具書,書中詳細記載了他的印刷過程與方法, 以及他如何創造出不含任何油墨的獨特墨水, 不會隨時間流逝而褪色和暈染紙張。 1825 年,他第二次印刷《裝飾印刷實用說明》, 此次印刷他采用了新的印刷材料——彩色油墨。 1832 年, 他出版了一本關于彩色印刷的工具書《油墨印刷籌備工作: 黑白與彩色印刷》。 1840 年至1841 年,他相繼出版了《印刷藝術大辭典》一書。這些彩色印刷工具書中對印刷技術的介紹, 一經出版就引起人們的關注,促使印刷技術的改革,為維多利亞時期的印刷工藝作出了巨大貢獻。 同時,能夠讓彩色印刷獲得巨大發展的還有其他杰出的出版人,歐文·瓊斯(Owen Jones)對禮品書的書籍設計的突出貢獻,為后來的廣告海報、商品包裝奠定了基礎。 但是,這些印刷精美的彩色圖書也似乎成為貴族的專屬之物,也符合維多利亞時期被后人詬病的“矯揉造作、浮夸奢靡之風”。
維多利亞時期彩色印刷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是因為人們對讀書量需求的增大,讀者閱讀水平的日益提高。 同時,工業革命使得印刷也走向機械化、批量化、標準化,這是印刷工藝發展的內在動力。 該時期,彩色平版印刷成為主流,但人們對傳統木刻彩色印刷的喜愛依舊不減,兩者相互補充相互發揮優勢,推動了印刷技術的發展。 與此對應的是,印刷商根據不同閱讀人群的定位,開始不斷嘗試創新設計。此外,印刷成為當時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如票據、海報、圖書等。本質上說,工業化進程推動了書籍逐步商業化,商人的利益需求也助力了彩色印刷工藝的發展。
維多利亞時期的字體設計處于興盛時期, 總體風格是繁瑣裝飾,這在字體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時期最為流行的莫過于美術字體, 因其復雜繁瑣后人也稱之為“花體”。它是由哥特字體演變過來的。在字體的印刷制作方式上,大多采用凸版印刷的方式。所謂凸版印刷, 基本原理即是把文字或圖形雕刻在木板上,把墨水涂抹均勻,再將紙張覆蓋,通過壓力印在紙上。 維多利亞時期的凸版印刷也從最初的手工逐漸發展到開始使用機械化工具, 至維多利亞后期,金屬活字出現,金屬制造發展繁榮,其復雜繁瑣的裝飾登峰造極。
卡斯隆創造的字體引發了歐洲的字體改革運動。 在這個時期還有較為重要的是設計師赫恩·依廉伯格(Hern Inlenburg),他在一家名為美國鑄字公司(the American Type Founders Company) 做主要領導人,這家公司致力于設計廣告上的廣告字,依廉伯格在這里設計了大量維多利亞風格的藝術字體, 并親手刻制了32000 個活字, 為維多利亞時期的字體設計起了重要作用。
歐洲最傳統的封面材質是皮革, 在皮革上進行設計裝飾,并不斷發展改良。 維多利亞時期是封面設計的大變革發展時期, 人們開始在紙張上粘貼布質封面。 此外,還有用黑色紙糊塑形使封面產生浮雕效果, 這是維多利亞時期商業封面設計方法。 到了19世紀中期,禮品書的封面采用大量牛皮紙、絲綢、瓷器等各種奇妙的物品。 同時,燙金也是封面設計經常采用的裝飾手法,因為其造價不高,并且由于當時的人們認為金色是高貴的象征, 于是燙金手法的書籍蔓延到了各種重要和昂貴的書籍封面。
維多利亞時期的書籍封面設計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創新和演變是人們對視覺設計不斷推進的審美和要求,也是圖書行業大發展繁榮之下,人們對視覺呈現出不同效果的追求。
插圖設計作為宣傳新書和出版商之間競爭的手段,維多利亞時期,它的創作形式從手工藝轉向機械化生產,從貴族階級走向普通百姓,并出現了手工與機械結合的插圖設計形式。因彩色印刷技術和圖文編排工藝的進步,使得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插圖變得豐富多樣。這一時期的插圖不僅可以滿足達官貴人極高的審美要求,還能深入普通民眾的生活當中;既能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又能極大豐富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形成英國插圖歷史上百花齊放的盛景。[3]同時,大量插圖為主的兒童讀物在維多利亞時期也非常盛行,這些插圖均為木版雕刻,彩版與黑白版均有,畫面精美, 插圖是有故事情節的, 或是在文字中間穿插,兒童插圖得到長足發展。
這一時期的插圖設計既能滿足貴族階級的奢華富貴審美,又能深入普通百姓之中;既能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又滿足了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這讓維多利亞時期的插圖設計蓬蓽生輝、百花齊放。
維多利亞時期是書籍行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印刷行業趨向大眾化,各類小說、詩歌等印刷刊物逐漸發展起來。 與此同時,維多利亞時期設計風格的最大特點就是繼承了中世紀哥特式煩瑣復雜、 精美的風格,更追求上層社會凸顯身份尊貴的內在需要,于是禮品書就在此背景下出現。 同時人們人情往來的需求也推動了禮品書的發展。 禮品書追求其書籍的版式、字體、插圖等設計以及印刷工藝的雍容華貴以及細致,這些禮品書使用銅版雕刻、凸版印刷字體、手工上色、 絢麗的布料包裝及大量精美插圖等復雜的手工藝,用來滿足上層社會讀者的需求。
維多利亞時期是小說的年代, 小說作家與出版商聯系非常緊密, 出版商可以為其打開更廣闊的大眾市場, 根據市場需求與大眾品味作為小說的印刷形式。 在當時,小說有著不同階級的印刷形式,一些出版商印制非常精美的圖書,主要服務于上層階級。其文字內容與普通書籍并無差別, 但運用的工藝非常精美,等同于禮品書的印刷方式,內含大量精美的插圖以及華麗的外表。 并且書商們會讓暢銷書的作者簽名,并附上贈語來吸引購買人群。 大多數普通讀者也會時刻關注上層階級中流行的書籍, 當廉價版本一經上市他們便會爭先恐后去購買。 隨著社會對閱讀需求量的增加, 上層階級中流行的書籍被印刷成不同開本尺寸,用來方便隨身攜帶閱讀。 這些都是出版商們對利益追求的產物。
在當時出版的書籍中還有一些詩歌和散文中穿插了大量精致的銅版雕刻插圖, 這讓最后的印刷效果看起來更富有貴族氣息, 更多的可能是出于供人欣賞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書籍裝幀設計只是作為圖書的錦上添花,真正的核心還是書籍本身的內容。但如果沒有書籍裝幀設計,就喪失了閱讀的鮮活性。
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書籍設計較為領先,對書籍裝幀精致典雅的要求極高,書籍的由內到外,由標題到結束語,由圖案裝飾到色彩搭配,無不盡顯華貴,并帶有中世紀哥特式風格。
在維多利亞時期之前, 兒童圖書主要以說教為主,并沒有專門為兒童編寫的書籍。 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兒童教育的觀念也不斷發展,英國政府開始注重藝術教育,人們意識到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應當有專門的兒童啟蒙讀物。此時英國出版的最著名的兒童書是19 世紀60年代勞特利奇(Routledge)和沃恩(Warne)出版的“玩具書”系列。 在插圖、版式、字體設計上都結合了兒童的需求,書籍設計精美,以木版雕刻,彩色或黑白印刷,插圖占比很大,頁面穿插少量文字內容。 在當時,兒童書籍占據圖書行業很大的市場。
除此之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兒童雜志,雖然從成立到結束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但也突破了以往,為后來的兒童雜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同時也推動了兒童圖書的巨大進步與成功。 當然,兒童圖書的出現也表明英國書籍逐漸走向專業, 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階級的人們對閱讀的需求。
維多利亞時期工業化進程快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經濟也快速發展,但仍處于機械化變革的前期階段,人們沒有完全接受工業化的到來,因此設計風格多種多樣, 有的還處于中世紀的古典主義,有的處于折衷主義,有的開始對工藝美術運動進行探索,這使得威廉·莫里斯等著名設計家發展壯大,為現代藝術設計風格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威廉·莫里斯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倡導者,他設計的第一本書被當作維多利亞風格的書籍設計的結束。 他主張文字、 插圖都是書籍設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不可缺失任何一部分,又不能單獨跳出來“搶戲”。這一思想對后世書籍設計具有重要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維多利亞時期的書籍設計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維多利亞時期是書籍設計由手工藝設計到現代工業設計的過渡時期。
19 世紀英國的傳教士及圖書商來到中國, 創辦了圖書印刷工廠、 書店等, 并將其印刷技術傳入中國,在中國開設西式學校,給中國學生印制圖文并茂的課本,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同時,奧布里·比亞茲萊是維多利亞時期著名插畫師之一, 其作品融入了多方地域文化,如洛可可、日本浮世繪等風格。 這引發了魯迅、梁秋實等國內學者關注,使中國書籍的印刷與出版,包括設計、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維多利亞風格能夠代表整個維多利亞時期的設計導向, 現代人提起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時, 總有“煩瑣裝飾、矯揉造作”的評價。 然而,維多利亞時期的書籍設計無論是印刷還是裝幀設計, 一直都在精益求精,它有著頑強的創新能力,對后世書籍設計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