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的事件, 往往具有傳播廣泛、 差異分布、危害大、病因復雜、發生發展程度不確定等特點。[1]
近三年來, 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堪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典型案例。 在這場舉國同心的戰“疫”中,《河南日報》按照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統一部署,以權威報道進行輿論引導、回應社會關切。 《河南日報》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的“硬核”表現并非偶然,它源于長期以來媒體社會責任的堅守和擔當,源于各個部門、各個平臺的深度融合與協同作戰,源于媒體記者深厚扎實的業務素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 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疫情防控工作進展。 對主流媒體來說,更要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壓艙石”“定盤星”的關鍵作用。
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言,搶抓時效、及時公開信息是最好的戰“疫”良藥。 如果說疫情防控是在“跟時間賽跑”,那么疫情信息的發布同樣如此,這也符合新聞報道要求“新”和“快”的特點。
主流媒體是連接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橋梁”,第一時間公布疫情動態、防控工作進展,第一時間準確地將每一條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受眾, 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只有樹立“第一時間報道”“先入為主”“首次效應”等報道理念,才能搶占輿論制高點,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
時間回溯到2020 年1 月24 日, 河南公布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從這一天起,《河南日報》吹響戰“疫”集結號,將戰“疫”報道的時效性上升到“生”與“死”的高度,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
首先, 注重做好疫情進展信息的第一時間發布。無論是疫情暴發初期, 還是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后,《河南日報》 始終將相關報道列為至關重要的宣傳大事,及時通過報紙及新媒體平臺對外公布,滿足受眾知情權。 其次,第一時間發布記者一線見聞。 紙媒、新媒體同步開設“一線直擊”等戰疫報道專欄,新媒體平臺24 小時不間斷刊發來自隔離病房、發熱門診、核酸檢測實驗室、 居家隔離點等一線新聞稿件。 其中,在2020 年武漢疫情暴發初期, 報社專門派出記者前往疫情防控救治最前線,及時關注報道武漢疫情防控動態;在河南公布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后,報社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前往收治病例的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詳細了解確診病例救治情況及醫院防控措施,成為全省第一家報道省內首例確診病例的媒體; 在2021 年鄭州發生疫情期間,報社及時跟進、第一時間策劃專欄,統籌安排采訪,派出記者兵分多路,深入關注度集中的定點救治醫院、全員核酸檢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隊伍、疫情封控區等場所進行采訪報道。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減少存量、控制增量”是做好防控救治工作、有效應對疫情的基本原則。 “減少存量”是醫療機構需要擔起的主要任務,而掌握正確科學的防疫知識、 及時對受眾進行行為引導,做好疾病預防,則是“控制增量”最經濟、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這不僅是媒體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報道應有的社會責任, 更是主流媒體的價值和優勢所在。
《河南日報》在做好權威信息發布、確診病例救治情況等報道的基礎上, 將疫情防護知識的宣傳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持每日刊發2—3 篇疫情防護科普知識的頻次。 為確保稿件刊發及時、有效,內容生動、可讀性強,河南日報社編輯部還與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宣傳組、河南省衛生健康委、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各大醫院建立健康科普微信工作群,提前策劃、主動設置議題,邀請業內權威專家對受眾關心的防疫話題進行解答, 用科普知識打好防疫“主動仗”。
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變化, 受自媒體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信息復雜化的影響,一些不真實的病例報告、不科學的防疫信息層出不窮。 “口罩噴灑酒精后能達到消毒的作用、 提高口罩利用率”“氣溶膠傳播就是空氣傳播”“雙黃連可有效抑制病毒” ……面對這些紛亂雜沓的信息,公眾一時間迷失了方向,恐慌情緒撲面而來。
媒介依賴理論告訴我們,越是在危機時刻,民眾對媒體的依賴性越強。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常態化及時清晰地澄清謠言勢在必行。 河南日報社第一時間組織記者采訪黨政機構、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相關部門的專家學者, 針對現象剖析本質, 深入分析、詳細解讀,用真實的案例和數據說話,粉碎謠言和不實信息,澄清謬誤以正視聽。 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上,《河南日報》做到了第一時間權威信息發布、權威媒體發聲, 有力增強了社會各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和決心,充分彰顯了主流媒體“定海神針”的力量和作用。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流媒體不能僅僅滿足于做現象的記錄者、政策的傳達者,也不能僅僅滿足于信息的速度飛快和數量龐大,還要重視信息的深度和質量,[2]有力發揮出“主心骨”“定盤星”的正確輿論引導作用, 這是主流媒體與其他媒體競爭制勝的利器。重要時刻、關鍵節點,主流媒體必須主動加強議題設置能力,勇當意見領袖,推出具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以硬核內容提升社會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進入攻堅克難、 輿論復雜的關鍵時刻,《河南日報》策劃刊發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報道,如《戰“疫”長歌》和《青春戰歌》等精品力作。
作為一篇全景式的報告文學,《戰“疫”長歌》從多角度、 多側面展示了全省參與疫情防控救治的各個群體。 文章運用了很多新聞報道無法做到的敘事抒情策略, 還運用了豐富多樣的文學表現手法加以潤色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創新性地運用了“每一個小標題都是一句詩”, 連在一起是一首完整的詩,以時間為軸,扣合每一階段人們的心理變化和防控進程;每一部分的題記選取一首抗“疫”公益歌曲,別具匠心,詩與歌交相輝映,加之內文多種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形成一篇靈動鮮活、雋永酣暢、氣韻沉雄的精品佳作。 同樣是一篇高質量的報告文學,一萬余字的《青春戰歌》用46 個鮮活事例,寫出了青年人的挺身而出和擔當奉獻。
評論是黨報的旗幟和靈魂。 疫情期間,《河南日報》反應迅速、加強策劃,開設“今日快評”“豫論場”“今豫言”等多個欄目,組織撰寫了一系列疫情防控相關評論,積極主動引導社會輿論,提升公眾對疫情防控的理性認知,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重磅評論猶如黃鐘大呂,充分體現黨報導向。 在全國戰疫正酣之時,《河南日報》 頭版重磅推出述評《必勝,中原戰“疫”!》,以恢弘的氣勢、細膩的筆觸、生動的細節、動人的故事,全景式展現了全省干部群眾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有序、有力打響疫情阻擊戰的舉措和實踐, 表達了必定打贏這場中原戰“疫”的決心和信心;《中原戰“疫”心手相牽》《中原戰“疫”黨旗獵獵》《黃河兒女 風雨向前》等以“何言”為名的重磅評論,寫出了河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各項部署的實踐,展現了一億河南人守土有責、全力以赴,共筑疫情防控鋼鐵長城的使命擔當和大義精神。
系列評論立意鮮明,成為引導輿論的風向標。緊跟疫情防控形勢需要, 策劃推出評論員文章《共克時艱共抗疫情》, 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落實責任舉措,筑牢防線;《保供應就是顧大局》強調了疫情防控物資供應和群眾日常生活必需品供應的重要性;《核酸檢測須“壓茬”》《流調必須見根見底》《扎緊“口袋”一個不漏》《珍惜“綠碼”健康行》等多篇短評,體現了面對新一輪來勢洶洶的疫情,每一個人、每一道環節都必須強化責任擔當,防止僥幸心理、麻痹思想和厭戰情緒。
這些評論充分發揮了黨報“大事大處理”的優良傳統,以深刻的思想、雄健的筆力、巧妙的構思、通俗的表達,創作精品力作,不僅有力體現了黨報的政治擔當,更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正面、強勁、理性的輿論支持。
《2021 河南省互聯網發展報告》 顯示,2021 年,河南省互聯網用戶達到1.26 億戶,位居全國第4 位,普及率為91.9%,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9136.6 萬戶,5G 終端用戶達到3184 萬戶,位居全國第3 位;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網上支付應用用戶滲透率分別達到99.4%、93.0%和91.3%。 同時,河南省手機上網用戶月戶均流量達到13.6G,同比增長86.3%,增速居全國第1 位。[3]從統計數字可以看出,互聯網已深度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手機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載體。 這樣的信息傳播現狀,也促使新聞報道從單一、局限、相對滯后的傳統紙媒報道向立體、多元、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的新媒體報道轉型。
《河南日報》發揮媒體融合優勢,始終堅守網絡輿論主陣地,堅持“移動優先、立體傳播”,有效統籌新媒體報道,主動策劃,精品迭出,出色完成了一次次疫情報道任務。
自疫情暴發至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與紙媒報道同步,《河南日報》 第一時間打響新媒體報道立體戰。河南日報客戶端第一時間開設專題“抗擊疫情,我們在一起”,專題下設要聞速遞、實時動態、一線直擊、健康知識等多個子欄目,日均發布稿件20 篇以上,在疫情暴發初期日均發布稿件達60 篇以上, 專欄總閱讀量一度超過5000 萬,其中10 萬+稿件達48 篇。
微博、微信等平臺齊發力。 自2020 年疫情暴發至5 月初基本得到控制期間, 河南日報官方微信10萬+稿件達29 篇,單篇最高閱讀量超過500 萬,累計增加訂閱用戶11.8 萬。 河南日報官方微博# 豫見疫情防控#、# 豫防疫情短信# 等話題點擊量超過1.8億,粉絲增長5.8 萬。河南日報抖音、快手視頻號各發布疫情相關短視頻99 條,總播放量9487 萬,最高單條播放量超過3300 萬,爆款頻出。 精簡文字與感人畫面交相輝映,帶來超強的感染力,處處傳遞著“戰疫必勝”的信心。
在完成常規發稿任務的同時, 全媒體編輯部加強產品策劃,創新產品形式,通過音視頻、海報、圖解、H5 等多種類型的新媒體產品, 吸引公眾閱讀興趣,有效引導公眾科學防護、理性看待、消除恐慌,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態勢,為疫情防控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疫情期間,《河南日報》實行紙媒、新媒體雙線作戰,報紙、客戶端互聯互通,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例如,圍繞疫情防控形勢,《河南日報》既有傳統紙媒評論員文章,也有符合百姓口味的網評、短評,兩者各取其長、優勢互補。 報紙擬發的評論文章,優先在客戶端發表,在網上傳播,第一時間引導輿論。值得一提的是,為宣傳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河南日報客戶端新鮮出爐了全新的評論欄目 《豫論場》,并在 《人民日報》 和新華社客戶端河南頻道同時推出。 欄目曾刊出《“胡辣湯”對“熱干面”的情意》《白菜致口罩的一封信》《“彈性上班”可以有》《在最近最遠的距離愛你》等多篇網評,及時關注焦點、理性分析熱點,創新語言表達,深受公眾喜愛,在朋友圈廣泛轉發傳播,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至今,“豫論場”仍然保持每日不定期推出1 至2篇精彩網評的頻率,從身邊的小事說起,從百姓的切身利益著手,小切口反映大主題,成為《河南日報》的品牌欄目。
在移動互聯網充分普及的今天,每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會引發一場信息大戰。 主流媒體從業人員,一方面要堅定政治立場,時刻牢記政治站位,提高輿論引導力,另一方面,要緊跟時代步伐,善用新媒體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熟練駕馭新媒體傳播工具和技術,讓更多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傳播得更快、更廣。
《河南日報》在日常新聞工作中,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對全體記者、 編輯進行新媒體知識講座及視頻拍攝剪輯培訓,強化新聞報道融媒意識,鼓勵記者采訪報道“首發新媒體”,讓媒體融合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疫情期間,報社先后調動400 多名記者、編輯參與報道。 受新媒體轉型的影響,紙媒記者不僅能寫稿子、拍照片,還能拍視頻、剪片子、當主播,扎實的文字功底搭上音視頻的“錦上添花”,催生了多篇10 萬+、100 萬+的優質稿件,以及播放量過百萬的精彩短視頻,傳統紙媒“硬新聞”呈現多種“軟表達”,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進一步提升,獲得了用戶增長和品牌價值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