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華
(贛州市金淼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江西 贛州 341000)
市政工程通常是在城市空間開展,施工現場涉及大量的建筑、道路及其他的公共基礎設施等,這些設施的存在會對施工產生不利的影響,部分施工內容會影響道路交通,甚至需要拆除地表建筑以保證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在市政工程地下管道施工中,應用泥水平衡頂管施工技術則可規避這一問題,其無需進行地面開挖,通過工作井與接收井,使用頂管機直接在地下頂管作業,施工對地面事物影響較小,施工質量和施工效率表現良好。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需著重考慮地質條件,明確適用范圍及技術應用的關鍵點,以此來保證市政工程的頂管施工質效。
以某地排水工程為例,污水管道總長為2876m,管徑為500~1650mm,管道埋設深度為1.60~6.25m。由于管道鋪設沿線存在公路及通水箱涵,部分施工段無法使用明挖施工方法,需要應用泥水平衡頂管施工技術。在前期的地質調查中獲知,施工路線的土質結構如下:第一層主要是雜填土,部分地段存在淤泥;第二層為砂質粉土、粉質黏土等;第三層為淤泥粉質黏土、砂質黏性土,并且淺部黏(粉)性土層中存在潛水。本文以其中一段頂管施工為例,進行泥水平衡頂管施工技術的應用分析,該段長度為142m,采取兩段頂管施工方案,在施工路段的兩端各設置一個接收井,中間設置作業井,井點選擇了沉井施工方案,為了保證井點作業的安全性,井的底部采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加固處理,井壁進行高壓旋噴樁施工,以為泥水平衡頂管施工做好準備。
頂管機在選用之前,需進行頂管施工作業現場的實際調查,并征求施工技術人員的建議,選擇性能規格符合頂管施工的頂管機。該工程選用的是泥水平衡式頂管機,其具有非常好的自動平衡性能,尤其是頂進過程中沉降控制精度高,可控制在1cm 以下,頂進速度快,實現泥水加壓與地下水壓的雙向平衡,確保泥水平衡頂管施工的安全可靠進行。并且,頂管機本身配備了檢測儀器,可進行頂進參數的實時測量,以為頂管施工作業提供參考,進一步保障頂管施工的質量。
泥水平衡頂管施工泥漿主體材料為膨潤土,需事先配置完成,使用2臺液壓注漿泵作為注漿設備,一臺注漿,一臺補漿,同步協同進行泥水平衡頂管施工作業。另外,機內設有儲漿箱,尺寸為2m×0.9m×1m;地面也設有儲漿箱,體積為2m×1.5m×1m。泥漿在預制過程中,膨潤土與水需充分攪拌,攪拌時間要超過0.5h,然后將泥漿放入地面儲漿箱,儲存大約6h,等到泥漿發酵完全后,使用注漿泵泵送至壓漿管道內。在泵送之前,還需再次攪拌發酵后的泥漿,以防止泥漿在管道中的摩擦力過大影響到壓漿效果。整個注漿系統由單缸液壓注漿泵、液壓動力站、輸漿總管組成[1],總管使用高壓軟管與壓漿孔進行連接,液壓注漿泵施加壓力將泥漿通過輸漿總管泵送至壓漿管道,以輔助頂管施工作業。
2.3.1 泥水循環系統分析
一是注漿管。主體注漿管選用鋼管材質,管徑參照頂管機的接口進行選擇,轉彎位置則使用軟管連接。
二是輸水電機。根據施工設計中地下水壓力進行選擇,電機輸出的泥水壓力要高出其30kPa左右。
三是泥水濃度。其關系到頂管過程中的排泥,應參照工程地質條件進行確定。在土層滲透系數不大的情況下,泥水比重應小于1.0;如果是中等水平,則要提高比重,增加膨潤土的添加量,維持泥水的均衡,應在1.05~1.10;如果系數較大,則泥水比重還要增加,需提高至1.10~1.20,以保證頂管作業過程中的泥水濃度,維持泥水壓力的穩定。通過泥水比重的嚴格控制,可確保泥水頂管過程中的平衡,加快泥膜形成的速度,保持工作面的穩定。由于泥水處于不斷的循環狀態[2],會損失一定量的黏土,需注意在泥水平衡頂管過程中不斷添加適量的黏土,保持泥水比重的穩定,以確保頂管作業的質量。
2.3.2 注意事項
一是在泥水平衡頂管過程中持續循環泥水,導致泥水中的黏土處于消耗狀態,所以,應密切關注泥漿的粘度,頂管過程中隨時測量,及時添加黏土,以將粘度維持在22~35Pa·s;二是注意泥水壓力的控制,通常要大于地下水壓力30kPa 左右;三是頂管之前先進行內循環的檢測,并進行泥水壓力的改善,確定壓力穩定后,檢查外循環,評估頂管作業的情況;四是頂管機頂進作業不斷切削土層,需要泥水循環不斷地排土,需在這一過程中使用渣漿分離器及時將泥漿中的渣土去除;五是每完成一段頂管作業后,泥水循環系統不可立即停機,應等待3min 后再關閉系統;六是頂管作業結束后,先關閉系統的截止閥,然后才可拆下泥漿管。
觸變泥漿減阻系統由螺桿注漿泵、高速攪拌筒、儲漿箱組成。總管管徑與注漿泵相同,選用的是G50 鋼管,機尾配置壓力表,支管材質為耐壓橡膠,注漿孔縱向按照4 根管道的長度進行設計,并且注漿孔中安裝球閥,壓漿孔組分別設置在管道頂部與兩側,每個位置安裝3組。
泥水平衡頂管施工的工作井采用的是沉井施工方案,井底加固處理使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樁。在鋼筋作業過程中,預埋鋼板,然后再進行混凝土澆筑,以方便于井底導軌的安裝。所以,在預埋鋼管作業中,采用了加固措施以增加錨固強度,防止導軌運行過程中發生位置偏移。導軌與鋼板采用焊接進行連接,需注意焊接作業質量的檢測,并對導軌進行加固,保證導軌運行過程中的穩定可靠。主頂油缸架的安裝誤差要控制在5mm 以內[3],選擇拼裝結構,保證結構良好的承載力。整個工作井的井壁進行高壓旋噴樁作業,并進行強度與剛度的檢測。其中,承壓壁(后背墻)需要承擔頂管作業時產生的反作用力,需進行頂管后背處理,使用50b型工字鋼焊接,與井壁之間設置墊板,以保證承壓壁可完全承擔這些反作用力,促進頂管頂進施工作業的順利開展。
導軌的軌道高15cm、內距1m,為鋼制定型導軌,由鋼軌、橫梁、墊板等組成,順著注漿管道的坡度安裝。在安裝過程中,要保證軌道處于中心線之上,盡量減少安裝位置偏差。導軌與預埋鋼板連接時,選擇使用的是槽鋼焊接,導軌鋪設前,道床必須墊平、搗實。導軌安裝的質量要求是位置準確,安裝牢固,可完全承擔頂管作業形成的壓力,不會發生變形、位移等問題,以及兩條導軌對稱平行等高。并且,在頂管作業過程中,進行導軌高程、中線位置、中心標高等各項參數的觀測,隨時進行頂進的調整,最大限度地降低頂進軸線的偏差。安裝節管作業時,在工作井上設置起重設備,由其將球墨鑄鐵管吊入井中,在起吊之前,進行鐵管的質量檢查,確定有無裂縫、平直度是否合格,最后準確地吊裝在軌道上,并注意對準管口。
在完成球墨鑄鐵管安裝后,在頂進側的鐵管口安裝U形頂鐵,增加管口受力范圍,形成對管壁的保護作用[4]。頂鐵與管口大小相吻合,保持其中心線與管道軸線的相切合,頂鐵與管道之間增設木板,作為接觸面受力的緩沖,保證兩者受力的均衡,完成安裝后,立即鎖定,同時清理干凈導軌與頂鐵表面。在頂管作業過程中,頂鐵附近不可有人員滯留,并高度關注頂鐵的工作狀態,及時發現頂進異常,保證頂管作業的安全。
首先,在工作井中確定頂管洞口位置,然后向前挖大約50cm,啟動頂管機,將機頭緩慢向洞口移動,直至刀盤完全進洞后,安裝好止水圈。啟動頂管機運行,測量土壓為0.1MPa、出漿機土壓為0.08MPa時,頂管機開始進入頂進作業狀態。在頂管機刀盤切削土層時,機頭轉動形成反作用力,使軌道與其之間的摩擦力增加,機頭頂進軸線易出現偏移,應在頂管機入土之前,在軌道上安裝限位設備,并將頂進速度設定小于50mm/min,防止刀盤旋轉形成過大的作用力。在頂進超過2m后,如果機頭旋轉不夠順暢,緩慢增加頂進速度,機頭未入土之前,土壓應維持在40kPa左右,直至機頭完全進入土中,開始下第一節管并進行封閉處理。
在完成進洞準備后,將安裝好的第一節球墨鑄鐵管進行頂進作業,使用千斤頂施加作用力,促使第一節鐵管進入挖好的土洞中,完成第一節鐵管頂進后,留出大約0.4m左右,用于與第二節鐵管連接。將千斤頂退回,拆除頂鐵[1],進行第二節球墨鑄鐵管的安裝與頂進,重復上述施工過程。當機頭即將到達接收井之前,大約在25m的位置時,進行軸線的檢測,以確定機頭在接收井中的位置。為了保證進入接收井的安全,應與工作井使用相同的封堵措施,在接近接收井的洞口時,將機頭出口位置的井壁挖開,在進洞后,立即分離機頭與節管,同時,使用水泥砂漿填充管壁與土層之間的縫隙。
機頭在即將到達接收井之前,在接收井出洞口的位置,找準時機,也就是頂管土壓、水壓消失的情況下,機頭停止作業,在接頭管的中心位置打入一根鋼釬,然后檢查好頂進軸線,開動主頂油缸接著進行頂管[5]。當機頭露出后,關停頂管機,開始進行接收作業,將機頭取出放在托架上,在接收井上方使用起重設備吊出,完成整個頂管作業流程。
泥水平衡頂管施工需要地上與井下之間的作業協調,應保持通信的通暢,因此,地上指揮中心、接收井、工作井、頂管機等各配置一部對講機,用于頂管作業過程中的溝通交流。此外,為了保證頂管作業的安全及作業指揮調度協調的時效性,在施工現場的地面、井下、管道等位置設置了實時監控系統,提高施工過程的管控力度。
3.7.1 軸線測量
頂管作業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頂進軸線與設計軸線出現偏差,應在頂進過程中隨時進行軸線的測量。一般來說,每頂一個節管測量一次,但是,為了避免出現頂進偏差,應根據頂進作業的實際表現隨時進行測量,并要做好復測工作,以便于及時糾正偏差,加快頂進的進度。在頂進軸線測量中,選擇使用激光經緯儀跟蹤頂管機中的光靶,測量人員可以隨時獲取頂進的軸線測量數據,每完成一節頂管作業,回測一次軸線數據。高程測量的是頂管機中心標高,然后參照設計標高,借助水準儀進行測量和調整,以形成對頂進高程的有效控制。
3.7.2 頂管動態測量
頂進的節管必須保持與設計軸線的一致性,為了避免節管出現位移偏差,需對頂管進行動態測量,以便及時發現推進偏差并進行糾正。在節管推進土層之前,每前行30cm,測量一次,完全進入土層之后,每前行100cm,進行一次頂進姿態的測量[6],以提高調整的頻次,實現推進軸線的精確控制。在動態測量過程中,一旦發現軸線偏差,立即進行調整,并且在出洞、進洞等關鍵施工環節需要保證測量的精確性,并合理增加測量頻率。
3.8.1 地表監測
地表監測主要是在頂管的初始時期,在頂管設計軸線的位置,間隔4m 設置監測樁,主要監測的內容是地表隆起或是沉降,統計記錄頂進過程中的這兩項參數,以作為調整頂管機作業參數的依據,主要有推進速度、土壓力等。
3.8.2 沉降監測
使用水準儀對監測點的高程進行測量,測量高程數據與原始高程進行比對,并繪制出沉降曲線,預測曲線的發展趨勢,設定沉降閾值,當發現沉降量超出該值后,應立即停止作業,然后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匯總,開展調整措施的分析,制訂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3.8.3 監測頻率
根據頂管作業的進度進行監測頻率的設定,一是頂管機頂進初期,在距離監測點約20m時,進行3次以上的監測;二是頂管進入監測點20m 范圍后,每過1h監測1次,當監測到沉降或隆起參數不穩定的情況下,增加監測的頻率,開展持續性的監測,將監測的數據進行整理、匯總、統計,繪制出變化曲線,預測發展結果,并上報給項目管理部門進行研究解決。
在市政工程中應用泥水平衡頂管施工技術,具備以下優勢:一是該技術不受地表事物的限制,在施工沿線設置工作井與接收井,地下作業對土層擾動較小;二是頂管施工與明挖施工相比,開挖與回填作業量少,加快了施工進度;三是在管道埋設深度過大的情況下,泥水平衡頂管施工的成本低、施工操作簡單、施工效益表現良好。基于此,在市政工程管道工程施工中,結合施工沿線的土質狀況及地表建筑和公共設施情況,深入分析研究該施工技術,明確技術應用的要點,保證技術應用的準確性,對于市政工程施工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