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豐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農產品加工業是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在提高財政收入、擴大就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美好的生活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如同一座橋梁,將農業、農村、農民與工業、城市、市民有效連接,在推動三產業融合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方面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在生產方式上,它以農、林、牧、漁等產品及其加工品為原料進行工業加工或再加工,其產品的物理形態,性質品質與最初原料相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產品加工業覆蓋面廣,涵蓋人民群眾日常衣、食、住等方面,涉及產品眾多。截至“十三五”期末,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效再上一個臺階,其營業收入超過23.2萬億元,比2019年增加1.2萬億元,總體加工轉化率達到67.5%??萍荚诖龠M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其貢獻率已達到63%[1]。以上數據說明,農產品加工業在我國已形成可觀的市場規模。為進一步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在2020年11月10日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推進會上,我國提出力爭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從2.3∶1提高到2.8∶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從67.5%提高到80%[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加強,市場競爭力大幅提高,基本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這說明我國對于事關國計民生的農產品加工業格外重視。
在中央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各省市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做大做強做優本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如山東省打造了糧食加工產業集群、棉花加工產業集群、花生加工產業集群、水果加工產業集群、干雜果加工產業集群等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四川省打造了萬億元級食品飲料產業,將名優白酒、糧油食品和肉食品打造成千億元級產業,將泡菜和復合調味品、名優茶、新型果蔬飲料等分別打造成了500億元級的特色產業。先進省份農產品加工業的飛速發展,一方面從整體上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實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為其他省市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近年來,廣西在中央及自治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依照2018年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形成的“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抓創新、創品牌、拓市場”的工業高質量發展路徑,以“起步就要提速,開局就要爭先”的態勢全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廣西地方政府及各地市政府持續推進下,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一定成效,并呈現出如下特征。
目前,廣西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由2015年的不到4 000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超7 600億元,年增幅為10%左右[3]。年營業收入在2 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 900多家,占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6%;其中,自治區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有241家,年營業額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有358家[4]。
當前,廣西培育了糧食、蔗糖、水果、蔬菜、漁業、優質家禽等500億元產值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將休閑農業打造為300億元產值的產業,食用菌打造為200億元產值的產業,茶葉產值突破100億元。2021年,廣西全區蔗糖產量占全國的六成以上,蠶繭產量占全國的五成以上、占全世界的四成;橫州市茉莉花和花茶產量占全世界的六成以上;廣西蔬菜(含食用菌)的年產量達到3 550萬t,水果年產量持續拔得全國頭籌,達到2 150萬t[5]。廣西豐富的農產品原料資源為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廣西農產品加工業打造了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一方面,本地品牌知名度持續擴大,例如“三金”“真龍”“兩面針”“甲天下”“南方芝麻糊”“漓泉”“丹泉”等;另一方面,一些全國性著名品牌相繼落戶廣西,例如“娃哈哈”“百事”“匯源”等。環江香糯、橫州市甜玉米、象州沙糖橘、靈山荔枝、興安蜜桔、南寧火龍果、大新龍眼、融水靈芝、德保黑豬等21種農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截至2021年底,廣西農業品牌總產值達到1 397億元,品牌總價值超過3 200億元,帶動農村就業人口965萬,推動2020—2021年廣西農產品銷售額及銷售量實現雙增長[6]。
當前,廣西積極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產業鏈不斷延伸,促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食糖精深加工圍繞“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廢液—復合肥”“甘蔗—制漿造紙—廢液堿回收—再利用”模式,形成具有廣西特色的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金花茶、茉莉花茶等特色茶產業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科研單位+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的商業模式,從茶葉加工、茶飲料開發、茶業連鎖經營到茶園旅游,全面拓寬了產業鏈條,形成“農產品加工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就業扶貧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當前,廣西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從總體來看,當前廣西農產品加工率較低,大多數產品仍舊處于初級加工、粗加工階段,精深加工能力較弱且多位于產業鏈的上中游,下游加工增值鏈條較短,農產品二次以上精深加工率僅為20%,而果蔬、畜禽、水產品等精深加工率不到10%[3]。鮮活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偏低,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冷鏈運輸、初加工等配套設施建設不足,導致鮮活農產品產后損失較為嚴重。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規模較小,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生產、加工、運輸產業鏈,大多數企業在環境、資源、運輸等方面優勢不足,成本居高不下。
當前,雖然廣西農產品加工業涌現出了一些全國知名品牌,并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從整體看依舊存在企業單打獨斗明顯、品牌意識不強、品牌效應較低等問題。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規模較小,大型知名企業較少,在品牌經營上缺少創新,缺乏自主品牌發展意識,產出效益較低,市場上雖然有高端農產品品牌,但是占有率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從縱向看,品牌帶動力不強,品牌建設缺失導致無法帶動產業上下游及配套企業發展,進而導致產業鏈缺失,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資源缺乏有效整合,品牌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從橫向看,同類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未能協調合作,出現各自注冊商標、各自包裝、各自營銷的現象,難以樹立區域公共品牌形象。
當前,廣西本地穩定的農產品原料基地相對分散,成片連片的原料基地較少,特別是缺乏標準化原料基地,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原料供應規?;枨笙嗝埽霈F僅部分行業原料可以在當地完成采購,多數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所亟須的主要產品原料依賴外地采購等現象。部分農產品加工所需原料受季節性氣候、地形、土壤等多種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原料產量不穩定。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方防治病蟲害技術落后,原料易受病蟲災害影響而導致減產,使得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供應得不到穩定保障。
廣西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特別是下游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產業集聚度低,企業規模較小,大型企業、龍頭企業數量較少。企業自身擁有的高學歷高水平專業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不多,人才結構不優,欠缺領軍型人才、一流工程師、優秀技術工人。高端研發人才、技術工人的嚴重缺乏限制了企業開展技術攻關的能力。企業自身科研經費嚴重不足進一步增加了開展技術攻關、實現轉型升級的難度?!爱a學研”用脫節較為嚴重,企業發展得到專業科研院所、高校的技術支持較少,研發的技術較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些因素都使得廣西農產品加工業較難在短期內實現科技含量的快速提升。
由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牽頭,農業農村廳、工信廳等部門配合,共同強化農產品加工標準化體系建設,鼓勵加工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創建ISO9000、HACCP等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標準化生產。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認證和監管,建立從種植、養殖、運輸、冷藏、加工、銷售、售后等全程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鼓勵并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物聯網、質量安全云等技術和信息平臺,建立糖、果蔬、羅漢果等產業農產品質量安全云,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應用先進標準,推廣標準化生產,提升全流程產品品控能力,保障加工農產品質量,夯實品牌基礎。
由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工信廳等部門共同發力,一是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精深加工技術,生產種類豐富的加工產品,推動農產品加工往后端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二是改造傳統優勢產業,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提質增效,重點抓好果蔬、蠶繭等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傳統產業,支持和引導傳統產業“二次創業”。三是支持企業打造全產業鏈,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前端延伸,帶動農民建設原料基地,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大力推行“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商業模式,推動加工新模式向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科普、養生養老等第三產業深度融合。四是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開發各類具有生態資源優勢的養生保健、抗疲勞、抗衰老等具有改善人體健康的功能食品和新資源食品,延伸產業鏈,打造大規模、高品質、多系列、高效益、可持續的優質生態長壽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
由自治區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廳、工信廳等部門協同配合,一是實施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價值提升行動,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打造農產品加工品牌,開展綠色生態食品、有機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二是加強宏觀謀劃,規劃建設“三品一標”生產基地,提高“三品一標”品牌公信力,推進“老字號”提升工程,重點培育一批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著重打造一批“桂字號”農產品加工品牌。三是進一步提升優勢特色富硒農產品產業鏈及品牌價值。充分發揮“長壽、綠色、生態”品牌效應,加快品牌建設力度,建立農產品加工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推動一批加工農產品申請、認證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廣西著名商標。四是大力發展特色富硒農產品,打造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廣知名度的“桂”字頭富硒農產品品牌。五是以政府引導幫扶為主,樹立團體意識,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優勢,申報集體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培育知名、著名商標,做到一個系列產品、一個品牌商標。六是培育農產品加工品牌,建立專家隊伍,宣傳推介品牌創建典型,針對品牌創建開展專業服務,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將質量和信譽凝結成品牌,以品牌影響力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七是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壯鄉、瑤鄉的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歷史故事,提升農業文化品牌價值。八是充分利用農業博覽會、農業展銷會、產銷對接會、電子商務等多種營銷平臺,借助互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強化品牌市場營銷,提升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
由自治區工信廳牽頭,農業農村廳等部門配合,一是引導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力度,完善產業園區功能,突出產業園區特色,強化產業園區企業分工,吸引龍頭企業向加工園區集聚。二是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工業園區、優勢主產區集聚,在優勢農產品產地打造產業集群,打造農產品加工專業特色小鎮。三是重點扶持農商產業聯盟、農產品加工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培育一批產加銷一體的農產品加工全產業鏈企業集群。四是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方式與上下游各類市場經營主體組建農產品加工聯合體,積極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共贏模式,積極發展生產資料供應、種子種苗繁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農機作業等生產性和經營性服務,鞏固農戶與企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的利益聯結機制。五是鼓勵發展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幫助農產品加工企業對接市場、節本增收,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組織化程度、生產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由自治區科技廳牽頭,工信廳、農業農村廳、人社廳等部門配合,一是加快農產品品種改良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加工原料品質。二是加快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建設,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遴選一批成熟、適用的加工技術、工藝和設施設備,擇優選擇優勢產區建立技術示范基地,開展產學研技術對接活動,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三是全面實施農產品加工綠色發展行動,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加大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強科技攻關力度,以良種研發和技術創新為重點,開展畜禽品種選育繁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種養等農業關鍵技術攻關,深入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技術研究,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推進科技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融合。四是積極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技術推廣部門等加強產學研合作,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創立農產品加工試驗站,在生產一線推進數字化農業發展,突破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瓶頸,攜手開發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產品。五是積極培育農業科研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和基層農業科技人才,建議高校在本科、碩士、博士等教育階段,開設農產品加工方向專業,同時與企業、科研院所共同構建農產品加工人才培養基地,夯實“產學研用”;由相關部門建立農產品加工人才培養基金,專門用以支持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培養相關專業人才;鼓勵、引導外省廣西籍優秀農產品行業企業家及專家學者回桂發展,帶動、培育本地農產品加工人才,通過多套“組合拳”,為農產品加工提供科技人才保障。
由自治區人民政府統一牽頭,工信廳、農業農村廳、發改委、財政廳、科技廳、人社廳、交通運輸廳、金融監管局配合,一是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爭取在財稅、金融、能源、科技、信息、人才、物流等各項政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形成對廣西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二是積極爭取國家相關的政策支持,圍繞規劃中的重大工程項目和建設任務,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國家有關資金和項目支持。三是重點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自主品牌建設、產業鏈延長、高附加值、質量認證、產業融合、市場拓展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各部門在政策謀劃、制定、出臺等環節要加強協同,制定出臺切實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和實施細則。
由自治區財政廳、稅務局、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南寧支行、廣西銀保監局、廣西證監局等部門共同發力,一是整合各級財政部門資金,用以支持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基礎設施、工農服務平臺建設;加大財政資金支持,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創新研發、品牌推廣、市場開拓;擴大財政支持農產品加工補助的資金規模;農業相關財政稅收補貼政策積極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傾斜,尤其是向加工設備的購置傾斜。二是鼓勵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提高對農產品加工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提升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授信額度,適當降低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貸款的擔保抵押門檻。三是強化對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的融資支持,運用好流動資金貸款、轉貸款、專項貸款等信貸服務,開展農產品加工產業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對農產品加工產業貸款利率不上浮。四是發展依托流通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物流融資、供應鏈金融,支持產業鏈上配套中小企業發展。五是積極引導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貸款擔保等增信服務。六是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采取項目融資、租賃融資、信托融資、供應鏈融資等多種形式,滿足其自身資金需求。七是積極開展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掛牌)上市發行股票和企業(公司)債券。
通過開展廣西提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路徑研究,本文對當前廣西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基于廣西的實際提出一些對策建議,對相關部門的決策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本次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方式方法較為單一,主觀性闡述居多,理論研究和數據分析較少。下一步研究方向將聚集農產品加工理論基礎研究,同時在研究方式上加強數據分析,做到既有理論基礎,又有扎實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