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發,蒙 薇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22)
在信息化時代,大數據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它可以全面采集海量數據,并對其進行整理和分析,預測事物未來的發展方向,了解用戶的行為習慣和實際需求。“亞馬遜”“當當”等電商平臺都開始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的瀏覽記錄、收藏記錄,為用戶畫像,以便向用戶推薦其可能感興趣的書籍。當商業模式發生一定的轉變后,工作流程方面也有所不同。科技學術期刊出版行業受大數據影響,傳統的出版流程已經不適合當下,需要針對大數據背景下的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情況進行分析,基于大數據進行全面的行業研究,發現科技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從而推動科技學術期刊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期刊主要是基于期刊出版內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進行劃分,有著多種不同的類型。按期刊內容分類,科技期刊包括綜合性期刊、學術性期刊、技術性期刊、檢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科技學術期刊都有固定的編號、名稱、出版時間。科學技術期刊可呈現出某一個研究課題或是成果的全過程,幫助人們了解當前的科研情況,掌握科學技術發展動態,有利于向人們闡述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形成一套新的理論、觀點。科技學術期刊具有較好的科技傳播和學術交流作用,有利于促進社會科技水平的提升。為進一步推動科技學術期刊的發展,期刊管理者應當基于當前的背景環境,進一步優化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1]。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要做好選題策劃工作。編輯人員要基于當前的社會科學發展實況及科研熱點創新選題,進行適宜的方案策劃。其次,在確定好選題策劃方案之后,編輯人員要進行組稿,需要登記稿件的基礎信息,包括題目、收稿日期、作者信息等。再次,由專家進行審稿,確保稿件質量,通常要經歷初審、復審、修改、終審等環節。最后,在完成審稿工作之后,還需要對稿件進行相應的加工,查漏補缺,消除錯別字,對全文進行潤色,并做好校對工作。
大數據背景下,科學技術期刊出版流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當前的科學技術期刊出版流程未能滿足科學交流需求。互聯網技術為科研工作提供了在線交流服務,能夠快速進行主題檢索。而且,科研人員在應用社交媒體的時候也會于網絡中留下大量的行為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歸類整理和科學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科研動態。但在實際組稿、約稿過程中,編輯人員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一數據,因此無法有效掌握科研工作人員的動向,以至于在組稿方向不夠精確,而且未能做好選題策劃工作。二是當前所采用的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已不適應大數據應用趨勢。傳統的出版流程中并沒有重視選題策劃和審稿專家選擇環節,通常僅依靠編輯人員的個人經驗判斷,未能挖掘出其中的隱性知識,以至于影響了科技學術期刊出版質量和效率[2]。
大數據背景下,為優化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應當先構建合理的工作機構,以保障期刊出版流程的通暢性,做好各崗位、各工作的分工,提升編輯出版人員的工作效率。科技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類型多樣化,不同類型的期刊出版單位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需要根據期刊出版單位的實際情況優化部門工作,完善期刊出版流程。還要基于不同模式優化部門設置,并結合新形勢有所創新以便于期刊出版工作的順利進行[3]。
與此同時,應當制定完善的科技期刊編輯出版規章制度。在科技學術期刊出版行業發展過程中,主辦單位、管理人員的認知程度會對出版工作的開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需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要求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使出版工作有據可循、有法可依,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期刊出版工作。在管理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的時候,需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處理,進一步優化出版流程。管理人員應當注重日常工作的開展,明確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貫徹落實相關規章制度,提高出版工作效率[4]。
在進行科技學術期刊出版的過程中,應當優化選題策劃,利用大數據技術發現學科熱點,使選題策劃方案更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21世紀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國越來越重視科研工作的開展,投入于科研方面的經費日益增長,科研成果產出越來越多,涌現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成果,科研新課題也隨之增多。在這種情況下,編輯需要準確把握學科熱點并加強選題認證,據此優化選題策劃。選題策劃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對海量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分析,發現其中的規律和隱藏的發展趨勢,從而使科技學術期刊選題策劃方案更科學,保障決策的正確性。在進行科技期刊選題策劃的時候,應當充分發揮先進科學技術作用,利用現代網絡工具采集大量的相關數據,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加工,歸類整理數據并優化分析,從而開闊選題視野,使期刊選題內容更加豐富[5]。
例如,在實施汽車類期刊選題策劃的時候,可登錄中國知網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知識服務平臺中進行數據搜索,然后選擇科研服務這一項目,搜索學術趨勢,通過檢索關鍵詞獲取相應的曲線圖,以便于了解用戶的關注度和學術關注度。所謂學術關注度,指的是基于關鍵詞搜索出的文獻,在時間變化下的被關注程度,重要指標是被引頻次;用戶關注度則是指基于關鍵詞搜索出的文獻,在某一時間段中被用戶研讀的頻率,重要指標是下載次數。前者能夠反映出文獻的受重視程度、使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在科技學術交流方面的地位;后者則反映出文獻在網絡環境中的傳播影響力。當某一個文獻的用戶關注度和學術關注度都非常高的時候,則表明其可能成為熱點文獻。編輯在完成學術趨勢搜索之后,可準確了解選題的熱門程度,分析讀者的喜好和關注熱點,以及判斷文獻是否能夠被高頻引用。
除此之外,編輯在進行科技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時候,還可以充分發揮大數據研究平臺的作用,通過學術熱點查詢模塊進行內容檢索,以便于了解熱點主題,采集熱度值、文獻數量、研究人員、研究機構等各項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全面分析,找準科技學術研究熱點,確定適宜的選題方向。比如,以“新能源汽車”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進行關鍵詞搜索,可獲取學術關注度、用戶關注度兩個方面的曲線圖,兩條曲線都呈現出上升趨勢,說明無論是汽車業界學者,還是讀者都十分關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新聞將會成為業內熱點,基于此編輯人員便可以向相關學者就這一內容約稿,抓住時機[6]。
為優化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應當重視組稿環節,需洞察學者動態,提高期刊組稿的精準性。在確定好選題之后,還需要選擇適宜的作者完成選題內容。在傳統的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中,稿源大多來自作者的自主投稿,大數據背景下的科技學術期刊開始轉型,不再是傳統的編校模式,而是采用全新的選題策劃模式,那么曾經的組稿方式也不再適用于當下,需要予以變動。除等待作者自主投稿外,還應當主動向作者約稿。為了提高組稿的精確性,一定要重視主動約稿工作的開展,這對編輯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編輯人員應當洞察學者的學術研究動態,根據所采集的作者信息選擇適宜的作者約稿,同時約稿的目的要明確。就目前而言,全球科研人員數量頗多,每一年所產出的科研內容也非常多,科學家、工程師的數量成倍增長。基于此,在出版科技學術期刊的時候,為了能夠尋找到最契合的撰稿人,則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掌控科研人員的基礎信息和研究動向,以便于科學分析,為組稿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保障組稿的精確性[7]。
此外,要建立健全作者信息庫,方便科技學術期刊編輯在組稿的時候更快地尋找到適宜的約稿作者,實時了解作者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根據組稿需求提出相應的約稿要求。與此同時,對于我國所開展的重大科技研究項目及權威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也應當予以長期跟蹤和關注,充分挖掘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把控重要專家在科技領域中的研究動向,尋找重點內容約稿和適宜的約稿時機。同時,應當定期實施回溯分析工作,對科技學術期刊中過往論文情況進行相應了解,對于被關注程度高、影響力大的論文作者,可以予以一定的獎勵,鼓勵其繼續為期刊創作文稿。
在出版科技學術期刊的過程中,編輯人員應當構建學者畫像,選擇適宜的審稿專家,以避免撤稿事件的發生。撤稿事件的頻發,反映了當前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流程中審稿環節存在的問題,一旦所選擇的同行評審專家人數不足,便會因為審稿不嚴格或是其他問題而引發撤稿事件。基于此,需進一步優化審稿環節,所選擇的同行評審專家應當規避論文作者的推薦,制定完善的同行審評制度,并將其貫徹落實于審稿工作中。編輯人員自行選擇審稿專家,建立健全的審稿專家信息庫,以將論文交由適宜的同行專家進行審稿,對稿件提出相應的審稿意見[8]。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對審稿專家進行學者畫像,具體是指編輯根據學者提供的相關信息或是所挖掘的學者信息,給每一位學者繪制畫像,在此基礎上創建完善的專家學者信息庫,可通過標簽化的方式標識專家學者的注冊信息、行為信息,以把握專家學者的特征,同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要篩選數據,加強對審稿專家實際審稿行為的研究和分析,充分挖掘大數據,找到其審稿規律。
基于此,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全面采集專家學者的基礎信息數據,由編輯人員提供專家學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學歷、研究方向、職稱、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做好信息分類和整理工作,進一步了解專家學者的實際情況。二是要創建專家學者的行為模型。行為模型應當包含學術行為模型和審稿行為模型兩類。在建設學術行為模型的時候,則要采集學者的相關信息,并對其進行科學分析,進行學者畫像,全面把控學者的研究動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重視學者發表論文總數、核心期刊論文數量、重大科研基金項目等相關數據。還應當從學者的導師及其合作人員、機構等方面了解學者的學術關系,通過分析學術成果的被引頻次等了解學者的學科影響力。創建審稿行為模型的時候,則要對專家學者過往的審稿行為進行分析,了解審稿專家的事件安排、審稿速度、態度、退稿率、研究論文偏好等信息,以便于在選擇審稿專家的時候有參考依據。三是要繪制學者畫像,將學者的相關信息與之行為信息相匹配,明確學者的真實科研能力、審稿意愿等。繪制學者畫像的時候,可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如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它可為平臺中的萬方學術圈服務,提供學術文獻分享、科研檔案展示、文獻個性化推薦、學術認知交流等功能,營造輕松、友好、專業的學術氛圍,幫助學者們進行成果管理、學術探討與交流互動。
在科技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編校工作是重要流程之一,保障編校工作質量,有利于提高期刊出版效率。在編校科技學術期刊的時候,要校對好參考文獻,校對內容應當包括格式、內容等方面。一方面,要確保所列參考文獻的格式符合規范,文中的序號標注要具有連續性;另一方面,參考文獻中的引文內容要準確。過去,參考文獻的編校主要是通過手工完成,容易出現人為失誤,而且工作時間過長,效率偏低,影響科技期刊的出版,為適應大數據背景下的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應當轉變這種人工模式,可利用大數據技術輔助編校。比如說,利用參考文獻比對庫進行稿件參考文獻的自動校對,快速判斷參考文獻內容是否真實準確,格式是否完整、規范,同時能夠審查文中參考文獻序號標注是否連續,是否有遺漏等。
總而言之,在大數據背景下,應當轉變傳統的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模式,進一步優化出版流程,既要滿足于科學交流的需求,又要順應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趨勢。基于科技學術期刊出版的實際情況,改善其中的不足,做好選題策劃工作,進行精準的組稿約稿,選擇適宜的審稿專家,提高編輯校對工作效率,從而保障科技學術期刊出版質量,促進科技學術期刊出版行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