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小紅門分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楊亞民
“雙減”政策的嚴格執行,讓越來越多的老師意識到,借助校外培訓機構和課后大量習題訓練提高教學質量已經難以為繼,唯有堅持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習規律,讓孩子們重新站回教室中央,才能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教師學生觀的悄然改變,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在我們學校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學生只有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自我效能感,才能選擇和堅持學習活動,才能克服學習過程中各種挫折和困難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只有當學習者對學習進行成功的嘗試時,才會引發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的系列文化節
基于這樣的認識,圍繞學生自我效能感,我校老師重構了課堂教學設計框架。
1.以終為始,逆向設計教學目標。與以往教學目標簡單來自教材和課程標準不同,現在老師們開始從解析經典試題入手,將學生成功解題所需要的表征能力、主干知識、技能方法、學科思想和欠缺的前具知識和經驗納入課時教學目標。學生獲得感成為教學目標的重要設計維度。
2.認知沖突,幫助學生發現學科知識價值。教材中的間接性知識往往無法直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為了能讓學生認識到學科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并激發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老師們創設經典問題情境,通過制造學科本質、高階思維等關鍵能力與學生迷思概念、前具經驗之間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認識的不平衡感帶來的焦慮和緊張,促使他們主動改變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體會到新知識的價值和意義。
3.教師精講,在問題有效解決的過程中轉變概念。老師們以成功解決某一類情景問題所必需的表征、思路、方法作為講授的主要內容,給予學生規范、清晰、易懂的思維示范或言行示范。嚴格控制講授時間,換來的是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大幅提高,“滿堂灌”慢慢退出教室。
4.新情景練習,基于問題成功解決的深度學習。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老師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更多時間進行變式練習和由易到難的新情境練習,教師再根據學生生成性資源和學生問題進行集中指導或精確指導。學以致用的學習觀,正逐漸轉化為老師們的教學實踐。
5.關注情感,解開自我效能的密碼。如果沒有生命的整體參與,學習只能是干癟的、沮喪的、抵御痛苦的消極的生命體驗。在這個學期的教改實驗中,老師們發現,如果能在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引發學生產生從一頭霧水、恍然大悟、得意洋洋、冥思苦想、豁然開朗到欲罷不能等次第出現的情感體驗,就會極大地推動學習的發生、發展與深入。
當下課鈴響后,還有學生沉浸在解題中或爭論解題思路時,老師們知道,他們已經找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密鑰。
學生回歸教室中央,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老師們的角色轉換也會遇到動力不足、理念沖突、方法錯配、路徑迷失等諸多困難。學校通過干部先備后評、跨界答題、六步備課等方式,將教研組打造成深度教研共同體,幫助師生順利易位提供了組織保障。
一是“先備后評”干部擔責,消除教師轉型過程中的顧慮。
學校規定,干部參加學科組集體備課時,先和老師們共同研制課時教案和學案,再進班聽課,最后和教師一起交流反思的“先備后評”。由于教案和學案是由干部和老師一起制定的,就形成了教學效果責任共擔機制,即便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老師也能將責任“推卸”給干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轉型過程中的顧慮與不安。
另一方面,干部在評課環節,就不再是單純的“裁判員”,而是與老師在一起的課堂教學命運共同體,干部勇于擔責,才能為教師敢于自我變革保駕護航。
二是教師出題VS干部“跨界答題”:發現學習者的認知障礙。
學科專業背景使教師習慣了從學科素養的高度審視、處理學科學習資源,但也成為教師從初學者立場理解學科知識的鴻溝。教師出題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課時教學目標,從近年中考或模擬試題中選配、安排學案中的經典試題。
干部跨界答題是指學校干部參與學科備課時,以學習者身份解答經典試題。干部的專業學科背景,使其在解題過程中,很容易遇到與學生類似的困難。干部的教學經驗可以幫助他們把自己解題過程中遇到的思維障礙、主干知識欠缺、學科思想的缺失進行清晰的表達,并與教師充分交流,幫助教師發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認知障礙。跨界答題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理解學生的獨特視角。
三是教法五問:依據學習規律深度教研。
為提升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學習規律開展深度教學的能力,基于組織學習理論,學校干部和老師們一起研發了五問備課法,讓集體備課走向深度教研。
第一,本節課結束時,學生能解決哪些情境下的什么問題?第二,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能不能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第三,學生前概念和生活經驗會對新情境下問題的解決造成哪些干擾?第四,教師為學生設置了哪些認知沖突?第五,學生自我效能感如何實現?
這些問題可以有效引發教師教學慣性思維與深度學習理念的沖突,引導教師以學習者獲得感為核心重新審視教學資源和教學環節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半年以來,學校積極落實“雙減”各項要求,93.67%的學生對課后服務質量表示滿意,90.55%的學生每天作業不超1.5小時,學生參與校外學科培訓降至17.03%。
可喜的是,隨著學生回歸教室的中央,更多學生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業成績提升上,更多學生看到了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的希望,我校學生普通高中的報考率由往年的30%左右提升到今年的72.07%。發揮學校育人主渠道作用,主動建構適應“雙減”背景下的學校育人生態系統,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