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陽縣植保植檢站 薛建宇
近幾年,在舞陽縣秋作物中,花生的種植規模已上升到第3 位,特別是2021 年,其播種面積就達1.27萬hm2,占全縣秋作物面積的29%。隨著作物布局、耕作制度的改變,花生病蟲草害的發生程度總體也趨于嚴重。花生從播種到收獲會受到多種病蟲草害的為害,產量和品質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必須從“種”和“管”兩個方面,雙管齊下,統籌兼顧,確保花生優質高產。
如果整地不實,就會影響種子對水分的吸收,造成苗弱;同樣耕作粗放、土塊過大易壓種和跑墑,從而造成缺苗。所以整地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土層平整、疏松、細碎。
2.土層深厚,上松下實。
3.春花生深耕宜早不宜遲(最好在冬前)。
4.麥茬夏花生重點要秸稈粉碎、整地平整、土層細碎,否則種子易懸空造成出苗差,這個問題每年出現都比較普遍。
另外,特別要做到搶收搶種,有時候遇到陰雨天氣,易造成整地質量差,土塊大,播下去種子懸空,從而導致缺苗或苗黃、苗弱。
1.選擇仁大、整齊、籽粒飽滿、色澤好,無機械損傷的一級、二級大粒做種,淘汰三級小粒,這樣可以做到一播全苗。如果茬口是春播和油菜茬等,適合選用大果型花生,大果型品種在此階段的積溫水平下產量可以達到更好水平,比如魯花8 號、開農70、花育16 號、萬青1 號等。如果是夏直播,適合的品種是中小果型品種,比如遠雜9102、宛花2 號等。
2.花生種子盡量選擇夏播花生做種子,采用春花生做種子的話,種子量適當加大。因為春花生存儲時間和氣候差異大,導致活性差異大,8—10 月高溫多雨,種子呼吸作用強大,容易霉變帶菌率高;夏播花生成熟期溫差大,種子抗逆性強,在低溫陰雨等不良條件下發芽出苗明顯高于春播留種花生,另外夏播種子含可溶性糖、蛋白質等親水性物質較春花生高。據試驗,夏播花生比春花生吸水率高近10%,故出苗快,出苗率高,苗齊苗壯。
1.曬果。目的是打破種子休眠,提高種子活性。殺死病毒和害蟲,促進苗齊苗壯。實踐證明播前曬果,種子帶菌率減少25%,出苗提前1~2 d,莢果增產6%~10%。曬果時間要求在晴天上午10 點左右,20~30 ℃最好,連續翻曬2~3 d,厚度7 cm 左右,避免直接在水泥地、柏油路上晾曬,溫度過高易燙傷種子,注意曬果不曬仁。
2.藥劑拌種。一定要選擇高效低毒的正規廠家生產的種子專用拌種肥。花生發芽時主要靠種子本身的營養,遇低溫陰雨播種過深等惡劣因素,種子本身營養消耗過量,沒出土的花生就會燜種。拌種不僅可防治地下害蟲和地上蚜蟲,還可減輕苗期根腐病、莖腐病等根部病害的發生。具體方法是把拌種劑倒入容器中,加少量水攪拌,混合均勻后即可拌花生種。花生種拌好后在陰涼處攤開晾干即可。拌種劑在能拌均勻的前提下,加水量越少越好,加水量過大易皺皮脫皮等。不論是手工拌種還是機器拌種,拌種劑能把種子拌均勻的前提下攪拌的時間均越短越好。大部分吡蟲啉、噻蟲嗪等懸浮種衣劑都可以適當提前拌種,種子數量多的,可提前拌種,拌種后攤開晾干,不要燜種,不要暴曬專用拌種肥。
1.溫度。每年春花生區域都有不少朋友因為出苗差又補種或毀種的,為何夏花生很少有這種情況發生呢?因為溫度。花生安全發芽的5 cm 地溫溫度:小果花生為12 ℃以上,大果花生為15 ℃以上。高油酸品種需要更高一些,為17~18 ℃。
2.濕度。土壤最大持水量以60%~70%為宜,手捏成團,落地即碎。據試驗,花生種子發芽后4 天內呼吸強度急劇增加,8 天內呼吸仍很強烈,可見花生萌發需氧量較多。土壤濕度大,花生播種過深,土壤氧氣就會不足。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花生種苗的呼吸途徑以酒精發酵為主,一方面,物質利用率低,產生能量少,種苗衰弱;另一方面,產生乙醇(酒精)和大量的二氧化碳,對細胞組織有害,導致種胚中毒、窒息而死亡,田間表現為爛種缺苗。
3.深度。播種過淺,水分不足,種子容易“落干”,特別是沙質土地,更容易“落干”。如果出現“落干”現象,可以根據情況及時進行噴灌澆水,遵照花生的用水原則,苗期水不易太大,5~6 cm 的土壤濕度就可以滿足發芽的需求。播種過深,則土壤內空氣較少,不利于種子內酶的活動和營養物質的轉化。尤其播種后遇雨,表層土壤板結,幼苗出土困難,在土壤中消耗過多的養分,出土幼苗表現瘦弱。根據實踐檢驗和科學試驗證明,一般以5 cm 左右為最好,播種較早,地溫較低,或土壤濕度大,土質緊,可適當淺播,但是最淺不能淺于3 cm,反之,可適當加深,但最深不能超過7 cm。
4.隔離。科學施肥,種肥隔離。用作花生基肥的農家肥一定要經過腐熟,另外不宜采用單一尿素或高氮尿基復合肥,同時要避免接觸,種子與肥料隔離≥10 cm,防止燒種。
苗期管理重點是促根、促花、多分枝、預防苗期根部病害。花生苗期根系生長比較快,而地上部分生長比較緩慢,植株營養體較小,加上溫度不太高,所以土壤蒸發和葉片的蒸騰量不大,故消耗水量不大。但是在嚴重干旱的情況下結合小水(跑馬水)即可,小水噴灌最好。使用高噴的種植戶這個時間可以根據情況澆水3 h 左右,不宜太大,否則會影響花生根系對氧氣的吸收,造成花生黃化。苗期的長短受溫度和土壤水分的影響很大,因此在花生剛開花時(見花)就需要進行管控,即噴施第1 遍藥的時候進行管控,使花生達到“兩花一齊”,即開花多、有效花多、開花齊。此階段為甜菜夜蛾等害蟲的高發期,建議添加殺蟲劑,提前預防,事半功倍。
從50%植株始開花到50%植株出現雞頭狀幼果(即盛花期)這段時間稱為開花下針期,簡稱花針期。開花下針期是花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比較快的時期(僅次于結莢期)。這時候,一方面,花生大量開花、下針;另一方面,營養體迅速生長,干物質大量積累。為此,抓好花針期的管理對產量的形成非常重要。
1.中耕培土。結合中耕培土,打破表土層,將細土向花生根部堆培,有利于花生形成有效結果針。通過中耕劃鋤,可以使土層疏松、通透性好,還有利于花針下扎,提高單株坐果率,從而提高花生的產量。在中耕的同時,還要將壟間以及花生苗中摻雜的雜草進行拔除,以減少雜草與花生爭水爭肥的矛盾,促進花生植株茁壯生長。但是在花生下針之后即花生封壟后不建議進行培土,以免損傷果針,降低成針率。
2.澆水施肥。花針入土前對水分敏感,如果土壤墑情較差,或雨水不充足,要及時灌溉補充水分。花針期是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的時期,也是花生對肥料需求較旺和敏感的時期,特別是保水肥能力差的沙土地更要及時合理追肥。
3.控旺、防病治蟲。這一階段主要是控旺、預防病蟲害,增加植株營養,進行第2 遍藥液噴施。控旺可促使養分向根部轉移,使果大果飽,提高成果率,補營養,防葉斑。此期常見害蟲主要有蚜蟲、棉鈴蟲、紅蜘蛛等。蚜蟲可用吡蟲啉等藥劑噴霧防治,第2~3代棉鈴蟲常會轉移到花生田上進行危害,可用甲維鹽、茚蟲威等殺蟲劑噴霧防治。
花生結莢飽果期,處于花生產量的關鍵期,植株耗水量銳減。根系吸水肥能力減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也降低。所以此期的管理目標為:促進果實膨大果實飽滿,無秕果、空果,增加干物質積累,出油率高。為花生補充營養,提高抗病能力,使其不落葉不早衰、活稈成熟,飽果多產量高。此期管理要點:
1.如果此時雨水過多而排水不良,引起早衰,飽果率降低和土壤空氣窒息而發生爛果病,要注意及時排除積水,防止水淹。
2.由于濕度較大,溫度適宜,易造成葉部病害快速發生。此時葉部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質的積累,對花生的產量至關重要。
3.花生結莢飽果期澆水更關鍵,尤其是比較干旱的年份,像2019 年部分地區在飽果期連續多天的干旱,有的地塊甚至絕收。很多人猶豫:澆還是不澆?回答是肯定的,一定要澆。澆水需要注意:一是避開中午高溫、光照比較強的時間;二是水不要太大,達到潤莢的目的;三是澆水之后及時噴施鉀肥,可有效緩解花生干旱。
4.花生結莢飽果期植保管理。此階段根系吸收能力減弱,但對養分的需要并沒有減少,因此除了保葉,也要葉面噴施營養液,防止花生后期出現脫肥現象,建議葉面增噴磷酸二氫鉀,特別強調必須用優質鉀肥,且用量要足。此階段花生要噴施第3 遍藥,根據天氣情況及時用藥,主要作用是防治葉斑病,保莖葉,使花生不早衰,活稈成熟。同時提高免疫力,增加花生的飽滿度,提高花生產量。噴灑第3 遍藥之后,要根據天氣情況和田間表現,間隔10~15 d,再噴灑1 遍營養殺菌劑,可以采取“鉀肥+殺菌劑”,以防止后期因天氣造成的早衰或者營養不足。
成熟花生莖葉生長基本停止,頂部2~3 片復葉明顯變小,莖葉轉黃,中下部葉逐漸枯黃脫落,葉片的睡眠運動基本消失。大多數莢果果殼變硬變薄,網紋明顯。種子充實飽滿,種皮呈現品種固有色澤,皮薄光潤,并達到該品種全生育期的天數。因此,花生莖葉不衰落,又不影響下茬耕種,盡可能延長生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