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縣農經站 蘇衛紅
汝南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轄14 個鄉鎮,4 個街道辦事處,281 個行政村(居),總面積1502 km2,耕地面積9.53 萬hm2,總人口85.27 萬(農業人口70 萬),常年種植小麥、花生、玉米,是個典型的農業大縣。
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村級集體資金、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部分資源開發、流轉速度明顯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成為農村社會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2018 年,汝南縣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股權量化、成立集體經濟組織、頒發集體經濟組織證書和村民股權證書等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澄清汝南縣農村集體經濟家底,激活農村各類要素,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群眾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為實現“鄉村振興、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奠定了堅實的產權基礎。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汝南縣共清查出資產總計18.60 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約2.1 億元(鄉鎮級230.65 萬元、村級195 26.8 萬元、組級821.1 萬元);清查總債權2 887.6 萬元;總債務9 808.2 萬元;核實集體土地總面積11.33 萬hm2,農用地總面積10.24 萬hm2。目前,汝南縣貧困村全部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在10 萬元以上,非貧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2.4 萬元以上。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光伏電站收益、產業扶貧項目形成的資產收益和村集體原有資產形成的資產租賃收益等。
村干部沒有認識到村集體經濟是全體村民共同擁有的經濟,普遍認為集體經濟就是村委收入。不少村干部缺乏干事創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只會抱怨沒有資源、沒有資金,“等、靠、要”思想嚴重。
大部分村“家底”不厚,除村活動場所、文化廣場等公益性資產外,能用于經營獲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來的集體土地,集體“存款”基本沒有,導致發展集體經濟困難重重。特別是在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集體經濟更是難上加難。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不同鄉村資源稟賦差異不大,但交通區位差異很大,臨近縣城或靠近企業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較好;而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增收渠道窄。
集體資產管理不規范,嚴重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簽定不規范合同甚至無合同,其中,低租金是農村集體經濟資產流失的主要形式。
結合汝南縣資源結構分布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按照做強集體經濟發展先進村、壯大集體經濟發展中間村、減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的推進步驟,從財政資金導入、龍頭企業帶動、土地集中托管、農機服務帶動等方面進行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路徑。
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和村支部書記的核心作用,培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培育一個思路寬、懂經營、善管理的創業團隊和帶頭人。
大量集體土地、有待盤活的“空心村”、宅基地、四荒地,以及集體建設用地,都是巨大的潛在資源。一要加強對原簽訂的承包合同進行梳理,確保資產資源的合理化、合法化,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二要繼續逐步盤活閑置的宅基地和未利用的荒坡、荒地、荒灘等資源。三要充分結合國家正在進行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審批權限調整“三塊地”改革的有利契機,大力推動集體經濟的壯大,實現快速增長。
鼓勵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托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圍繞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開展配套服務,建設生產、加工和經營服務設施,發展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健全村民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運行機制,確保重大決策民主表決制度和村級財務收支預決算、財務公開、離任與重大項目審計制度的落實,規范經營管理。建立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的專業管理隊伍,強化鄉村經營管理人員和經營管理活動的指導、督導、監管、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