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莆田學院)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經了七八千年的發展,門類眾多,有金屬加工、漆器髹飾、雕刻塑造、家具、剪紙刻繪等十幾大類,細分下來又有幾百小類。各地的工藝品因地域文化特色和材料特性,形成了不同的品類,同一工藝美術品類在不同地域則顯現出不同的特色,如東陽木雕以取材豐富、“白木雕”的表現手法獨樹一幟,莆田木雕善專長圓雕和透雕,細膩寫實,以“精微透雕”聞名。
莆田的工藝美術產業歷史悠久,形成于唐代,在宋元時期得到發展,逐漸形成木雕、玉雕、石雕、古典工藝家具、金銀首飾、銅雕、漆器等十大門類[1],改革開放以來,莆田工藝美術產業走上“快車道”,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全市工藝美術產業從業者將近30萬人,擁有7000多家生產企業,2020年擁有規模以上企業246家,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477.1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2.6%,是莆田市第二大傳統產業[2]。不過,目前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莆田的工藝美術產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再之產品創新不足、市場營銷模式不夠多元化、人才匱乏等原因,產業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關頭。
近年來,國家倡導文化復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莆田響應國家政策,挖掘本土資源,打造木雕、古典工藝家具、金銀珠寶首飾、工藝油畫、媽祖文化旅游五大文化產業品牌,其中工藝美術就占據4個。在莆田市委市政府“343”重點產業發展計劃中,工藝美術屬于“3個傳統支柱產業”之一。2021年,莆田市人民政府針對性對出臺了《促進工藝美術產業轉型升級九條措施》,旨在進一步促進工藝美術產業轉型升級,擴大莆田工藝美術的國際品牌影響力,打造千億產業集群[3]。
在莆田工藝美術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人才是關鍵,亟需既有社會責任感,又具有工藝美術研發創新精神、產品設計能力和制作能力的應用型工藝美術人才。在《九條措施》中政府支持校企合作辦學,對采取聯合高等院校開設專業等形式培養技能人才的企業,給予獎勵,展現了政府對高校和企業合作辦學的政策引導職能。
莆田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于“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特色化”,致力于培養能支撐和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服務莆田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于2013年設立四年制本科工藝美術專業,開設了木雕、玉石雕和家具設計3個專業方向。目前,在校生223人,大部分為福建省內生源,實行“1+2+1”初步模式,工藝美術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應用型特色,因此,在對學生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工藝美術的實踐操作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工藝美術技能、藝術個性和創造力,適應莆田工藝美術產業對創新型應用技術人才隊伍的需求。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于2015年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了四轉移要求: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4]。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產教融合的核心,是“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5]。
產教融合的內涵是通過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校企雙方供求對接、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產教共同體。一方面,旨在建立促進企業持續發展與高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的互利互助合作關系;另一方面,試圖實現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鏈、供需崗位鏈與社會產業鏈、創新驅動鏈的有機銜接。因此,工藝美術專業利用莆田市工藝美術產業的強大地域資源,學校和龍頭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企業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等場地,而且能為學生提供參與企業生產項目的機會,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以此培養應用型人才。
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專業開辦8年來,校企合作一直伴隨著人才培養始終。目前,工藝美術專業已與莆田市丹桂工藝有限公司、莆田藏云堂藝術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福建省華閩古典藝術家具有限公司、莆田市石源藝雕有限公司、莆田閩翠緣玉雕有限公司等數十家龍頭企業展開了校企合作,在這些企業成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學生通過在企業的實踐課程學習、畢業實習,接觸具體的工藝生產流程、材料應用和創作實踐,并能得到工藝美術大師和技術專家們的直接指導和交流機會,全面貫徹工藝美術專業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為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工藝美術專業仍然是一個年輕的專業,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仍暴露出一些問題,以下從4個方面進行分析。
高校是公益教育單位,希望借助企業資源培養出應用型人才。企業則希望通過高校引進符合要求的人才,實現產業的持續發展,轉化為經濟效益。通過一門實踐課程或一個實習周期,結合課程作業和實習成果能夠看到學生短期學習效果,但是對于企業來說,完整的人才培養周期長且人才留用具有不穩定性,學生畢業后就業專業對口率低(2019屆為71.43%,2020屆僅為36%),留在合作企業工作的則少之又少,造成了大多數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熱情逐漸消退。
首先,學生由企業教師授課的實踐課程有限,一門課程短則4周(64課時),長則6周(96課時)。學生的實踐不夠深入,對企業真實需求及生產制作工藝掌握得不夠嫻熟。其次,莆田的工藝美術企業大多是傳統型企業,在工藝上具有優勢,學生則在設計思維和創新能力上具有優勢,但材料運用及動手實踐能力欠缺,學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地方企業文化,雙方融合度不夠。最后,一些學生進校時美術基礎較差,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不端正,缺少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
院校教師大多招聘的是應屆碩士,從學生直接轉變為教師身份,缺少工藝美術市場的一線工作經歷,實踐教學能力比較薄弱。校外師資主要來源于企業優秀的工藝美術師,但他們大多工作較忙,教授課時不穩定,部分企業教師擅長傳統師帶徒,偏于感性的經驗性教學,對院校的大班教學經驗不足,不利于人才培養。
目前,工藝美術專業擁有校內和校外實訓室。校內實訓室有木雕實訓室、石雕實訓室、玉雕實訓室、費斯托家具實訓室、泥塑實訓室等,各種設備價值400余萬元。由于處在新舊校區過渡階段,實訓室不穩定且分散在3個校區,學生平時利用實訓室不便利。校外實訓室是學校在企業掛牌合作的實習實訓基地,企業提供場地、設備等,但學生在校外實訓的成本較高,學校經費有限,且考慮到學生安全等因素,即使在很多企業擁有校外實訓室,但是利用率有限。此外,校內實訓室存在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問題,一些重要的實訓室多由任課老師兼職管理,沒有專門的日常工作人員和技術維護人員,設備得不到及時的保養與維修。
要想深化校企合作,使其得到良性的長遠發展,必須根據雙方利益訴求,滿足校企雙方的切實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優化合作,使二者良性長遠發展。
建立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培育人才模式,制定相關的文件政策,深化校企合作,擴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范圍,增強其參與感,在企業參與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修訂的基礎上,向課程內容設置、提升師資力量、教學改革等方面擴展,切實把握工藝美術產業的市場需求特點,只有這樣才可避免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才有利于實現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此外,要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構建和實行事前有計劃、事中有監督、事后有反饋的運行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做好整改措施,更好地推動校企合作的完善與發展。
教師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條件,師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水平的高低,因此,要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和提升企業教師隊伍水平。一方面,校企雙方共同培養既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能夠指導學生實踐的“雙師型”教師。組織骨干教師到優秀院校、企業進行研習,提升教學、科研水平;針對本土企業的發展需求及瓶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橫向課題,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企業教師隊伍水平。放低企業教師的職稱門檻,增加企業教師隊伍數量,集中行業最優秀的師資;企業教師授課時采取雙教師共同授課模式,院校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輔助企業教師,保證授課穩定向,同時,可向企業教師學習專業技能。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中心,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育,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選擇,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增加材料實踐課程的課時,加強學生對材料的辨別及運用,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同步行業的前沿技術和工藝更新課堂教學。第二,學生可在大二時就選擇畢業設計導師,根據導師方向和學生興趣進行雙向選擇,再由導師及班主任進行雙向管理,日常督導。第三,學生在課余或寒暑假時間,進入企業進行實習,提前熟悉企業環境,了解市場對人才能力的需求。例如,木雕專業大三學生在2021年暑假期間進入福建省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進行實習,在大四完成校內課程后繼續進入該單位實習。第四,畢業設計取源于市場或企業,學生在畢業設計時深入調研市場,根據目標客戶定位設計或者根據企業訂單確定畢業設計的選題。第五,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6],以此培養學生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熱愛。
實訓室不僅是課程的教學實踐場所,還是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基礎和平臺。目前,工藝美術專業有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實習基地,還可以由校企共建、協同研發、企業捐贈等形式新建校內創新實訓室、實訓中心、大師工作室等。校外平臺可結合近年國家推進的工藝美術助力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等政策,在工藝美術產業發達的鄉鎮、文化旅游景點建立實訓實習基地,如仙游藝雕特色小鎮、湄洲媽祖文化特色小鎮等,實現教學平臺多元化,拓展工藝美術專業人才培養方向。
隊伍建設的關鍵是做好實訓室技術人員的定崗定責,根據學院實際,校內實訓室實行專職與兼職人員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其中,木雕實訓室、石雕實訓室、玉雕實訓室、費斯托家具實訓室配備專職實訓管理人員,再由企業調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日常機器維護。另外,要提高實訓室開放率,專職人員應滿足學生課余時間在實訓室進行學習時進行技術指導和安全保障的要求。
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專業方向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平時要多交流探討,互相學習、相互促進,定期召開學生、高校、企業的三方會談。企業可通過定期開辦講座、舉辦企業展覽或比賽等各種形式,將企業文化、發展理念、人才培育目標等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逐步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對工藝美術的熱愛。
產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是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專業在校企合作發展過程中,持續探索前進路徑,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時,應及時分析總結出現的一些問題,深究原因,調整政策,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共同培育高素質工藝美術應用型人才,服務莆田工藝美術產業轉型升級,弘揚大國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