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婧(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
2019年1月1日起,公立醫院執行新的政府會計制度,根據《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的政策要求,明確了固定資產確認、計量等方面的標準,擴大和細化了管理要求。眾所周知,固定資產是在公立醫院資產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醫院為患者提供服務的基礎,但是隨著醫院的不斷發展,現階段固定資產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需要結合實際,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提高醫院管理水平。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涉及專用設備和通用設備,包括醫療設備、醫療器械、電子儀器、房屋建筑物、車輛、工具、器械、家具、通用設備等,其中醫療設備、醫療器械、電子儀器屬于專用設備,又包括較多的子類。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公立醫院的固定資產價值一般都較高,例如醫技科室,磁共振成像MR設備一兩千萬元,64排螺旋CT設備700多萬元,128排螺旋CT設備上千萬元,普通彩超設備100多萬元;重癥監護室設備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手術室設備價值普遍較高,小到一個手術刀、手術鉗幾千元,大到多個手術系統、C型臂、關節鏡等設備都上百萬元。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的數量也較大。首先,專用設備的數量較大,例如一個手術室就有品種多、數量大的手術用、麻醉用、檢查用的設備,有的醫院有多個手術室和介入室,數量就更多了,由于專業特點,管理難度也較大;其次,規模較大的醫院有幾十個科室,對于通用設備來講,每個科室都有大量的床、椅子、各種器械車、電腦電器、輸液設備、監護設備等,總體通用設備的數量較大。
固定資產管理是一個動態管理的過程,固定資產的增加、減少、調入、調出、報廢構成了其動態管理的基本內容。實際工作中固定資產賬實不符的情況時有發生,通常由于科室間調動、使用人調崗、資產交接不詳、資產已報廢、資產已更新部件等。近些年隨著一些大醫院大規模的擴張,陸續開設分院區,造成固定資產管理出現了更加實際的問題。在醫院的合并、分院區建設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地會伴隨固定資產有不同地點的轉移,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進一步探究原因,第一,固定資產管理人員日常責任意識不強,管理意識淡薄,使得實物管理失效。主要表現有,固定資產管理責任人日常對資產疏于保養,未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導致資產經常損壞;未對固定資產進行有效的保管和保護,導致資產提前報廢或丟失。第二,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缺失,或形同虛設。有些醫院的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實際管理中主觀隨意性強,例如相關責任科室在做資產移交時,僅做口頭商定,而不做單證交接;新老責任人在做固定資產實物交接時,未對資產進行全面的盤點,日后導致一些資產查無所蹤、無人知曉。第三,固定資產報廢管理是資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當資產出現損壞報廢時,未履行報廢手續,未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技術鑒定、未執行審批流程,而是私自進行固定資產的清理,甚至直接丟棄,導致固定資產流失、監管失靈。
醫院購置的固定資產,在實際使用中存在工作量不足、設備長期閑置、效益較低下等情況。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于資產使用率低、出現替代設備、固定資產使用不便、維修或相關配件費用較高,這些設備比較罕用,甚至長期閑置在庫房。
究其深層原因,固定資產的購置科室沒有建立牢固的成本效益概念,往往在購置前較為關注設備的技術和需求,而未對固定資產日常使用的工作量做出合理估計,未進行必要的可行性論證,盲目購入設備,導致購入后與實際工作量嚴重不匹配,效益低下。而缺乏相應的效益分析,未對相關購置申請人進行追究問責,導致類似盲目購置資產的事件屢次出現。
對于已經閑置的設備,一方面引導科室醫師調整學科結構,增加資產的使用次數,控制成本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對于科室必須使用的專有設備,鼓勵科室站在醫院的角度,加強資產調劑和共享共用意識,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同時,進行設備使用效益分析,購置前全方位論證購買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學性和實用性,避免盲目購置后效益低下、資金浪費。對于一些價值高,但預計使用率較低的設備,可以考慮社會租賃,通過合作醫院付費使用的方式降低成本,避免購置資產帶來的巨大的成本壓力。
目前大多數醫院的固定資產管理軟件停留在出入庫錄入、查詢功能上,由于固定資產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相關人員不能經常抽出時間到臨床科室核對資產存量及使用情況,不能及時更新賬務,導致賬實不符。
固定資產標簽管理是日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標簽管理可以提高數據精準率、資產利用率。目前的標簽大多采用打印的條形碼+資產名稱+規格+科室+數字編碼的形式,而出庫漏貼、有意未貼、條碼脫落、日常消毒等原因,導致了部分條碼信息不清或沒有條碼,這將有可能產生信息錯誤。此外,管理人員無法通過這種條碼及時了解固定資產的存在、位置,對資產使用情況的了解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首先,從領導層面提高對固定資產日常管理的重視程度。固定資產的日常管理應當納入醫院的年度工作計劃,并明確由醫院領導親自抓。對于涉及固定資產購置、對外投資、報廢處理等重大事項,應經黨委會或院長辦公會等集體研究決定。對于固定資產的日常管理工作,分管領導應當經常查問;對于固定資產監管中發現的問題應當及時研究解決。
其次,要加大對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相關環節人員的培訓力度。一方面要注重對相關人員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必要時可協調廠家專業技術人員上門培訓;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人員職業素養培訓,日常將責任記在心里,實物和賬目及時核對,抓住固定資產動態管理的風險點和關鍵點,做好單證和實物的雙流轉,形成管理閉環,確保固定資產清單準確、實物狀態完好。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完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明確管理流程(圖1),是執行的前提和基礎。如采購前的論證制度、固定資產責任管理制度、固定資產日常使用制度、固定資產調轉制度、維護保養制度、固定資產報廢管理制度等。管理較規范的醫院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通過明確崗位責任和流程,避免相互推諉和扯皮,明確考核機制,設立相應獎懲規定,真正實現管理規范的有效落實,為醫院內部的運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圖1 固定資產管理流程示意圖
嚴格按照流程執行是保證資產安全、完整、高效使用的關鍵。例如固定資產責任人變更時,做好固定資產的清查和交接工作;固定資產跨院區跨科室調劑和共用時,做好調轉工作。對于醫院設立分院區、醫院合并等情況,可以聘請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固定資產的統計與驗收,詳細統計各類固定資產的情況,統一登記。各科室占用的固定資產,只有使用權,沒有處置權。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是內部控制的關鍵點,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抓手。
為防止固定資產使用效益不佳的情況,醫院應當就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做周期性、分類別的效益分析。選取分析對象時,可選取購入價值較高的固定資產,歸集工作量、收入、支出項目,計算效益。實務中,收入項目可根據收費項目進行統計,支出項目應包括人力成本、設備折舊、消耗的水電物資費用、耗材費用、設備維保費用、相關業務費用等,工作量可通過設備、PACS系統進行統計。對于一些使用頻率較低或者是使用效益較低的固定資產,需要研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以及相關科室的診療情況,甚至還有一些例如設備放置位置是否合理,樓道、大門是否適合患者就醫,周邊類似醫院固定資產使用情況等綜合原因,找出癥結所在。對于使用效率較高、資產收益率較高的固定資產,可以視診療數量適量增加采購數量。通過計算投資回收期、資產收益率、保本工作量等方法對設備購置效益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調整管理方法,并對未來購置類似設備時提供數據支持。
根據《關于印發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實施辦法的通知》,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要覆蓋人、財、物全部資源。固定資產購置支出一般金額較大,固定資產預算管理是全面預算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將固定資產的購置列入年度預算,“無預算不支出”,經濟效益差的不支出,定期將預算與執行情況比較分析,將固定資產預算執行結果作為管理的一部分,將在很大程度上會規范固定資產管理行為。
公立醫院每天都有大量數據生成與調用,信息化建設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醫院的整體運作效率,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信息化建設同樣舉足輕重。固定資產的采購、驗收、入庫、出庫、使用等都可以在信息系統里詳細地記錄與跟蹤。完善的信息化系統,不僅可以對某一個固定資產進行管理,也可以從縱向或橫向來批量管理設備。特別是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的投入,對有多院區、多個辦公地點以及多批次的固定資產起到了智慧管理的作用。
為了適應院區和科室的發展,醫院應該對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給予一定的重視,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加強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比如選擇適合的電子信息化資產管理軟件,采用適當的電子條碼或芯片進行實物管理(圖2);資產歸口管理部門應定期與財務部門、使用部門核對,把各責任科室的手機終端、電腦終端鏈接起來,在管理與監控端能夠實時地觀測固定資產的位置、狀態、責任人和使用情況,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使全院的固定資產一目了然,及時反饋資產信息及疑點信息,對其進行查錯、改進和優化,更便捷地為醫院發展規劃和決策提供有效依據。

圖2 固定資產實物管理示意圖
固定資產具有種類多、價值高、數量大、周期長、地點分散等特點,歸口管理部門、使用科室應當強化責任意識,有更高的資產保護意識。目前大多數醫院固定資產實行多部門監管,如:財務部負責固定資產的價值管理、會計核算;器械科負責醫療設備、醫療器械、電子儀器等專用設備;基建動力科負責房屋、鍋爐、水暖、電器、家具機電設備;信息科負責計算機、打印機及軟件;總務科負責各種車輛。不同類型的資產管理差異較大,歸口部門缺乏統一管理,容易造成效率低下、管理漏洞。
可探索嘗試打破部門壁壘,由專人組成統一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對使用科室反映的問題全面應答、迅速反饋,不遺不漏、不留死角,加強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實施盤盈盤虧考核與監控,共同提高資產利用效率。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是一項繁重、復雜的過程,全體醫務人員應當充分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管理工作中去,不斷優化管理流程,采取一切可能的辦法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充分發揮固定資產在醫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