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偉 黃正松
(1.貴州財經大學 研究生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財經大學 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加深和科學技術的更新升級,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是否擁有富有競爭力的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我國的服務貿易相比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為迅速。我國改革開放之初,1982 年時,我國服務貿易的總額僅為46.9 億美元,到2020 年時,總額增長到了6617 億美元,且占比總進出口總額比重的12.4%,可見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引擎。
目前文獻中對國際服務貿易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對服務國際貿易中的市場競爭力與產品結構的研究,環境作為影響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學界對其二者的研究,且關注點往往在服務貿易的流量方面,因此,有必要將二者相關的研究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
梳理現階段制度環境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產生影響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對制度環境對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的研究和資料匯總,將能夠給后期研究者提出有力的借鑒與參照,使研究工作更為有條理、更系統。
實踐方面,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是我國目前發展國際貿易、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方向,研究能夠為國家在制定服務貿易相關政策制度時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有助于優化我國制度環境,增強中國服務貿易的全球競爭力,并推動中國服務貿易的健康發展。
North[1](1990)認為,制度這樣一種系統,它能夠約束人的行為,并為人類活動的開展提供動力。Tallman[2](2004)認為,環境可以看作是促進區域發展的方式,不同的環境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不同的路徑。劉艷[3](2015)將制度環境分為經濟、法律和政治制度。楊繼軍[4](2021)認為,制度環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國民對該國的法律法規的認可。
縱覽學術界關于環境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相關研究,Nunn et al.[5](2007)研究發現,由于制度是一國經濟繁榮的關鍵驅使力量,所以制度環境對國際貿易經濟發展的作用要大于其他資產與勞務價值的總和。所以在新的經濟分配模型下,社會品質的改善能夠推動服務業的規模增長,從而建立一國的優勢,而這些社會現實問題也需要予以解答。國內研究者中胡超和張捷[6](2011)最先開始從理論和實證二方面系統地深入研究體制環境對服務業競爭力的影響,陳麗麗和龔靜[7](2014)認為進口國的制度質量水平可能有效促進雙邊服務業的快速蓬勃發展,地方服務業協議有助于加強這種促進作用,劉艷、李文秀和曹芳(2015)則利用跨國面板數據開展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完善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司法制度環境有助于推動單一國服務出口復雜性提高。
以上文獻是從整體上分析環境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
1.經濟制度對貿易的影響
張杰軍(2000)認為制度創新在美國20 世紀90 年代的經濟繁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潘向東、廖進中和賴明勇(2005)認為經濟制度安排能夠通過國際貿易來顯著影響一國經濟增長,涂紅(2006)通過實證對比分析了制度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揮的作用大小,盤為龍(2007)從制度分析的視角發現貿易開放能夠通過提高投資效率而促進經濟增長,劉薇娜(2012)在理論和實證方面分析了經濟轉軌國家制度變革作用于服務貿易領域的機制,文東偉(2013)分析發現中國的制度改革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謝孟軍和王立勇(2013)運用引力模型實證發現經濟制度質量高的國家能夠更好地吸引中國對其開展出口貿易,陶權和黃漢民(2015)從企業異質性的視角出發研究發現貿易制度的優化對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張曉欽和韓傳峰(2016)使用擴展的引力模型研究發現經濟制度的水平與貿易流量顯著正相關,Laura(2016)使用引力模型考察西班牙各地區制度質量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發現更好的制度質量導致貿易的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都會增加,Hyun(2018)從比較優勢的視角發現制度質量較高的國家在制度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Heo(2019)的研究結果表明制度質量是北美自由貿易區及其貿易伙伴國際貿易流動的正向顯著決定因素,Yu Zhuang(2021)通過實證發現制度質量對經濟增長和貿易開放的互動關系具有調節作用。
目前學術界對于經濟制度對貿易的影響,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的研究都已經相對完整殷實,從一開始的理論分析也逐漸轉向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式加以分析。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政治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徐世騰和陳有志(2017)定量研究了政治風險對OFDI 地理布局的影響,劉文革和黃玉(2020)研究認為地緣政治風險會顯著地限制全球貿易流動,池建宇和王舒亭(2020)認為東道國政治穩定性會顯著影響中國對其開展出口貿易。更多的研究集中在雙邊政治關系對雙邊貿易的影響上,如周泳宏和王璐(2019)以中日政治沖突為研究對象,王曉莉、王浩和吳林海(2020)研究中美、中印政治關系與農產品進口的關系,王玨、李昂和周茂(2019),發現縮短距離能夠有效促進中國出口,孫澤生和嚴亞萍發現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之間的良好政治關系有助于促進雙邊貿易。
2.法律制度對貿易的影響
法律制度與經濟、政治制度密不可分,而且法律作為最顯而易見的制度類型,研究相對較為充分。周艷云和周忠學(2011)從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視角分析政企關系的法律安排對貿易的影響,苗二森(2019)實證檢驗了法律制度環境和貿易自由化的交互效應能夠提高中國企業的出口技術復雜度。更多的學者針對不同領域的貿易問題從法律層面提出建議,如瞿麗曼(2007)認為專利法律的完善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密不可分,劉淑敏(2013)認為完善我國的環保法律體系能夠從源頭上解決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的影響,Louis(2015)針對巴西、埃及、尼日利亞和南非的能源、環境和制藥行業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更強大的專利制度很有可能將發明的互補用戶聚集在一起(信標功能),促進發明的商業交換協調(交易功能),蔣帛婷和王亮(2020)研究發現知識產權法律保護能夠明顯促進食用菌出口貿易,石曉旭(2021)提出在我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的過程中要注重版權貿易相關法律的完善。此外,近年來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發展也使得一些學者將關注點放在如何通過制度安排來促進自貿港發展的議題上來,如劉云亮(2019)提出從法律層面優化自貿港的營商環境,鄭蘊(2021)進一步分析了海南自由貿易港投資自由便利制度的特點。外文期刊的相關研究著重考察的是不同國家對貿易的法律約束條文差異以及區域性貿易協定的法律效力等。
4.非正式制度對貿易的影響
于志達(1987)列舉了對外貿易中的風俗禁忌,黃詩義、王力和陳海龍(2010)認為國家間文化差異可以成為專業化分工和比較優勢產生的原因之一,經過近些年的研究發展,鄒磊(2014)基于對新絲綢之路上義烏和寧夏的分析,常用的文化價值觀和商業信用之間的關系取決于宗教、法律和金融環境,Xian Chen(2020)研究發現唯物主義的文化價值會影響企業的商業信用供給,Li Yaoqin 和Zhu Danfeng(2021)認為文化可以作為企業的倫理偏好的一個指標,它通過傳遞企業獲得較高誠信水平的潛力而影響其獲得貿易信貸的途徑。
根據以上研究總結,在接下來一段時期關于環境對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的研究有望在以下幾個方向展開。第一,分析環境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機制及傳導路徑。第二,關于環境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的實證分析,尤其是關于環境的量化和測度以及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測度。第三,研究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環境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結合最新的國際貿易理論進行分析。第四,針對新時期我國提高服務競爭力的方式,從制度環境層面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