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黃 云 金 銘
(內蒙古開放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只有血脈通,增長才能有力。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廣大金融人才。2017 年 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培養、選拔、使用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金融人才”[1],高等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合格金融人才的使命,這種培養應該是集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于一體的教育。在專業課教學中,恰當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是實現專業課育人功能的有效保障。以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課程為例,梳理課程知識中所蘊涵的思政元素,探究課程思政實施路徑。通過課程思政設計,為其他金融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鑒,進而為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金融力量。
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任務,金融專業課程可以從“思政視角”和“專業視角”兩個角度挖掘思政元素。

圖1 金融專業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思政視角主要是從“大德”“公德”“私德”這三個方面入手,教育學生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中明大德,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鑄牢理想信念、增強政治認同、遵守法律規范;守公德即要守公眾、公權和工作之德,教育學生擔當社會責任、遵守行業規范;嚴私德則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廉潔修身[2]。
學科視角是從金融專業的學科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可以從金融發展史、金融時事、金融行業的領軍人物、警示性事件和案例以及專業認同等角度入手,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藝術巧妙地將這些元素和案例結合到專業知識中,并進一步升華,最終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概述、商業銀行經營業務、商業銀行管理三大板塊,各板塊的主要知識點、知識點對應的思政切入點、思政目標如圖2 所示。

圖2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圖
課程知識點“商業銀行的產生與發展”屬于“自帶思政元素”的內容,在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下,應充分發揮“自帶思政元素”知識點潤物無聲的優勢。通過梳理我國銀行業發展歷史,繪制銀行發展時間序列圖,幫助學生直觀把握我國銀行發展的時間脈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縱觀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歷史,雖然我國商業銀行的起步較晚。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個時期地不斷發展,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凸顯[3]。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進一步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商業銀行面臨的不確定挑戰還很多,由此鼓勵學生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本領,為我國銀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整體學習了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后,以其中一些歷史事件作為教學案例,進一步挖掘紅色金融的育人價值。以“長征路上的扁擔銀行”[4]為例,學習長征路上扁擔銀行在貨幣發行、回籠及資金保障創下了我國紅色金融史上的奇跡事跡。
在學習知識點“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展趨勢、業務創新”時,通過分析形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我國銀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傳統銀行業務領域造成較大的沖擊,另一方面,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都已經與金融緊密結合,助力傳統銀行業務創新。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要及時跟進全球金融業的創新與發展,增強時事敏銳力和洞察力,同時引導學生要努力學習,夯實專業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和創新意識。
在學習商業銀行貸款政策和程序時,要重點強調“審貸分離”制度、貸款審批中的行為規范等內容。以電視劇《獵狐》中違規放貸為例,警示學生要時刻樹立法治意識,不觸碰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堅守銀行人的職業操守。
確保經濟安全,教育學生在未來工作中要保持敏銳洞察力。
在學習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時,以“一帶一路”金融支持為切入點。一方面,“一帶一路”促進了商業銀行的進一步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我國商業銀行通過“一帶一路”發展各項國際業務,擴大了人民幣跨境使用范圍,有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而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金融支持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血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金融力量。
在學習商業銀行市場營銷這部分內容時,從商業銀行的戰略定位和產品策略兩個方面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在戰略選擇上,在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把支持實體經濟、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支持小微等作為銀行發展、服務國民經濟的戰略定位,履行金融機構在鄉村振興的職責使命,進而培養學生服務社會、奉獻國家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其次,在市場細分和產品策略上,現代商業銀行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客戶的營銷數據庫,歸納客戶的信息、工作形態及其生活軌跡等,通過匹配方法洞察客戶的交易行為,開展精準營銷,提供個性化產品,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教學中以“客戶為中心”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洞察客戶的金融需求,為客戶定制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
學習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認識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堅守底線思維,增強系統觀念,遵守法律規范,毫不松懈防范化解各種金融風險,在未來工作中,恪守崗位職責。
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是銀行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必然要求。通過績效評價,鼓勵多勞多得,由此教育學生要養成勞動的習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
采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主題活動”相結合的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程的育人效果。其中,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可以較多地采用翻轉課堂模式,課前通過課程微信群推送相關學習資料及討論任務,課中教師講授完重要知識點后將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學生通過自己推理得出的答案才能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其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如開展“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銀行”實踐活動,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體驗金融科技應用。線上體驗包括在線申請小額貸款、信用卡及在線查詢個人信用報告等;線下通過引導學生實地參觀銀行的智慧網點,體驗遠程柜員機、智能機器人等服務,有條件的可以到數字人民幣體驗店體驗數字貨幣。通過金融科技應用場景體驗來讓學生感受銀行的轉型升級。組織一些主題活動,如組織點鈔大賽、珠算等銀行從業技能比賽,提升學生業務操作水平的同時培養精通業務的工匠精神。
充分利用微課、慕課、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平臺、主流財經新聞媒體等富媒體學習資源,向學生推送相關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21 世紀經濟報道”公眾號推出的“百年風華金融漫話”,通過漫畫的形式生動展示了我國紅色金融史上的一個個鮮活案例,具有極高的育人價值,教師可以在課前將相關內容推送到課程微信群供學生學習。
與專業知識的考核評價相比,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難度更高,很難通過終結性考核來評價課程思政效果。育人效果更多的是通過過程性評價來實現,如教師可以將學生課堂發言、小組討論等課堂表現情況以及課后作業、調查報告等作為課程思政的評價依據,通過評價學生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與金融專業知識結合分析、應對和解決金融領域現實問題的能力,來客觀評價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