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若 舒龍龍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鄉村振興戰略從產業建設到人民生活富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對農村金融的需求日益增長。《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數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數據技術,降低服務成本,擴大服務范圍,可以顯著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成為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挖掘網上交易、歷史消費、收入、納稅、合規等數據,評估農村小微企業融資風險水平,具有準確、有效、安全、經濟的特點,如中國工商銀行提供的“資產e 貸”、中國民生銀行提供的“納稅網樂貸”、中國農業銀行提供的“微捷貸”等。數字普惠金融滿足了農村企業多樣化信貸服務的需求,基于數據收集和信息處理優勢,數字普惠金融創新了數字信貸服務。截至2020 年末,中國農業銀行發行的“小微e 貸·微捷貸”貸款余額突破1000 億元、服務客戶超過19 萬戶①。同時數字普惠金融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和供應鏈企業相結合,為鄉村企業提供了多樣化的融資服務,如線上快貸、“鏈捷貸”等。截至2020 年末,中國農業銀行發行的“小微e 貸·鏈捷貸”供應鏈融資業務,已與近500 家核心企業建立總對總供應鏈融資模式①。這些數字普惠金融融資產品加快了企業資金周轉,縮短了周期,有利于鄉村中小企業緩解融資約束,促進企業健康成長和轉型升級,振興現代農業。數字普惠金融也提供了廣泛的農業保險服務,客戶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獲取相關產品信息并進行在線交易,提高了農業保險業務的可用性。數字普惠金融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數字普惠金融憑借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克服了傳統金融的地理可及性障礙,減少了長尾市場的邊際成本,更好地滿足了農村居民的信貸、投資以及保險需求,有助于優化農村居民的財富管理[1]。為居民大型生產工具購買、農業機械租賃等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貸服務,如中國農業銀行提供的“惠農e 貸”、安徽農商銀行提供的“金農信e 貸”等業務,根據農民信用狀況、生產經營周期及收入等情況自助申請、自動授信、自動放貸,提高了農民生產效率,增加了居民收入。以“惠農e 貸”為例,2021 年,中國農業銀行發行的“惠農e貸”貸款余額連續突破4000 億元、5000 億元大關,到12 月末,余額達到5447 億元,較年初增長54.1%;貸款戶數368 萬戶,較年初增長33.3%[1]。此外,數字普惠金融高效融資方式改善了鄉村創新創業環境,壯大了鄉村民營企業,為鄉村居民就業增收做出重大貢獻。通過大數據平臺,使企業信用信息透明化,緩解信息不對稱,增加農民對創業融資的信心,降低創業風險,創業活動能夠增加就業,增加農村居民收入[2]。隨著農村居民脫貧創收,收入逐漸提高,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可支配的資產越來越多,農民的投資理財需求在不斷提升[3]。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村居民打開了理財服務新窗口,提供了各種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如“余額寶”“零錢通”等理財服務和“自動理財”及其他貨幣基金產品,這些產品和服務為減少居民流動資金閑置、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造了新的途徑。
從2011 年初到2022 年6 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從38.3%增長到74.4%,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迅速擴大。與傳統金融服務相比,數字普惠金融在拓展農村企業和居民通過數字支持服務獲得金融服務的渠道方面顯示出獨特優勢。依托數字化優勢,實現了金融服務的全覆蓋,拓寬了金融機構的服務邊界,增加了現代金融市場的供給,越來越多的有實力的機構進入市場,提高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活力,緩解了基礎設施對農村金融服務覆蓋的制約。
近年來,我國鄉鎮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和業務規模持續增長。從網上銀行開戶數據來看,截至2019 年末,我國農村地區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開通數累計為8.2 億戶和7.1 億戶,同比分別增長21.9%和16.4%②。2020年銀行業金融機構處理農村地區移動支付業務142.23億筆,同比增長41.41%,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處理農村地區網絡支付業務4670.42 億筆,同比增長5.99%②。數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數據技術,低成本、高觸及地提供金融服務,降低服務門檻,延長金融服務半徑,改善了鄉村金融環境,讓農村居民和企業更容易獲得金融服務。
受到農村一些傳統金融機構基礎設施落后的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種類單一,以存貸業務為主,僅能滿足居民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基本要求。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傳統的存貸業務難以滿足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與城市相比,傳統農村金融在信貸服務、投資金融服務、貿易融資業務等方面供給不足。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線上渠道,將原本需要在網點辦理的業務轉向線上服務,顯著提高了銀行服務的效率,改善了農村金融服務,提高了服務水平。“數字化、移動化”的業務模式為農村居民和企業提供了快速、數字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如支付轉賬、網上結算、信貸融資、賬戶管理、生活支付和互聯網保險等,豐富了鄉村金融服務。為農村移動支付場景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關注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種生產場景創新了農業信貸產品。數字普惠金融基于農戶自身屬性、社交屬性、消費屬性、農村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等多維度的場景金融,為農村居民和企業提供了豐富的金融服務,如農業補貼、生活繳費、線上貸、農業保險、農產品供銷等,創新了鄉村金融服務,提高了農村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率,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
數字普惠金融改善了鄉村金融環境,但覆蓋面受建設水平限制。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普及迅速,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水平仍存在差距。農村居民對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熟悉、接受和使用仍需不斷引導。
數字普惠金融豐富和創新了鄉村金融服務,但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對數字普惠金融接受度不足,使用效率不高。比如,農村居民更傾向于選擇貨幣基金等低風險理財產品,對數字普惠金融投資業務的參與程度不夠,信貸需求主要是傳統抵押貸款,對于通過數字普惠金融在住宿、出行、社交等日常生活中使用信用業務的頻率較低,意味著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的作用還存在上升空間。
一方面,隨著數字普惠金融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和不斷創新,這些創新的金融業務模式暴露出信息安全問題。金融機構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挖掘和使用個人身份信息、財務信息、賬戶信息等消息,大大提高了金融風險識別、信用評價效率。而隨著海量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個人信息泄露和企業金融數據濫用的潛在風險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由于農戶對小額信貸、數字普惠金融的認識不足。因此,如何在保持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活力的情況下,防范金融風險是數字普惠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
數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數據技術,以低成本、高接觸度提供金融服務,改善農村金融環境。為進一步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優勢,應該有效鞏固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設施支持,擴大數字普惠金融覆蓋面。一方面,農村地區要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制定有關農村居民寬帶和流量優惠政策,跨越數字鴻溝,打通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要積極擴展農村地區“長尾客戶市場”,不斷了解農村居民和企業金融需求,加大金融產品開發力度,推出覆蓋面廣、實用性強、便利性高的數字化金融產品,服務農業農村,拓大數字普惠金融覆蓋面。
數字普惠金融不斷豐富并創新了農村金融服務,提高了農村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為更好發揮數字金融服務的有效性,提高農村居民和企業對數字金融服務的接受和使用效率,應該繼續拓展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首先,各地政府要發揮好引領作用,委派具備數字普惠金融專業知識的人員前往農村舉辦講座,普及數字普惠金融知識,讓農村居民充分了解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培養農村居民對金融移動終端數字化的信任,鼓勵居民使用數字化金融服務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其次,要大力普及農村居民數字應用技能,積極開展居民手機和計算機應用技能培訓,提高居民使用數字工具的能力。使數字普惠金融成為滿足農村居民日常生產生活需要、促進收入增長、提升居民幸福度的有力工具。最后,金融機構要創新便于農村客戶使用的數字金融產品,精簡線上業務辦理流程,為農村居民帶來更好、更便捷的金融體驗。
在豐富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數字普惠金融也面臨信息安全和信貸資金濫用風險。為了讓數字普惠金融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應注意防范數字金融風險。在信息安全方面,各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應明確線上部門的職能分工和工作流程,在確保信息安全前提下,將各部門可共享的數據接入平臺,統一管理,實現信息互通,并對農戶信息進行實時監測與記錄,協同防范風險。在規范資金使用方面,對無生產經營交易數據的農戶信貸資金的流向加強監督和檢查,確保信貸資金全用于生產經營,防范信貸資金挪作他用。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銀行。
②數據來源于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