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超,向偉,趙婭
(1.長沙學院學生工作部(處),湖南 長沙 410022;2.長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1]。2017年,教育部把“心理育人”納入高校“十大育人”體系[2]。心理健康教育經歷著由被認識到被重視再到被加強的過程[3]。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力量。高校輔導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面臨哪些困境,如何進行有效突圍,是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
1.心理育人意識不強
輔導員心理育人意識不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輔導員的參與意識不強。漆振羽等人指出,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認識不足,將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歸為一談[4]。通過對一線輔導員進行訪問調查,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輔導員認同自己的政治輔導員身份,認為其主要責任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領與思想引導,而在面對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工作時,多數輔導員認為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或學生家長的事情,在實踐工作中存在責任推諉或工作缺位等現象。二是有些輔導員的協同意識不強。心理育人不是某個部門、組織或某個領導、老師的事情,需要學校各部門、各人員“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全員參與、全方位協同。在現實工作中,心理育人工作更多的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師承擔的,輔導員多是“配合者”“支持者”“邊緣人”等,其協同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心理育人知識欠缺
輔導員崗位在學校公開招聘中沒有嚴格的專業限制,輔導員的專業背景比較多元,具備心理學專業背景或相關專業背景的輔導員較少,其他專業的輔導員如果沒有參加心理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培訓,就難以勝任心理育人工作。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部分輔導員的心理學專業知識欠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基礎性理論知識欠缺,心理咨詢知識、危機干預等心理學實操性能力不足,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精神沒有深入理解。由于理論性知識和實操性能力不足,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操情境中,難以開展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育人能力不足
輔導員的心理育人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和心理輔導兩個方面,具體包括心育課程教學、心育活動組織、心理咨詢輔導、網絡心理育人等。輔導員心理知識宣傳教育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如下:未能熟練運用新媒體,缺乏宣傳技巧,對心理知識的宣傳多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了解受眾的特點與規律。心理輔導能力欠缺的具體體現如下:不擅長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重視講宏觀大道理,忽視講微觀小故事;共性問題教育多,個性化教育少;灌輸教育偏多,共情能力不足;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是簡單地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層面上。當個別學生出現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時,輔導員多半會選擇“休學”或“直接勸退”等簡單易行的處理方式,學生的心理問題并沒有得到實際解決,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學生全面、可持續性發展。
高校輔導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離不開學校良好的發展平臺。李明忠以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為例,探究高校優秀輔導員的群體特征,發現“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離不開學校的組織環境,離不開學校的培訓政策,越是層次較高的大學,對輔導員隊伍建設越重視”[5]。但是,因為一些主客觀因素,部分高校的組織環境束縛了輔導員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第一,輔導員的編制問題。雖然《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要求“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但是部分高校沒有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認真落實執行。第二,輔導員的職稱問題,這關乎輔導員的職業發展和切身利益。在一些學校,輔導員報評高級專業職稱困難。一方面,部分高校沒有出臺專門針對輔導員工作職責的職稱評定辦法或評定細則;另一方面,少數高校盡管出臺了輔導員職稱單列制度,但評定職稱的高門檻,特別是科研工作的高標準讓輔導員評定職稱成為一種奢望。第三,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問題。部分學校對輔導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或評價機制,輔導員的崗位調動比較頻繁,有的輔導員選擇離開學校,有的輔導員選擇轉崗等。這些問題都影響了輔導員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思想與行為深受網絡環境影響。網絡是大學生反映民情民意的輿論場,也是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大學生的網絡實踐主要包括網絡學習、網絡聊天、網絡視頻、網絡游戲和網絡消費等。但是,網絡環境具有高度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網絡在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部分青年呈現思維簡單化和行為個性化等特征。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與有效化解,很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社會風險,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與健康有序地發展。面對信息網絡時代給心理育人工作帶來的新挑戰,高校輔導員理應順勢而為、蓄勢發力,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與思想引導。
新時代大學生具有思想多元化、生活多面性、需求差異化的特點,面對這些特點,高校輔導員必須提升心理育人意識與育人水平。
在心理育人意識方面,處在學生工作第一線的輔導員,要充分認識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并在工作中注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維護。高校輔導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既是可為的,也是能為的。邱顯清等人強調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育人工作中應發揮積極作用[6]。一方面,應注重提升線下心理育人的協同意識。“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高校輔導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時不能越位,更不能錯位與缺位,應發揮縱向統籌與橫向聯動的合力效應。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中的一個要素,要與其他要素密切配合。在與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思政課教師、家長和心理健康教育朋輩力量協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輔導員要關注隊伍間的異同點,發揮各方人員的優勢,探索協同的著力點和方式方法,讓隊伍間的協同合作發揮最大的意義和力量。另一方面,應注重提升網絡思維意識。如,當前“內卷”“躺平”等網絡熱詞的傳播,對中國青年的奮斗精神形成了沖擊[7],這就需要輔導員善于在網絡情緒中識別與覺察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及心理問題傾向。
在心理育人能力方面,首先,輔導員應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8],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課程的教學,加強與學生間的情感鏈接與知識鏈接,將積極心理學知識、心理育人元素、心理育人理念等融入課堂教學,在理論教學場域中提高心理育人能力。其次,輔導員要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心理育人能力。一方面,充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機契機,利用每年的“世界精神衛生日”“感恩月”“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等關鍵時間節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自助、心理互助及心理幫助的意識;另一方面,不能忽視實踐活動的常態化,真正營造出“既要身體健康,也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你我同行”的良好校園氛圍。最后,網絡是心理育人的重要陣地,輔導員應在網絡陣地中提高心理育人能力。輔導員應密切關注網絡熱點與網絡輿情,精準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在大學生關注度較高的網絡平臺上推送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在具體的表達方式上,要用“網言網語”豐富話語表達,用“網事網例”增強話語力度,將理論的傳播“活”起來、“立”起來,吸引青年學生主動靠近、自動連接、自愿轉發。
學校是輔導員職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提升輔導員心理育人能力,須從學校層面進一步完善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工作平臺。由于輔導員所學的專業、教育對象、教育環境各不相同,從學校層面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作平臺是促進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心理育人工作平臺的建設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聚焦職業發展平臺的建設。我國高校輔導員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管理者、組織者,具有學校行政人員的身份,也是學生的心理老師、德育老師,具有專任教師的身份。高校應明確輔導員的不同發展方向,既要打通輔導員的行政職級上升路徑,也要對輔導員的職稱評審單列,開辟綠色通道。通過政策導向、獎懲機制等讓輔導員干事有平臺、發展有保障。二是完善輔導員心理育人的培訓體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為兩大核心完善培訓課程,增強培訓內容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各高校可以結合本校實際進一步探索完善高校輔導員崗前培訓與入職培訓、脫產培訓與在職培訓、理論培訓與實操培訓、專題培訓與全面系統培訓等相結合的科學培訓體系。三是加強對二級學院成長輔導室的建設。心理育人工作規劃在學校,但落腳點在各二級學院或者教學系部。當前,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級干預體系,其中,在學校層面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統籌,二級學院(系部)則均設立了特色成長輔導室。特色成長輔導室是輔導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抓手,其主要職責包括日常性的學習輔導、職業輔導、生活適應輔導、心理危機干預等。因此,高校應加強對二級學院的支持力度,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場地保障、隊伍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將成長輔導室打造成心理育人的品牌。
任何事物要發展,都必須有適合其生長的環境與土壤,教育也是一樣。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水平的提升,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支持。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9]141。輔導員也是普通教師中的一員,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應受到社會尊重。國家要營造尊師重教的優良社會環境,注重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營造全社會關心輔導員、尊重輔導員、認同輔導員工作價值的良好風氣,從而讓廣大輔導員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展。第一,營造良好的網絡社會環境。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給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網絡謠言、網絡暴力時有發生。國家有關行政部門應順勢而為,通過先進思想、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來凈化網絡環境,努力營造信息網絡社會輔導員的良好形象,打造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其二,營造良好的線下環境。輔導員職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離不開全社會的充分尊重與高度認可。輔導員的合法利益、人格尊嚴、合理訴求得到滿足,社會貢獻與社會價值得到肯定,輔導員隊伍才能穩定,其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從而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