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云,蔣曉東,陸啟越
(長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2021年3月22日—25日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學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要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良傳統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要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唯一正確的道路”[1]518。高校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將黨史學習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取得了顯著成效。本課題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系統考察新時代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現實狀況,全面分析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推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有效路徑,從而為提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實效性提供參考。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695份,有效問卷率86.88%。調查對象包含“雙一流”、普通本科以及高職高專三種不同層次的高校。對調查所獲得的數據按調查對象的性別、年級、學科以及政治面貌進行描述性統計和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基本情況

續表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自覺[2]。調查發現,在對“你認為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有必要嗎”的回答中,52.45%的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32.56%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在對“我對黨史學習有興趣”的回答中,33.67%的大學生認為“非常符合”,41.29%的大學生認為“比較符合”;在對“我覺得深入理解黨史知識很有必要”的回答中,48.06%的大學生認為“非常符合”,35.11%的大學生認為“比較符合”(見圖1)。這表明大學生普遍認為黨史學習教育有必要開展,且對黨史學習教育有較為濃厚的興趣。

圖1 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目的與動機的認知情況
學習黨的歷史,就是要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從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征程上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調查發現,對“黨史學習教育豐富了我的黨史知識”的回答中,44.32%的大學生認為“非常符合”,37.84%的大學生認為“比較符合”;對“黨史學習教育增強了我分析評價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能力”的回答中,44.46%的大學生認為“非常符合”,38.71%的大學生認為“比較符合”;對“黨史學習教育增強了我的歷史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的回答中,44.32%的大學生認為“非常符合”,38.99%的大學生認為“比較符合”;對“黨史學習教育增進了我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的了解”的回答中,44.20%的大學生認為“非常符合”,38.42%的大學生認為“比較符合”(見圖2)。這表明大學生普遍認為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圖2 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重要意義的認知情況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認識,特別要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進程,深刻學習領會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1]510。青年大學生要深入學習了解黨史,努力做到知史愛國,高校要不斷激發大學生主動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的精神動力。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不同黨史知識的了解程度由高到低分別是:黨的不懈奮斗史、黨史人物及其光輝事跡、黨的理論發展史、黨的自身建設史、黨的精神譜系(見表2)。這表明大學生對偏重實踐性的黨史更感興趣,也了解得更深入。

表2 “您對下列哪些黨史內容較為熟悉”調查情況
黨史學習教育的途徑和方式是影響其實效性的重要因素。為調查大學生學習黨史知識的主要途徑,調查問卷設置了“在現實中,您主要通過哪些途徑學習黨史”的問題。結果顯示,大學生學習黨史的主要途徑對應人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學校思政課和黨課,觀看相關影視作品,瀏覽微信、微博、網站,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題講座和論壇,參加主題校園文化活動,閱讀相關書籍和報刊,與老師、同學、朋友交流(見表3)。可見,開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渠道日益多樣,但高校思政課和黨課仍是新時代大學生獲取黨史知識的主要渠道。

表3 “在現實中,您主要通過哪些途徑學習黨史”調查情況
學習興趣能夠有效激發學習動機。要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提升其實效性,必須有效激發大學生對黨史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了解大學生易于接受且能潛移默化地激發大學生的黨史學習興趣的方式,本次調查設置了“在期望中,您更喜歡通過哪些途徑學習黨史”和“您希望黨史學習內容增加哪些特性”兩個問題。調查發現,大學生期望中的黨史學習途徑主要包括:觀看相關影視作品,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主題校園文化活動,瀏覽微信、微博、網站(見表4)。大學生對黨史學習內容特性增加的期望由高到低為:實踐性、生動性、時代性、思想性、針對性、理論性(見表5)。

表4 “在期望中,您更喜歡通過哪些途徑學習黨史”調查情況

表5 “您希望黨史學習內容增加哪些特性”調查情況
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百年黨史資源很好地發揮了育人作用,但其中也呈現出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尤其是應當正確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新時代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需求多元多樣,學校層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的需求有較顯著的差異。調查發現,國家“雙一流”高校的學生更希望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增加思想性和理論性,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更希望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增加實踐性和生動性;學科專業方面,文科類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高于理工科類學生,其學習收獲(包括知識收獲、能力收獲和價值觀收獲)明顯高于理工科類學生;年級方面,大一、大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高于大三、大四年級學生,其學習收獲(包括知識收獲、能力收獲和價值觀收獲)明顯高于大三、大四年級學生。因此,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必須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期待,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情況提供不同學習內容,采取不同供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不斷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有效開展的關鍵在于鼓勵大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尤其要在思想上加深認識,提升思想覺悟水平。調查發現,新時代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有明確的認知,85.01%的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并積極主動參與到黨史學習教育的活動中來。但仍然有14.99%的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參加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針對部分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這一黨的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關心關注不夠、黨史學習教育的內驅力不足等問題,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同時進一步發揮大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其黨史學習教育的內驅力,努力提高其學習黨史的主動性、積極性。
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的主渠道。新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宣傳教育、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調查發現,新時代大學生學習黨史的方式非常多樣,以傳統的思政課和黨課等為主,觀看影視作品、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主題講座和論壇以及運用網絡媒體等其他方式為輔。因此,高校應在堅持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進一步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與學生管理服務相融合,與學科建設相融合,不斷創新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方式。
黨史學習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貫穿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講好黨史故事、開展現場教學、觀看影視作品等多種方式,不斷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性、時代性與趣味性,有助于提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調查發現,以多種方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的興趣更為濃厚,對黨的不懈奮斗史、黨史人物及其光輝事跡等方面內容了解更為深入。但是,大學生對黨的理論發展史、黨的自身建設史、黨的精神譜系等方面知識的了解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開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還應該進一步處理好講故事與講道理、講故事與學理論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有意思”與“有意義”之間的關系,真正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用黨的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為進一步鞏固高校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果,更好地運用百年黨史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培根鑄魂,結合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調查的相關情況,本課題組從以下四方面提出推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的對策建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3]378。推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也必須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第一,開設好黨史類選擇性必修課。高校要加大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研究力度,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發展,結合學校實際,開設好黨史類選擇性必修課,從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等不同歷史時期系統地講授黨的歷史,通過客觀事實和社會面貌的新舊對比,講清、講深、講透黨史,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第二,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應在教學的內容結構、渠道模式、考核評價等層面重構黨史學習教育教學體系,充分激發大學生對黨史學習的積極性,著力提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實效性。第三,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要發揮課程思政在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作用,將黨史知識有機融入學科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充分挖掘各類專業課程中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并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和輸出,在推進思政課與其他專業課程、通識教育類課程同向同行中匯聚教育合力,并從全員、全程、全方位多個維度系統推進高校黨史學習教育體系的深度融合[5]。
黨史學習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全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領域、各環節。調查發現,校園社團活動、校園主題文化活動、主題講座和論壇等是活躍學習氣氛、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開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深受學生喜愛。推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要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和興趣,不斷拓展校園文化活動載體。第一,要以社團活動為依托,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進學生社團、進宿舍,讓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學生在學校學習成長的全過程,扎根在學生素質提升和能力發展的各個環節[6],讓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空間,成為影響學生價值觀、生活觀、成長觀的重要精神動力與厚植青春使命擔當的力量源泉。第二,要以校園主題文化活動為依托,針對不同的時間節點,開展相應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例如,以建黨節、建軍節、抗戰勝利紀念日、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開展專題報告會、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歌舞、話劇、小品等多種形式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黨史學習教育中來。第三,以主題講座和論壇為依托,利用形式多樣的專題報告會、學術講座、宣講活動等,積極拓寬黨史學習教育渠道,提高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的積極性。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的奮斗歷程的見證,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用好紅色資源是重要途徑,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第一,要利用好校內紅色教育資源,在校內黨史國史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圖書館等地開展現場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親身體驗中樹立理想信念。第二,要組織利用好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體驗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用鮮活生動的人物、事件和實景來感染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大歷史觀,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第三,要制定嚴格的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頻率、內容和形式規范化、制度化,形成科學有效的黨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
推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要針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積極利用新媒體搭建黨史學習教育平臺,增強黨史學習教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7]。第一,要契合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的特點,將黨史學習資料電子化、智能化和形象化,同時借助新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多視角、全方位、圖文并茂地實現對黨史信息資源的生動表達,以激發大學生對黨史的學習興趣。第二,依托新媒體平臺,積極開發黨史學習教育線上課程,并通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進行宣傳,拓展黨史學習教育空間[8]。第三,優化新媒體平臺對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供給,邀請黨史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在網上開設黨史學習專欄,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開展立體生動的黨史知識傳播,同時增加互動功能,與學習者進行即時的溝通交流,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滿意度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