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露
(長沙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正式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新文科概念引起廣泛關注,2009年也被認為是我國新文科建設啟動元年。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并結合各專業學科特點明確提出人文社科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求[1]。同年 11 月,教育部在山東大學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并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結合當前我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提出新文科的建設思路和實施方案,并作出全面部署。“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文科融合化、時代化、中國化、國際化,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服務人的現代化新目標”是此次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義[2]。《宣言》強調,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導向,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學生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面對新文科建設和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新形勢、新階段、新要求、新格局,我國高等外語教育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嚴峻挑戰。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外語教育關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關系到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流互鑒,更關系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建設[3]。
隨著新文科建設和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進,外語教育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高校外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是大文科中的英語教育,要將立德樹人作為其根本,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捕捉和把握新時代英語教育的發展機遇,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力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具有開闊學術視野的英語人才,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立足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任務,以英語口譯系列課程思政教學為例,在突出強化新文科特色的基礎上,探討英語教育教學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從而推動新時代英語教育教學創新發展。
轉變教學理念、重構教學內容是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口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中之重。《宣言》指出,要緊緊抓住課程這一最基礎、最關鍵的要素,持續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要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引入課堂、寫入教材,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以此夯實課程體系[4]。長沙學院英語專業的口譯系列課程為該專業核心課程,分兩個學期授課,分別是第5學期“英語初級口譯”和第6學期“英語中級口譯”,均有32課時,16個教學周。初級口譯強調技能訓練,如英語聽辨、短時記憶、數字口譯、口譯筆記法、公共演講技巧等,旨在夯實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中級口譯采用主題性教學,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口譯認知和口譯技能的基礎上,強化口譯實戰訓練,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不同專題的口譯領域的話題,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或向職業化口譯進階奠定基礎。課程先后選用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口譯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通用口譯教程》等優秀教材,但這些教材因立德樹人的宗旨和內容不夠明確、反映中國文化的內容比例不足、時效性不明顯、訓練材料難度大等,難以滿足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采用將傳統教材和自選或自編材料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口譯時效性強、心理強度大、綜合能力要求高的特點,有意識地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材料,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從多個平臺選取并整合適合學生訓練層次的口譯文本和音視頻文件,如含各種時事熱點的中英文新聞、演講等,循序漸進,由點及面,打造適合學生學習、實踐、思考的教學資源庫。口譯話題應廣盡廣,涉及社會、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環境等多個領域,同時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學生在理解英漢雙語差異、提升雙語轉換能力的基礎上,拓寬文化視野、提高文化素養、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英語專業口譯課程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課程知識點,導入思政目標,優化教學方法。例如,在初級口譯的“聽辨英語口音”章節,除了原有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外,教師可新增思政目標,即利用時事熱點開展口譯課程思政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厚植愛國情懷,實現中國文化的對外傳輸。在實戰環節,教師選取了英國前首相詹姆斯·戈登·布朗 (英式口音)和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葡萄牙口音)的演講視頻。語料的選擇是有深意的。英國前首相詹姆斯·戈登·布朗的演講Let’s Stick Together發表在蘇格蘭獨立公投的關鍵時刻。他的演講情深意切,言語樸實,在深情挽留蘇格蘭的同時,也精辟地陳述了國家分裂會帶來的后果,可以說這一講話對最后的公投結果起了重要作用。學生在進行口譯訓練的同時,也深刻意識到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全世界的共識,任何政府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方面都是立場堅定、不遺余力的。目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我們要堅定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統一,堅決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論和行為,決不允許任何外部勢力干預中國內政。學生在掌握口譯知識的同時,也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另一篇語料是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向中國政府和人民發表的農歷新年賀詞。除辨識口音、進行口譯外,學生也需要掌握中式賀詞的正規英文表達方式。課堂上,教師進一步拓展中國文化,如十二生肖的文化內涵及其正確英譯。雞年一般譯為“Year of the Rooster”,用的是“rooster”,而不是“cock”或“hen”;牛年譯為“Year of the Ox”,用的是“ox”,而非“cattle”“cow”或“bull”。看似簡單的生肖名實則蘊含了獨特的文化屬性,用詞的選擇反映了中西方深層次的文化思維差異。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專業人才除了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跨學科能力、綜合素質,更要開拓文化視野,提升文化認知能力和交際能力。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新時代背景下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這是新文科背景下英語教育教學所應承擔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此外,在口譯課程中引入中國元素,增加反映中國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口譯材料比例,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口譯課程思政建設的新思路。新文科本質上是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核心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現和包含中國經驗、中國材料、中國數據的文科[5]。建構并助力形成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等方面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外語教學的使命,也是口譯教學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6]。口譯課程涉及的話題廣泛,涵蓋外交、經貿、文化教育、能源衛生、節日風俗、旅游觀光等多個領域,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導入與中國元素相關的語料,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比例,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中國元素的英文翻譯與表達,培養其文化自覺,提升其文化自信,增強其在全球化進程中積極弘揚中國文化元素、助力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專業能力和交際能力。以中級口譯的“飲食文化”一章為例,該章節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并區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概念并進行口譯實踐,原有教學目標過于寬泛,而教材自帶的口譯材料局限性較強,延展性又不夠。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導入地方特色文化。基于長沙學院的本土化定位,教師將湘菜名的英譯及其背后孕育的湖湘文化融入口譯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口譯知識的同時,加強了對湖湘文化的理解。湖南的地理環境與湖湘文化塑造了湖南人勇猛剛勁、銳意進取的性格,也賦予了湘菜獨特的風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湘菜文化與湖湘精神一脈相承。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學生除了需要靈活運用口譯策略翻譯菜名,如東安子雞、臭豆腐、糖油粑粑等代表性湘菜,還要掌握諸如“經世致用”“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等湖湘文化精髓的正確英譯。口譯難度不斷升級,主題情感也在步步升華,學生在傳達語言信息、完成口譯任務的同時實現了情感與價值的雙向傳輸,完成了一場文化洗禮。學生對湘菜與湖湘文化的進一步認知,增強了其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讓其自發自覺地對外傳播湖湘文化。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改革,口譯教學將思政育人目標落到實處,有助于實現培養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且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的目標。
傳統學科建設往往重深度輕廣度。傳統學科為深入研究通常將一門整體學科劃分成若干“狹窄”的專業。專業之間各自獨立,互不交涉,導致人們缺乏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認知。而新文科教育理念則強調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課程,從而實現跨學科的融合和交流。新文科教學是站在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展現文化自信、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角度上作出的戰略性安排,對高校文科課程建設、教師授課內容調整、學生學習動機轉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目前,部分英語專業教師對自身的思政教育主體地位缺乏正確認知,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沒有認真思考將專業課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徑。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推動英語課程思政理念的創新發展,要立足于教師思政能力和學生綜合能力的“雙能力”體系建設,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思政任務落到實處。教師思政能力培養要以教學意識的提高、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學水平的提升為關鍵著力點,要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優勢。課程組共同探討、發掘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思政資源,并依托該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用新媒體、新技術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推廣實踐中取得的典型經驗。不同教學團隊要以建設課程思政平臺為契機,構建理念一致、資源共享、協同配合、專業互補、能力互促、互為依托的跨學科、跨部門思政共同體。專業教師是各高校進行課程思政實踐的核心力量,課程思政實踐的質量與效果直接取決于專業教師的政治素養和德育意識。新文科背景下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專業教師只有具備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學識,才能為黨和國家培養政治立場堅定、思想品質過硬、專業技能扎實、綜合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英語專業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思政能力,積極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根據教材內容和思政育人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專業素養和核心素養的雙重提升。一方面,教師是教學實踐的主體,是課程的實施者,應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動權,不斷創新課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進行課程思政實踐時,教師要“潤物細無聲”,切忌生搬硬套、強行灌輸,引起學生的抵觸;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課后反饋,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模式。長沙學院地處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核心地帶,毗鄰湖南廣電、國際會展中心,有著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學校鼓勵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服務,如中非經貿博覽會、國際工程機械展、全球高端制造業大會、博鰲亞洲論壇等,在實踐中檢驗學生的專業水平和思政育人成果。學校還成立了政治話語研究中心,發揮學科聯動與師資的優勢,并聯合“學習強國”長沙學習平臺推出“中華文化雙語鑒賞”欄目。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團隊自定選題、分工合作、收集素材、精心打磨,已先后創作并發表《“瓷”舊迎新,五彩瀟湘》《遇見最美的元宵節詩詞》等音視頻雙語推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
新文科是新時代文科教育的創新。新文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可以說,它與課程思政的建設理念一脈相承,互為促進。用新文科思維推動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既可以很好地發揮文科教育特有的道德情懷培育與價值情感塑造的功能,又可以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從而不斷促進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英語專業口譯課程不僅是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課程,更是一門將思政育人融入語言教學的課程,在融通中外、國際傳播和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等方面大有可為。其課程教學內容以口譯技能訓練與提升英漢雙語能力為主,通過挖掘口譯課程中豐富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樹立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專業課的立德樹人實效。實踐證明,英語專業口譯課程思政建設在厚植學生愛國情懷、開拓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專業教師要努力探索一條符合新時代特點的口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之路,充分發掘該課程的思政育人優勢,以培養思想道德高尚、綜合素質過硬的口譯人才為目標,有效服務于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