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荔灣區培真小學 張翼鳳
“正面管教”一詞由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及。正面管教的不懲罰、不驕縱,和善與堅定并行等教育理念和方法積極、有效,已被廣泛應用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等領域。中小學教師可將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以下應用機制模型的構建與實施來優化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學生每一種行為的背后,都暗藏著他們的某種情感需求。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其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找到情感的歸屬,這樣才能建立起暢順的師生情感聯結。
首先,教師要做到“會傾聽”,與學生交談時切忌對其行為提前定性,而應讓學生主動多講,通過傾聽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感,讓學生敞開心扉,展示其內心世界,這樣教師才能全面、細致地收集學生的信息。其次,教師要做到“能聽懂”,在與學生交流中,對于學生的情感訴求和心理感受,教師應發自內心地做出反應,使學生感覺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在交流中挖掘學生行為背后的深層次情感因素和情感需求,為自己對事件做出正確判斷以及對學生做出正確引導奠定良好的情感溝通基礎。
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礎,教師還“必須改變過時的強權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個性差異,營造平等和諧、有啟發性的交流氛圍,使用恰當的溝通技巧,讓師生的情感升溫,從而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的育人效果。
其一,營造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教師要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對等的位置,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并先用客觀的語言描述所發生的事情,再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才易于接受教師的正面引導,從而反思自己行為造成的影響。
其二,營造有啟發性的交流氛圍。教師把要求強加給學生,甚至權威性地命令學生怎么做,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難以收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對此,教師可轉換交流模式,營造有啟發性的交流氛圍,以問題為載體引發學生思考。
那些“喪失信心的孩子”,尤其是被貼上“熊孩子”標簽的學生,經常試圖用錯誤的行為方式來獲得存在感。對于這類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其閃光點,幫助其樹立自信心。
首先,教師不可輕易對學生的行為或品德下定義,要自覺摒棄“某個學生無可救藥”等想法。心理暗示的作用十分強大,當教師將精力用于關注學生行為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時,這個學生積極的一面便會很大幾率地在該教師眼中消失殆盡;同理,當教師著眼于學生的閃光之處,多關注學生的積極行為,那么學生行為中的消極方面便會逐漸消失。其次,教師要針對學生行為背后的真實情感需求“對癥下藥”。比如有的學生上課走神、作業潦草,其行為背后的理念是——我怎么努力成績都上不去。此時,提升其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自信心便是教師開展個性化育人工作的著力點。對此,教師可引導其嘗試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視覺型學習、聽覺型學習或動作型學習等,最終幫助其找到最適宜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自己在學習中的閃光點,促使學生在逐漸進步中感受“我能行”,從而樹立自信心。
簡·尼爾森曾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他還對如何鼓勵孩子給出了相關操作方法——幫助孩子定下他很容易達到的目標,并鼓勵他努力。這樣的鼓勵更易于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
筆者曾有一名被同學貼了“多動癥”標簽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愛做出夸張的動作影響課堂紀律,同學都認為是他導致班級沒有拿到“文明班”的榮譽稱號。筆者知道這名學生其實內心很想融入班集體,所以才做出各種動作吸引同學注意。于是,筆者與他一起商定了一個小目標——下次“文明班”頒獎將由他代表班級上臺領獎,并要擺出最帥的動作。這個期待成為他內在向上的動力,為了班集體能得到“文明班”稱號,他開始遵守課堂紀律,還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校的期末表彰大會上,這名學生如愿以償地登上領獎臺,并在大家的掌聲中擺出最帥的姿勢。
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組織開展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社會服務,學會承擔社會責任。教師可邀請共建單位定期安排志愿者到學校開展心理溝通交流講座、職業啟蒙課程、消防演練活動等,也可組織學生參與到共建單位組織的參觀、體驗和實踐等活動中。通過互動式的社會服務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還能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回饋社會、服務社會。
學校和家庭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一方面(特別是班主任)要善于聯動學校中其他教師和學生的力量,同時也要爭取學生群體的合作,例如為個別學生安排友善的同桌,讓同學用友情助其成長,還可在班級工作中委以個別學生一定的職務,讓其能在為班集體服務的過程中得到成長。
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注重聯合家庭的教育力量,通過學校公眾號、微信群、班優大師APP等技術載體,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在家和在校的情況。針對需要個別輔導的學生,教師也可通過電話或家訪,對其家庭教育情況作深入了解和溝通,再對其父母給出合理化的家庭教育建議。
教育千萬方,用心教育是良方。育人需要用心,需要智慧,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理念與方法,猶如育人的智慧寶典,助教師在育人之路上越走越堅實、越走越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