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州市惠城區教師發展中心 郭小斌
課堂觀察從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等四個維度,反映學生學習狀態是否主動積極、教學方法是否有效、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什么、目標達成度怎么樣、反饋鞏固和溝通與交流方式是否有效等相關信息。因此,借助課堂觀察,從多角度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和指導,是構建生態數學課堂的重要有用環節,能更高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和綜合素養。
數學課堂教學的觀察點應建立在理解數學基礎上,特別是問題情景觀察點定位不準、不合理,就難以理解情境的意義。如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我們可以引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詩句。從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日落情境,動態地呈現在課堂上,直觀體現線與線垂直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獲取數學知識,對數學學習獲得親切感的體驗。這樣通過具體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激活學生直觀想象,達到引入情境激起興趣、引發思考的功能,為數學生態課堂營造良好思維環境。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是探究的動力,也是課堂開展數學活動的基點。生態課堂以人為本,以問題為探究中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如學習《無理數》一課中,給同學們一個面積為4的正方形紙片,提出以下問題:(1)原正方形紙片邊長是多少?(2)你能用它折出面積為1的小正方形嗎?并求出折疊后得到的正方形邊長。(3)你能用原正方形紙片折出面積為2的小正方形嗎?并求出折疊后得到的正方形邊長。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學生通過操作、思考、交流、討論,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加深對無理數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同時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各種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探究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共同學習的生態課堂是通過多元對話,開展互動交流,交互合作,多維活動,從而實現師生、生生情感共鳴,促發思維碰撞,達成學習共同體的愿景。在學習《切線長定理》時,在完成切線長的概念和過圓外一點可以作圓的兩條切線后,有教師直接問怎么證明切線長定理,而有些教師會提問觀察所畫的圖形,你有哪些發現和猜想?可以證明嗎?顯然后者能充分發揮學生觀察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直觀想象和邏輯推理能力。只有在多層次對話與交流中,才能構建起有效的生態課堂,促進初中數學課堂共同研究生態的良好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領學生感悟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學中要將數學課堂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素材、現實生活知識經驗、體驗等融合在一起,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味,通過聯想、類比、探究等數學學習活動,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到抽象概括,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實例,將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有利于學生提升“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數學核心素養,更好地感悟與領會所學的知識,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生態課堂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倡導快樂的、充分展現自我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因此,生態課堂的評價應關注評價與教學過程的和諧性,充分構建多維度、多元評價促進學生自我的發展。評價既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結果的評價,更加重視數學學習過程獲得感的評價,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的評價,達成學習目標層次化、多維化的評價,注重個體差異發展性的評價等,使課堂教學每一個環節的評價充分發揮導向性、包容性、激勵性、驅動性、關懷性、人文性和發展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評價功能與價值,使課堂充滿著生態評價,讓學生獲得學習體驗,獲取獲得感和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