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小學 簡兵水
建立量感有助于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量感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在現實的環境中去體驗、去感受,經歷估測、測量、比較、調整等實踐活動。在量感的教學指導中,適當開展數學課后實踐活動,不容忽視,它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只有兩頭并進,才能事半功倍,有效促進學生量感的發展。
錢幣量感是指學生對人民幣的多少的直觀感知。“元、角、分”的學習是學生形成量感的一個重要載體。在電子支付的時代,微信、支付寶的廣泛使用,學生接觸人民幣的機會很少,對錢的感受非常弱。要培養學生的錢幣量感,只有學生親身經歷用人民幣進行購物的活動,才能對人民幣的多少有直觀的感知,從而促進錢幣量感的發展。
在教學“元、角、分”的時候,很多教師也會在課堂上進行模擬購物活動,雖然對學生形成錢幣量感有一定的幫助,但虛擬的情境總不如真實的親身體驗,而且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每個學生模擬購物的機會也不多,甚至有學生一次機會都沒有。布置學生課后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就很有必要。可以讓學生周末在家長的陪同下,用人民幣進行買菜或買水果的活動。在購物活動中,學生真實地經歷人民幣的使用過程,在付款、找錢、計算、大面額紙幣拆成小面額紙幣的過程中,學生對人民幣的感受越來越豐富,逐步形成對人民幣的量感。學生經歷幾次這樣的購物活動后,如果問他:你猜一猜這一袋蘋果大約多少錢?他也許不能給一個很準確的數字,但肯定不會出現一個非常離譜的結果。這樣,學生由課內的情境模擬,再到現實生活中課后實踐,再到內心的比較感受,這樣學生的內心對“元、角、分”量感意識就在逐步形成建構。
時間量感是指學生對時、分、秒等時間長短方面的直觀感知。時間量感的形成,需要學生自己體驗。教師應優化體驗活動,讓學生積累豐富的“量”的活動經驗,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量感。例如:課后請家長計時,體驗30秒鐘的長短。操作流程:首先,家長喊“開始”,開始計時;其次,學生安靜地用自己的方式計時;再次,學生覺得到30秒時,舉手說“停”,家長停止計時;最后,家長告知學生實際過了多少秒。操作流程不一樣,體驗的效果也不一樣,有些教師經常用比賽的形式,如看看30秒鐘能寫多少個字、30秒鐘跳繩等,我認為不如學生默默地在心里數數,用自己的方式來計時,這樣學生專注于體驗30秒的長短,而比賽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寫字或跳繩上,而不是在對時間的感受上,造成體驗內容喧賓奪主。
量感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持續體驗、反饋、認知的過程,可以讓學生記錄每天做作業的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和完成時間,這樣簡單的實踐活動,堅持幾周之后,學生對時間長短的感覺就會好很多,這樣就有效促進了學生時間量感的發展。
在度量知識學習中,需要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動手測量,通過具體的測量體驗活動,積累對計量單位的豐富感知。學生對面積的量感比對長度的量感要差一些,更需要數學課后實踐活動來彌補課堂上的不足。例如三年級學完面積單位之后,讓學生課后實踐測量幾個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先估測,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去測量。學生先剪一個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用這張1平方分米的紙片不斷地測量各種物體表面的面積,對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感受自然會越來越清晰,為面積量感的形成奠定基礎。
總之,小學生量感的形成和發展,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指導與感悟,也要重視數學課后實踐活動的開展,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購物、體驗、測量等活動,豐富學生對“量”的感知、認識,有助于學生量感的形成,促進學生量感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