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荔灣區桃源幼兒園 何瑞貞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一個重要銜接和樞紐帶。筆者所在的廣州市荔灣區桃源幼兒園,多年來進行了“家園共育,有效溝通”的實踐。
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互換,以及思維和感情的傳遞。溝通雙方追求思維達到統一和思維與感情的貫通。有效的溝通應是信息經過傳遞之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與發送者發出的信息完全一致。溝通的過程至少包括三項要素:要有一個具體的目標,有共同的合作約定,相互交流信息、思考與情感。
在本文中,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相互之間的溝通指為以讓家長對幼兒在幼兒園表現、身心狀況有個全面的了解,讓家長安心滿意,并及時針對幼兒的幼兒園表現進行教育引導。同時可以在家庭展開輔助教育互動,促進幼兒更好、更快、更健康地成長。
1.幼兒教師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具有片面性。目前,幼兒園教師向幼兒家長所反饋的幼兒信息多數是幼兒在園內是否遵守紀律、是否聽話等片面的評價。其實,幼兒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占比大于幼兒與幼兒、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大部分幼兒園班級中的幼兒人數比較多,幼兒園教師無法及時針對幼兒的個性心理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只能通過幼兒行為看出幼兒表面上的事情,導致幼兒園教師所反饋的信息比較片面。
2.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園家長之間的溝通存在非對稱性。家長都應該擁有與幼兒教師溝通的平等機會與權益。然而,在現實的家園共育的過程中,這種平等溝通的機會沒有得到保障。一方面,部分幼兒園教師會與條件優越、在社會當中有一定地位的幼兒家長或者幼兒在班級當中表現相當出色的家長,抑或者為幼兒園做出特別貢獻的家長來進行溝通。對于那種不愛說話、性格內向的幼兒以及家庭條件不好的幼兒就會被教師忽略甚至冷落。另一方面,部分家長由于工作忙碌等原因將育兒責任給了祖輩。不少幼兒園在溝通過程中發現,祖輩家長因缺乏科學教養幼兒的知識和方法,因此,幼兒園教師與祖輩溝通雙方便形成了一種指導與被指導的不對等關系。此時,大多數教師處于權威地位,教師認為祖輩的育兒觀念陳舊,與自己的教育理念迥異,在溝通中給予祖輩家長表達意見的機會少,祖輩家長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祖輩家長不敢“另作他想”,只有服從,這也阻止了一些“不同的聲音”產生,違背了溝通中的雙向性原則(黃婭妮、洪鑫蘭、陳傳鋒,2021)。以上兩方面的原因均讓家校溝通存在非對稱性問題。
3.幼兒園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相互不理解。在我園開展“家園共育,有效溝通”的活動之前,經常有教師抱怨:部分家長配合度差,不主動參與幼兒園的各種具體教學工作或活動,對老師有偏見,將老師看成是“保姆”“阿姨”,這些錯誤的認識和行為表現,讓老師非常委屈。還有家長因為自身認知的原因,對于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了解比較表面,誤認為幼兒教育是個比較簡單的工作,沒有認識到幼兒教師對于幼兒的成長有根本的促進作用。
4.幼兒教師在智能化時代缺乏面對面溝通技巧。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幼兒園紛紛拓展了“互聯網+家園共育”新途徑,鼓勵家長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關注幼兒動態,與教師溝通互動。但是,這種集各種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產品其實是把“雙刃劍”,為幼兒園老師與家長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減少了教師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機會。這讓本來就缺乏溝通技巧的老師更缺少了面對面溝通的鍛煉機會,把溝通成本都放在了互聯網。互聯網成為教師展示幼兒風采及作品的平臺,而家長卻無法通過平臺了解幼兒的在園表現和成長過程,有時甚至因為工作忙碌而從不登錄平臺。
從解決“家園溝通”問題為出發點,在一系列的嘗試中,我們認識到:要使家園溝通有效進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努力。
1.良好師德獲得家長信任。在早晚接送孩子過程中,教師必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對待家長,要以簡單詢問來縮短相互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可以安心把孩子交給教師。教師在向家長反映孩子情況時,應避免摻雜主觀色彩和感情,以平靜的語調和委婉的方式來和他們進行溝通,客觀幫助他們做出判斷。另外,對家長提供的各種忠告與教育也能夠虛心接受,由此而轉變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增強家長對教師的信任。
2.換位思考拉近家園關系。教師要對父母的角色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才能從父母的角色來更好地體會到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尤其是在集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很容易發生磕磕碰碰的意外事故,要從孩子父母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家長考慮,要理解家長心疼孩子的心情,以正確的處理態度來面對家長,這樣才能為家長和教師的良好溝通起到積極的作用。
3.靈活多變贏得家長的支持。教師要協助家長更客觀、科學地觀察孩子的情況,比如通過開放日、作品展覽的形式,將孩子間的差異更為直接地展示在父母的眼前,從而引起家長對幼兒缺點的重視,使其和幼兒園教師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形成家校共育的局面。對于那些經常向教師尋問孩子狀況的價值,應該用真實的感情打動他們,反映幼兒在不同學習板塊的學習進度狀況,打消他們的顧慮,從而使他們信任教師并配合幼兒園的日常教學,促進家園共育。
4.多種渠道搭建家園溝通平臺。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和溝通可以采用的方式較多,如成立家長會議、家庭園地、家訪、電話、接送幼兒的溝通活動,要是有關孩子成長與家庭教育方面的互通信息和交換彼此的觀點,在充分了解幼兒成長狀況的基礎上,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一致,實現協同教育。
綜上所述,家庭參與是幼兒教育發展的趨勢,所以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和父母的溝通與互動,由此來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師的自身成長,使幼兒能夠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