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興縣教師發展中心 徐麗萍
當下,“課程思政”是個熱詞。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17年,課程思政開始從地方實踐探索上升為全國性行動。2017版的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程與思政的融合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情境教學法”是另一個熱詞。雖然對情境學習的理論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就已出現端倪。在國內方面李吉林老師是情境教育的創始人。1978年她創造性的提出“把兒童的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巧妙的結合起來”,又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總結,2017年李老師創立了情境教育理論體系。新課標(2017班2020年修訂)實施建議“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因此,在“三新”課堂下,情境教學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開展。
“語文情境+思政教育”兩個熱詞的相逢,體現出其在語文課程思政研究中的不可忽視的價值。那么,“文以載道”中“文”何以“載道”?兩者如何高效融合?筆者從實際教學出發,建構了“一選二融三適”的課程思政課的基本教學流程,將二者融合起來。
這個“選”就是選課題、選思政點。有人會說:“語文課課皆思政,不用選。”這話確實有對的一面,但也不全面。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在編寫時已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應的18個學習任務群分布于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教材中。入選教材的作品文質兼美,具有的典范性和時代性,格調積極向上、健康明快。基于此,語文教材的內容從根上起就生成一副思政相貌。不過也正是因為思政要素豐富,有兩個因素需要我們注意:
統編版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學習任務群”的組元方式,以“人文主題”組元已將教材按單元進行了若干劃分,如“勞動的意義”“青春的價值”等,顯示了育人功能的首要地位。教材的人文主題劃分自有編者對教材編排的考慮,以下分類形式換個角度將思政元素歸類,為教材聯系思政提供一種參考。
統編版高中語文思政類型:
1.家國情懷:黨和國家意識,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堅持等。(理想與責任)
2.個人品格:道德情操:社會道德、個人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正確三觀、審美情趣等;健全人格:思想、情感、態度、行為、心理、哲學、藝術、性格、體質、勞動等;智力:觀察、想象、思考、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等;(如何做人)
3.科學觀:認識論與方法論,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鉆研、毅力、勤奮、視野,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等;(如何做事)
從統編版教材編寫意圖出發,深挖教材內容不僅僅是指傳統教學中對文本知識點與主旨的把握,還需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從面到點的大單元教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教材內容,明確單元學習(研習)任務,把握篇目與篇目之間的邏輯關系與思維走向,審視單篇的作品在整個單元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深耕挖掘,分析文本與思政要素的關系,方才確定有效的課程與思政的切入點。
以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革命文化”為例,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育人重點顯而易見,對于教材的處理需要整體把握本單元不同體裁的革命文化作品的側重:文學作品把握內涵,獲得審美體驗;論文與雜文,分析邏輯,提高理性思維水平;實用類作品學習文題特征,樹立正確價值觀等。三類文本學習組成任務群,從不同角度研習政論性和實用性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是個語言實踐活動單元,沒有第一單元那么直白的思政元素,通過厘清其思政類型我們可以發現該單元屬于科學觀,個人的思維能力類,教材知識點與思政元素即可對點融合。
因而語文教材文本類型雖豐富,但是也要從文本與育人需求出發,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選擇最佳課題與思政結合點。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許多教師已逐步樹立起在課堂上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意識,因此,在課程中加入思政教學方興未艾。不過,課程思政的具體落實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誤區:有思政而無語文味,硬喊口號空煽情,形式單一末尾發力等。讓語文課程思政蒙上一層造作的外衣。而解決以上誤區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與情境教學法的有效融合。
情境教學法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研究發展,分類項目多樣,這里我們以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為融入思政的主路徑,總結分類如表1。
兩者融合的切入點是沒有限制不拘一格,導入、教學過程、課堂總結等各個環節都可自然融合。
如情境導入,以《別了,不列顛尼亞》為例:
在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國家有許多重大時刻值得記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記憶。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校舉辦“偉大的復興”系列主題活動,各班通過選取黨史在不同階段的重大時刻,各出一期與黨史相結合的現代文作品賞析報。我們班的同學經過研讀相關歷史資料,初步討論后決定選擇記錄“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時刻的文學作品出一期主題黑板報。不過在確定相應文學作品的問題上,有同學提出《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似與常規的新聞稿件不同,對其代表性存有疑問。針對同學的疑問,全班開展一期“解惑”活動,以期盡可能在選材問題上達成一致。
以上導入從本課題的教學目標出發,將音樂《我的1997》背景渲染情境、模擬情境+家國情懷(香港回歸、民族自豪)思政元素進行融合,先聲奪人,良好的氛圍營造為下文持續的知識點+思政元素的展開打下基礎。
判斷與評價一堂課是否落實課程思政,情境與思政融合的質量如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衡量:
1.切入點(適時):以情境為載體掌握時機適時切入;
2.動情點(適當):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觸動靈魂,啟迪思想;
3.融合點(適用):思政元素與學科知識的契合度、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