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豐順縣東留中學 張碧如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范迪安指出,《意見》的出臺就把這在美育工作上“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這幾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校美育是學生立德樹人的主要載體,學校美育不僅是上一個藝術技能班、寫寫畫畫、吹拉彈唱,更關鍵的是要對學生的思想素質、人文素質、審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育,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素質、修養、才能、精神等這些方面。
(一)教師對美術互動課堂的構建認識不足。大部分的農村初級中學美術課堂,依舊是填鴨式教學模式,有少數農村學校缺乏現實條件,甚至沒有美術課程。美術課堂自身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強調了“互動”的作用,但是有些美術老師對互動式教學的認識還不夠,只重視理論知識,不能靈活運用互動式教學,從而限制了互動式教學在美育培養中的作用。
(二)生生互動不足。在傳統的美術教室中,這樣的互動方式并沒有被廣泛地運用,學生和學生的交流還處于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教室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在“社會”里,良好的交流是社交活動的先決條件,并通過不斷地分享和吸收知識來獲得自身的發展。中學階段,是學生一個重要的成長期,對美育的深刻認識,并在與人的交往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有助于美育價值的充分展現。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缺乏互動性,使教學成為一種形式主義的教學,而老師的教學方法又難以發揮其應有的美育作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溝通與交流的前提下,教師、學生、美術三個環節的互動作用,在溝通和實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
(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初中生對傳統科目的重視程度更高,而一些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則相對較低。這是因為傳統的美術教學忽略了必要的互動作用,使學生難以體會到美術的內在美。“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建立,突破了傳統教學環境下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固有認識,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為初中美育教育提供新思路。農村初中美術課堂互動式教學思想的運用,為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在新時期,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刻板”的傳統教室難以將美術的美育作用完全發揮出來,而互動教室卻是另一種形式,它為中學美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考,實現了新的素質教育要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一)轉變教師美育觀念,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美育教師,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具體實施者,要充分發揮“以美育人”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塑造科學的人生觀,使其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創設互動情境。互動思想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并不是可以融入,而是需要結合學生特點、教學環境、學習內容,從實際出發將互動式教學方法融入到美術教學課堂中,讓課程中處處有互動,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到知識,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其次,注重多種藝術相結合的聯合教學方式。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審美差異,針對學生不同的發展情況制定不同的培養方式,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生活、需要,對他們進行美的培養,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最終達到學生個體全方位均衡、協調、自由的發展。
(四)通過自然美實施美育。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對學生進行全面熏陶,帶領學生從教室走向自然,開闊其視野,感受自然之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開辦戶外寫生活動、環境保護活動等與之相關的藝術活動,用自然的優勢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五)開展互動評價。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水平和能力提升、基礎知識積累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變化等方面,對學生的表現和教學設計進行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在反思中提升自我,以及幫助教師創新互動式美術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對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和問題反饋,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幫助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開展互動式美術教學設計的優化和創新,促進農村初中學生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