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開縣江口中學 陳柳成
目前,越來越多省份加入到“3+1+2”高考模式中,其中的1是歷史和物理中選其一。學習歷史,就是要我們要了解民族過去的榮辱興衰,以史為鑒,明正現實;學習物理,就是要我們著眼未來,為科技興國和科技強國貢獻技術力量。作為物理老師,我覺得物理的教學核心為物理規律的教學,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上好物理規律這一教學課程呢?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1.物理規律是人類的智慧成果,具有客觀存在性。物理規律是人們通過實驗探究、理論推導等方式方法對物理現象的科學總結、歸納,是客觀實在的。伴隨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將會更深入探索、研究未知的世界,不斷發現和發展物理規律。
2.物理規律是連接各物理概念之間的紐帶。物理規律可用文字、圖像或者公式進行闡述,它是連接各物理概念之間的紐帶,把各知識點有效整合。
3.物理規律的成立和應用具有條件性。人們在發現物理規律過程中,往往把研究對象、物理過程、環境條件等理想化處理,忽略次要因素,這就決定了物理規律的成立和應用具有一定的條件。
物理規律的引入這一教學環節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緊貼生活的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多疑好問的天性,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只要在學生面前展示與預想不相符的物理現象或問題時,學生必然覺得眼前一亮,流露出驚詫之情,思維必然會活躍起來,動手做實驗了解真知的欲望就會非常強烈。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把圓柱形強磁鐵用繩子懸吊起來,可以讓強磁鐵做單擺運動;然后在桌面放兩塊不會被磁鐵吸引的厚鋁板,保證磁鐵懸吊起來距離鋁板少許空隙而不接觸鋁板,再次讓強磁鐵從高處下擺,可以看見強磁鐵不再能做單擺運動,而是擺動到最低點后迅速停止運動。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鋁板中的磁通量有沒有發生變化?若磁通量有變化,鋁板中可有感應電流出現?感應電流的磁場會不會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維發展就會自然而然地展開,也就能較好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我們在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教學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注重采取不同的探究方法,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中學階段,我們主要采用科學演繹法和科學歸納法這兩種方法來進行探索、教學。
方法一:科學演繹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法,從常規物理現象中提出特殊條件下出現的課題,然后通過合理的猜想和假設進行分析,再通過推理論證并進行實驗檢驗,最后總結基本規律和原理。
方法二:科學歸納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創新實驗得到最明顯的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物理知識解釋現象,適時激發學生思考新的問題,對新問題進行科學的猜測,并通過實驗觀察、討論分析,最后總結得到規律。
1.注重強化學生的物理規律應用能力。在物理規律應用中,一要選擇典型性的問題,通過實驗演示、計算機模擬、師生討論等方式方法,使學生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逐步提高分析能力,領會處理物理問題的思路,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精挑細選一些典型例題,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關聯,使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理清帶有規律性的解題思路,掌握有規律性的解題方法。
2.注意適時進行測試,提高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時、定期進行物理測試,是檢驗學生學習物理規律效果的有效、必要途徑。通過反饋,一來可以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二來可以更有效發現學生的薄弱點,有利于老師針對性指導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規律的成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總結、推導而來的,這就決定了它只能在滿足相應的條件或范圍內才可以應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講清楚規律成立的前提條件,重點強調其適用范圍,避免學生囫圇吞棗,生搬硬套,導致錯誤。例如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為點電荷。教師在物理規律教學中,應該對關鍵詞進行強調和解釋,因為它是學生正確理解規律和應用規律的關鍵。例如,在進行楞次定律的規律教學時,我們要著重強調“阻礙”并對其進行解釋,使學生明白“阻礙”只是延緩磁通量的變化,與阻擋或阻止變化有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