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高州中學 陳采眉 車壽德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基于黨和人民的要求而構建的,它明確地回答了“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性問題。就高中生物而言,我們要圍繞高考評價體系開展我們的教學,這里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本文僅對高考評價體系下高三生物非選題部分的審題和答題做一個分析。
“四翼”是高考考查的要求,包括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
基礎性是指高考強調基礎知識扎實。如2022年廣東卷生物非選題19題的第一小題考查了“共同進化”的概念,以及21題第一小題考查的滅菌方法、菌株純種培養的方法等,都是完全基于書本基礎知識的記憶和考查,很好地體現了高考評價要求中的基礎性。
高考強調融會貫通,這是綜合性的體現。如考查在建立人工生態浮島選擇和搭配植物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同學們就要綜合考慮氣候特點、環境保護、地方資源、人力資源和地方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高考強調學以致用,所以出題者會堅持貼近社會,讓學生充分感受課堂所學內容中蘊含的應用價值。如2022年廣東卷非選題17題第三小題考查的“當前能為個體提供更有效保護作用的疫苗接種措施”,就需要聯系我們生活的實際,明確答案為“全程接種再接種加強針”。
新高考評價體系還強調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的能力,同時要加強對最新科技前沿知識的了解。2022年廣東卷生物18題第三小題的最后一問是這樣的:“如果提高玉米產量的結論成立,下一步探究實驗的思路是什么?”這個“下一步探究實驗的思路”可以是多方面的,要求學生發散思維。
在高考評價體系中,關鍵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點內容,而對于生物這種自然科學類學科而言,實驗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則是能力群中的考查重點,所以,縱觀各省的高考題,絕大多數題目都是基于實驗進行考查的,在解答這類題型的時候,清楚實驗目的,找出了自變量和因變量,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新高考對學生們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大大提升,長題目比例大,分析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我們可以先粗讀一次題目,劃出關鍵字眼,再精讀一次,把信息點之間的關聯用流程圖的形式簡單勾勒出來。
題目中的前后提示也是答題的關鍵,可幫助同學們快速找到答題方向。如2022年廣東卷21題第三小題叫考生推測“擬桿菌對深海生態系統的作用”。這一小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點“從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角度考慮”,看到這個提示點,思路一下子就出來了,擬桿菌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應該屬于分解者,這就回到了課本內容,答案就出來了。
在進行專有名詞等的書寫時,要以書本為準,不能自創名稱,這是答案最基本的要求。
如2022年廣東卷17題第一小題第二問,很多同學會籠統地回答“T細胞促進了B細胞的增殖分化,從而產生更多抗體”,這一問可以考慮得更全面具體:T細胞通過何種方式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B細胞增殖分化出了什么細胞才使抗體增加?因而答案應該是“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出漿細胞,產生抗體”。
如2022年廣東卷17題第二小題回答抗原檢測應該在“乙”時間段內檢測的依據時,答案應該是“此階段病毒抗原大量表達”或者“病毒抗原含量多”,而不能回答“病毒抗原大量增殖”,因為“病毒抗原”只是蛋白質,是不能增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