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軼倩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0)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1]。瑜伽不僅注重體質、體態等方面的改善,更注重人們內心的修煉,瑜伽在讓人的身體得到鍛煉的基礎上,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狀態,是運動鍛煉促進健康的極好方式。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棟梁,其健康狀態對于自身的發展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在面臨大學生較為突出的健康問題時,只有有效促進大學生健康水平的提升,才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也才能在整體上促進我國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提升,并為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2]。瑜伽運動作為維護和增進健康的有效方式,對改善大學生健康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探索體醫結合視域下瑜伽運動促進大學生健康的實現機理,維護大學生健康狀態,實現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目前,有關體醫結合理念融入大學生健康促進方面的探索還比較少,如何從體醫結合的新視角來探討大學生健康促進的實踐模式,豐富大學生健康促進的相關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是亟須關注的一個方向。該研究是以瑜伽運動對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為研究對象,探討體醫結合的視角下瑜伽運動對大學生健康促進的實現方式,以期有效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同時,豐富體醫結合、瑜伽運動以及提升大學生健康水平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參與體育活動等方式提高全民身體素質[1]。體醫結合是體育科學與醫學科學的交叉和融合,是運用體育運動的手段和方法,結合醫學的理念和知識體系,使體育運動處方化,成為維持和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其尚未有明確的定義。體醫結合的理念體現了現代醫學對運動促進健康這一觀點的認可,也體現了全民健康促進的新趨勢。體育與醫療都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體醫結合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雖二者在健康促進的過程中各有著重點,實現路徑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根本都在為健康促進服務。體醫結合為充分發揮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助力健康中國行動,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質[3]。
瑜伽在健康促進的理論、思想和養生康復功能上與中醫學有諸多相似和共通之處。首先,瑜伽的三脈七輪與中醫經絡學說有著不謀而合之處。瑜伽認為,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個內在的能量系統,并與人體神經系統密切相關[4]。其主要包括3條經脈、7個能量中心。人體的三脈七輪是能量聚集點,主宰著人體不同的組織系統,每一個脈輪都有著將能量分配到身體、心理、情緒和精神的不同功能。瑜伽的氣輪衰退或者功能失衡,都會引起疾病。中醫經絡理論認為,經絡具備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調節人體的特殊功能,其與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等組織器官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體,是人體結構的重要部分[5]。中醫經絡學說對于闡明人體的病理變化、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其次,在健康促進的理念上,瑜伽是讓身、心、靈得到和諧發展的健身方式,其“與梵合一”的思想與中醫學中“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模式在本質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注重人體自身內部以及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諧關系。另外,瑜伽在養生防治康復功效上,既可強身健體、調節精神,又可防病治病,作為行之有效的臨床輔助康復手段,其擁有了新的功能。此外其順應自然規律,重視調攝精神以及動靜結合等特點體現了中醫學所強調的養生治療原則。瑜伽自身蘊含著豐富的醫理,為體醫結合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瑜伽蘊含了豐富的調攝身心、祛病延年的理論和方法,既能養,又能防,還能治,其目標在于提升健康水平,減少疾病的發生,并且注重身體和心理的配合,強調身心健康和社會良好適應的和諧,在促進健康方面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瑜伽源于印度的古老文化,是一種流行千年的身心修行術,是古印度生命科學的核心。瑜伽具備一套從肉體到精神的極為完備的修煉方法,不僅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而且更注重內心的修煉,并且療效顯著,經常進行瑜伽鍛煉可以達到延緩衰老、提神醒腦以及放松身心的功效[6]。其一,習練瑜伽可以調節人體肺腑器官,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使身體毒素快速排出體外,恢復和提升元氣,使人顯得年輕,起到延緩衰老的功效。其二,瑜伽調息法可為腦部提供更多氧氣,令整個精神狀態變得積極,讓頭腦保持清醒。此外,瑜伽的放松術能夠起到放松和精心的目的,使人暫時從紛繁的事務以及生活中的壓抑、憤懣等情緒中解脫出來,并將這種身心的和諧延伸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中提高生活質量。瑜伽的調息法、冥想法、體式法以及放松術相輔相成,通過持之以恒的體式練習,正確呼吸,充分放松,輔以冥想以使習練者在保持身體系統健康的同時,達到精神的專一和寧靜,并在改善失眠、抗抑郁、緩解和治療腰背痛以及預防慢性病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
體醫結合的理念體現了運動促進健康的新趨勢,是促進健康的有效途徑[7]。在日常運動鍛煉中,因缺乏醫學知識和方法等的體育健康指導而造成的運動效果不顯著或運動損傷等現象時有發生。體醫結合為人們為了健康該如何運動,以及為了降低風險該如何運動提供了可能性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瑜伽與中醫養生有諸多相似之處,在防病、治病等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中醫經絡養生方法、中醫飲食調理、中醫情志調理等在瑜伽習練中已普遍應用。在瑜伽鍛煉中融入中醫養生理念,不僅可豐富瑜伽習練的內容和形式,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瑜伽當中,而且在強身健體和促進身心健康方面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現代醫學介紹了人體基本的肌肉骨骼結構知識,并為瑜伽鍛煉提供了身體如何運作的機制。將瑜伽和現代醫學知識靈活巧妙結合在一起,運用現代醫學理論和方法科學指導瑜伽鍛煉,改善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可以更加有效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瑜伽與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力學等的有機整合,可以讓練習者獲得瑜伽鍛煉中所需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等,從而了解鍛煉中使用了哪塊肌肉,肌肉在鍛煉過程中的運動方式,如何以安全的方式進行瑜伽鍛煉,如何在瑜伽練習中預防和減少運動損傷,如何在鍛煉過程中對骨骼肌肉進行調整,使體式更加精確,有效提升鍛煉效果,提升瑜伽鍛煉的科學化水平,從而發揮好瑜伽運動在健康促進防病治病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體醫結合打破了瑜伽與醫學之間的界限,是瑜伽發展的必然趨勢。
瑜伽,外在修身內在修心,是一項極好的運動方式,不僅可促進健康,同時也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健康促進以及防病治病等方面可起到積極的作用。瑜伽在練習中以靜為主,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6],融呼吸、伸展和放松為一體,通過體位、呼吸和冥想等身體和心靈上的修煉,促進練習者身體機能的協調和健康,獲得身心合一的健康狀態,對維持和改善大學生身心健康有著顯著的作用。《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要為不同人群提供針對性的運動健身方案或運動指導服務,鼓勵人們參與體育鍛煉,實現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瑜伽因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深受大學生的喜歡,其所蘊含的豐富醫理及健康促進價值,為實現體醫結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推廣體醫結合,倡導科學健身,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載體。
相關部門及院校應努力創新開發瑜伽運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項目,研發和推廣瑜伽運動處方,實施大學生體醫結合模式的健康干預。同時,探索以瑜伽運動為基礎的體醫結合健康促進方式,充分發揮體育科學健身指導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中的積極作用。
實施課內外體育相結合是促進體醫結合的有效途徑。在課堂上融入體醫結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瑜伽理論和技能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科學健身知識指導運動實踐,從而懂得如何科學健身,避免運動損傷,并且能夠進一步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增進身心健康。課堂教學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瑜伽體育課堂教學中融入醫學相關知識,使瑜伽知識和醫學知識有機融合,能夠真正實現體醫結合指導課內外的瑜伽運動實踐。這就需要提升瑜伽教師自身體醫融合的相關理念和專業素養,以能夠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融合體醫結合的相關知識和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之外創辦瑜伽運動俱樂部可使課內外體育有機結合,通過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開展學生自身感興趣的運動項目。一方面,可以提供課外瑜伽科學鍛煉指導,搭建大學生參與瑜伽的課余鍛煉平臺,為大學生瑜伽運動體醫結合的實踐創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可促進體醫融合的系統性和目標性,著力發展學生興趣,提升大學生瑜伽運動的科學鍛煉效果。此外,在課外開展瑜伽與醫學融合的文化活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健身技能的積極性,提升科學健身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加強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及其干預可以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和制訂運動健身方案,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提升體質健康水平。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一年開展一次,主要作為長時間階段性的體質健康測評,體質健康監測發展較為滯后,對學生的體質健康變化缺乏動態跟蹤[8]。因此,亟須加強對體質健康的監測和管理,及時并動態地掌握和了解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分析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的變化趨勢,從而根據學生的具體健康狀況,制訂針對性的運動健身方案,對其健康情況進行干預,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鍛煉。
學生的體質健康監測需要整合學校的衛生與體育資源,并將體質健康監測與學生體檢結合起來。同時,需加強學校各部門之間的支持與協作,協助解決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另外,需提升體質健康監測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設科學健身的信息服務平臺,對學生身體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從而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根據學生各項測試指數及檢測數據,制訂個性化的瑜伽運動方案,并進行科學干預。此外,在瑜伽課堂之中,加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階段性體質健康監測,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分析和研判機制,根據健康狀況給予科學健身指導,不斷加強體醫融合的健康干預,促進學生健康和體醫融合新發展。通過體質健康監測和運動干預,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改善健康狀況,將健身與健康更好地融合[9]。
體醫結合是維護和增進健康的新模式,是推進健康中國的有效路徑。但目前學生對體醫結合普遍了解不夠,應加強體醫結合的宣傳力度,營造體醫融合的良好校園氛圍,以體醫融合為依托,提高大學生的健身意識和科學健身水平。通過開展知識普及,宣傳引導等系列活動,加大瑜伽科學健身的宣傳教育和體醫結合理念的滲透,大力宣傳瑜伽防治疾病的理念,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瑜伽的科學健身知識,接受體醫融合的科學健身理念,樹立正確的運動觀和健康觀。一方面,舉辦體醫結合的科普講座以及健康知識宣講活動,積極宣傳瑜伽的科學健身理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引導學生科學健身;另一方面,編制科學健身指導宣傳資料,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引導學生養成文明的健康生活習慣,形成體醫融合的科學健身氛圍,提升學生的健康素養。在宣傳推廣活動中,不僅要加強方式方法的宣傳,健康知識的宣傳,還要加強對體醫結合模式的宣傳,弘揚體醫融合的健康理念[10],宣傳體育科學鍛煉的知識,營造體醫融合的氛圍,加強體醫融合素養,幫助學生樹立體醫融合的科學健身意識,讓學生養成積極鍛煉的習慣,提高其科學鍛煉與自我保健意識,使科學健身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進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體醫結合作為維護和增進健康的有效方式,對改善大學生健康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體醫結合體現了運動促進健康的新趨勢,而瑜伽自身蘊含的特點和優勢,為實現體醫結合提供了可能。同時,體醫結合也給予了瑜伽新的視角,賦予其新的功能,體醫結合也是瑜伽未來發展的趨向。瑜伽深受大學生人群的歡迎,在增進健康方面都具備顯著作用。瑜伽對大學生健康的干預,有助于防未病。高校可積極推廣瑜伽運動,充分發揮瑜伽運動促進健康的功能,使瑜伽運動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發揮到最大,從而有效改善和提升大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健康中國行動。
體醫結合是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痛點和難點,仍需政府、體育、醫療各部門以及學者積極參與體醫融合的建設上來,共同探索和實踐體醫融合促進健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