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 王世君
(1.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2.哈爾濱體育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8)
隨著體教融合的推進,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 年4月27日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新時代體教融合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進青少年文化學習與競技能力發展,是為我國培育高素質競技運動后備人才的一項新的重要舉措。我國體教融合經歷了體教分離、體教結合、體教融合、深化體教融合4 個階段,該轉變體現了我國在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上的積極探索。該文基于深化體教融合的新時代視域,以中小學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為研究對象,探索我國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與時代機遇,并提出相應策略,旨在助力解決國民教育系統中促進青少年競技體育發展的問題,同時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知識文化水平,助推青少年運動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我國高質量的優秀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凝神聚力。
“學訓矛盾”是指青少年運動員在培養過程中文化教育與運動訓練之間的矛盾關系[2]。若“學訓矛盾”難以緩解,將不利于青少年運動員綜合素質的發展,進而導致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質量與數量降低,讓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梯隊建設道阻且長。產生“學訓矛盾”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學校教學模式不完善。現階段對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以文化教育為主,且在有限的訓練時間內提高運動成績。但學校并沒有因青少年運動員訓練而為其彌補錯過的文化課程,長期如此,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基礎越來越差,且逐漸與普通學生的差距增加。其二,訓練的科學化水平不高。與體育強國相比,我國科學化訓練水平整體偏低,尤其體現在對低學齡段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上。許多教練員或體育教師仍遵循老一套的訓練原則,通過加大訓練強度來提高學生的訓練水平,此做法不僅嚴重占用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而且會增加學生運動損傷的風險。其三,家長對孩子運動成績的盲目追求。小學階段的競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當學生取得優異的競賽成績時,家長過早地萌生出讓孩子走專業化道路的想法,忽視學習文化課程的重要性。高壓力下對運動成績的盲目追求極易讓學生產生好勝心過強、只想贏、輸不起的心理狀態。而一旦失利便會垂頭喪氣,對今后的競賽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
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發展的載體,也是體教融合落實的關鍵手段[3]。從整體上看,與以奧運奪金為目標的精英競技體育相比較,大眾化的群眾體育競賽和青少年學生體育競賽系統較為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全年單項比賽次數偏少,學校體育競賽發展較晚,絕大多數地區沒有開展此類中小學生體育競賽。競賽次數偏少不利于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的選拔,造成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流失。其二,競賽項目失衡,深受群眾喜愛、大眾化的籃球、足球項目在全國學校體育競賽中開展較多,其市場化程度相對較好,小眾化的體育競賽項目則開展得相對落后。競賽項目的開展程度還與當地某一運動的體育文化密切相連,廣州市每年都會舉辦羽毛球市長杯及青少年羽毛球錦標賽,其他競賽項目舉辦得較少,易造成學校體育競賽項目供給單一與結構失衡。其三,競賽規章制度尚不健全,長期以來,我國青少年體育賽事主要由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分而治之,獨立管理,在競賽規章的制定、執行以及保障上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從而制約了學校體育賽事的發展。例如,在進行年齡分組時,教育部門主要以學段為劃分依據,體育部門則以年齡段劃分;在進行競賽項目設定時,教育部門開展的競賽項目以學校開展的大眾化體育項目為主,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賽事以奧運會項目為主,與教育部門舉辦的競賽項目相比,體育部門開展的競賽項目難度更高,不能滿足青少年在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的多元需求。
學校體育資源是指為開展學校體育活動,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所需體育綜合素質的目的,以學校為主要場所,各種體育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時間要素的總和[4]。科學合理的學校體育資源分配是保障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也是培養中小學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活力源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學校體育資源分配的失衡宏觀層面體現在各地區學校體育資源的配置失衡,微觀層面體現在學校內部各體育資源要素之間的配置失衡。
1.3.1 各地區學校體育資源的配置失衡
劉斌等人[5]認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達標率不高,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由此可見,在體育場地的質量上,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與城市在中小學體育場地建設上的資金投入更多,場地設施建設更全面,可開展的運動項目較多;經濟欠發達地區與鄉村因條件有限,學校體育場地簡易,可開展的運動項目受限。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中,學校體育場地資源較為緊張,而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鄉村體育場地資源較為豐富,呈現出農村缺資金,城市缺土地的體育資源配置失衡的現象。
1.3.2 學校內部體育資源要素之間的配置失衡
在學校體育中,供給的主體是學校和政府,需求的主體是學生。主要涉及學校體育中的人力資源、時間資源、財力資源與校內其他資源要素不匹配。(1)部分經濟欠發達的鄉村地區體育教師數量不足或缺乏相應專項的教練員,導致學生體育課或課后訓練呈放羊式,從而使大量的體育器材使用率下降。即使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由于缺乏高水平教練,大多數學校體育教師又難以承擔高水平訓練,導致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進一步提高競技能力的難度增加。這些現象反映出學校體育的人力資源與其他資源要素不匹配。(2)在部分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課余訓練的時間等被其他文化課占用的現象,反映出學校體育的時間資源與其他資源要素不匹配。(3)在部分城市和鄉村,體育經費僅靠教育部門的投入,只能勉強維持校內課余體育訓練,學校體育經費不足極易影響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這反映出學校體育的財力資源與其他資源要素不匹配。
體教融合是體育事業和教育事業的融合,也是融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體育運動、完整教育和健康促進的體育教育理念[6]。其目標是對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回歸國民教育體系,學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競技體育運動員,僅靠學生難以在文化學習與專項訓練之間把握平衡,需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體育總局牽頭,只有各組織部門相互協調以及社會組織轉變觀念,達成共識,才能營造人民滿意、社會認可的青少年體育發展氛圍和環境。
2.1.1 設立合理的教學模式
設立合理的教學模式是引導學訓平衡的重要保障力。對參與運動訓練的學生與普通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的積極性,因此,應在文化學習、訓練、休息之間對時間加以合理利用,增加學與訓的效果。首先,教育部門應立足于在保證足夠文化學習時間的基礎上開展運動訓練活動,對不同學齡段的學生設定每日接受文化教育時間的下限,通過強制性的政策保證青少年的文化學習。其次,將參與運動訓練的學生分配在同一個班級中,對學生的學習、訓練與休息進行統一管理。避免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在相互轉換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產生抑制;延緩文化學習的進度,將每天文化學習的量延至寒暑假中,減輕學生因為趕不上文化學習的焦慮。最后,合理運用總結性評價,將文化成績優異,學習能力強的青少年運動員分配到普通班級學習,進一步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知識文化水平。
2.1.2 提高訓練的科學化水平
科學合理的訓練是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競技能力、引導學訓平衡的支撐力。青少年運動員絕對力量的敏感期為10~13歲,速度力量的敏感期為7~13歲,平衡能力的敏感期為6~8 歲,協調性發展的敏感期為10~12歲[7]。學校體育教師或教練員根據運動員身體發育規律制定長期的訓練計劃,將課訓練計劃、周訓練計劃、階段訓練計劃與多年訓練計劃進行合理的銜接,做好訓練監控,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訓練計劃;時刻關注國內外競技運動的發展趨勢和前沿的訓練方法,在有限的訓練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訓練效率。
2.1.3 樹立正確的競賽成績觀
正確的成績觀是引導學訓平衡的推進力。首先,運動成績呈階段性特征,中小學生的身體尚未發育健全,生長發育較快的運動員在競賽中占據較大優勢,但可能被發育較慢的學生反超。因此,學生、家長、體育教師或教練員應樹立正確的成績觀,對取得一定運動成績的運動員表示肯定,同時不能因為在競技項目上獲得短暫成功而荒廢了文化學習。其次,青少年身心發展尚不成熟,他們難以辯證看待勝利與失敗、挫折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需要時間與實踐的長期磨煉。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通過調整比賽難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分組比賽等手段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勝負觀。
體教融合是希望中低級水平的運動訓練與競賽部分或全部轉移到教育系統,而高水平的運動員訓練競賽依然留在體育系統內,形成發展的分段式、部分式的體教結合方式[8]。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打破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各自形成競賽體系的壁壘,做到體育、教育競賽系統同設計,共推進。
2.2.1 改革青少年競賽體系
重構教育系統與體育系統的青少年競賽體系。把教育部主辦的面向普通中小學的賽事和體育局主辦的青少年賽事融合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賽事體系。學生體育競賽由教育、體育部門共同組織,擬定賽事計劃,運動員資格統一注冊,優化學生運動員參與比賽條件,增加青少年自由參賽機會。運動員獲得的成績同時被教育、體育部門認可,可作為運動員升學以及參加更高水平競賽的條件。
2.2.2 建立全國青少年體育競賽備戰參賽機制
體育、教育部門共同建立優秀體育后備人才聯合培養機制,教育系統中小學體育社團組織班級、校內體育競賽,體育系統各單項協會組織俱樂部之間進行比賽,俱樂部的前幾名隊伍可與教育系統的前幾名隊伍進行比賽,共同選拔培養品學兼優的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體育、教育部門從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庫選取青少年運動員,備戰全國各類青少年體育競賽,建立聯合選拔組隊,共同強化訓練管理,統籌配置備戰資源的集成化備戰模式。
2.2.3 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保障機制
中國學生體育協會和全國單項體育協會在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上相互獨立,成立全國青少年體育競賽協調委員會,有利于對協會之間進行有效溝通與協調。從國家到地方對青少年賽事制定省級、地市級青少年競賽工作的文件,協調兩大部門的經費、人員、物資的利用,以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對賽事體系完善工作進行保障。
以政府為主,社會組織為輔,加大對弱勢學校的資源投入,化解不同地區、城鄉之間學校體育資源的配置失衡。通過學校自我完善與革新來化解學校內部各體育資源要素之間的配置失衡。
2.3.1 實施精準扶貧,強化學校體育專項經費落實
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條件有限的學校,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單位,實施體育精準扶貧,強化學校體育專項經費的落實。教育部門加大體育教師、專項教練員的招募,同時鼓勵非體育教師外出參加競技體育學校組織的體育課程培訓,拓展運動技能。通過實地走訪,隨機抽取學生、家長、體育教師了解學校體育經費開支狀況,對抽調結果給予公示,確保體育經費落到實處。在學校體育資源匱乏的偏遠學校,學生缺乏對競技體育項目的認識,社會組織可充當政府部門職能發揮的補充角色,倡導體育界愛心人士定期到偏遠學校進行支教,將常年堆積在庫房的體育器材充分利用起來,以社會組織或企業為名,改造體育場地,捐贈體育器材。
2.3.2 通過學校自我完善與革新,化解校內體育資源配置失衡
(1)由校領導牽頭,強化校內組織管理,保證體育課、課余體育訓練開展的時間與質量。學生因運動訓練所占用的文化學習時間,在假期通過“互聯網+慕課”教學模式對遺漏的知識點進行彌補,以解決學校體育時間與其他資源不匹配的問題。(2)經濟欠發達地區所在學校,通過政府部門劃撥體育專項經費,聘請體育教練員定期指導,同時可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與經濟發達地區競技體育學校合作,開展運動訓練工作,讓“體育幫扶”沉下去,山區苗子走出來,化解學校體育人力資源與其他資源要素不匹配的矛盾。(3)把體育部門的體育傳統項目與教育部門的鄉村體育特色學校合并,成為鄉村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通過鄉村馬拉松、山地自行車騎行、雪地足球等體育活動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體育小鎮,讓“鄉村+體育+旅游”成為體育產業的新場景,建設鄉村特色體育小鎮,化解學校體育財力資源與其他資源要素不匹配的矛盾。
“錦標為上”的金牌體育,使體育遠離學生,而應試教育使學生遠離體育。深化體教融合意見的頒布實現了體育與教育的雙向驅動,是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風向標,同時也是培養中小學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必經之路。目前,中小學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面臨著“學訓矛盾”突顯,競賽體系不完整,學校體育資源配置失衡的困境。結合國家體教融合政策發展要求,提出以下策略:推進體教思想融合,積極探尋學訓平衡路徑;促進體教目標融合,突破雙系統下競賽體系壁壘;擴大體教資源融合,平衡學校體育資源配置;開創中小學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新局面,實現育人與育體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