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技師學院 孫 佳
教育政策的改變與社會需要的轉變,對學生的教育培養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從技工院校的設計色彩課程的角度出發,探討以下問題。技工院校強調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設計色彩課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2021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 大力發展技工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2021年11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技工教育“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培養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目標。
設計色彩課程作為設計類專業基礎課,應使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培養對色彩的概括和處理能力,在提升審美素質的同時,掌握系統運用色彩的技能方法,形成良好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其適應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并具備個體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設計色彩課程的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僅僅關注色彩的教學,忽視了學生自主設計的教學。學生在學習設計色彩時,僅僅局限于色彩本身,學習色彩的運用,能夠自行“制作”,卻不能夠做到“創作”,學生難以從優秀作品賞析中獲取真正的有益成分,只是“借鑒”,而不能做到通過對大師優秀作品的賞析找到作品的內在價值進行自主創新。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難以具有自己獨有的設計思維,作品往往缺乏新意,千篇一律。[1]技工院校要求培養技能型人才,滿足企業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從當下人們對于多樣化的設計追求來看,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不符合實際需求。
在現有的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方式中,絕大多數的教學形式都只是強調色彩運用實踐。以繪畫實踐為例,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運用,而忽視對學生色彩理論知識的教學。[2]在缺少色彩理論教學的情況下,做好設計色彩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但從技工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往往掌握程度不高。首先是技工院校的特殊性,學生的成績相對較差,很難對理論知識有一個深入的學習;其次是課程的特殊性,設計色彩課程要求學生具備專業的色彩知識,這并不屬于學生曾經所接受教育所包括的范疇。換而言之,學生是在自身未有較高理論知識的情況下,接受大量的實踐訓練。因此,這種實踐訓練是“事倍功半”的,不能夠很好地達到教育目標。因此,要求對學生做好理論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探索色彩運用的內在規律。
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夠全面。在現有的教學中往往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操作訓練,比如教師提供課題要求學生進行實踐訓練,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實踐運用能力,卻不利于對于學生進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生對于課題內容難以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僅僅局限于操作訓練,而不能對課題創作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局限于上述傳統教學方式下的學生,不能夠了解企業和社會的實際需求,不能夠明晰教師提出的課題原因。在單一的教學方式下,所培養的學生,所具有的能力不夠全面,不具備核心素養,不能夠滿足企業和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國家政策加大對于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讓更多的學生進入技工院校學習專業化技術,滿足社會需求,遵循社會的發展方向。基于國家政策的這一變化,技工院校教育也要適時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更好、更加全面的教育。一方面是教學目標,學生的培養是為了滿足國家發展需求,因此教學要依據現實需要進行開展,在進行設計色彩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對接市場需求,引導學生進行符合市場需要的設計學習;另一方面是教學方式,國家大力支持進行技術院校與企業的對接合作,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還可以開展項目化教學,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對技工院校設計色彩課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遵循了國家政策的發展方向。
技工院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擔負著為企業和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任務。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和社會的人才需求。企業和社會對于能夠獨當一面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企業中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夠進行實踐的人員,從市場需求到設計方式再到具體實踐操作得出成品,這對于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是一個較高的要求。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欠缺設計創新思維,理論知識也不夠牢固,難以滿足當下的企業和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因此,要進行技工院校設計色彩課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化水平,以此滿足企業和社會對于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當前,每年的應屆畢業生人數不斷上升,但社會所提供的職位相對有限,且往往會同時出現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問題,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企業的人才需求實際是市場需求的反映,市場需要的產品與服務就是企業的需求,從而反饋到企業的用工需求。技工院校的學生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獲取崗位,就要依據市場需求進行設計,這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高要求。因此,對工院校設計色彩課程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力,解決學生的就業難題。
學生是課程參與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是技工院校設計色彩課程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舉措,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學習能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師需要剔除傳統填鴨式教學辦法,主動發揮教師的引導效能,給予學生充裕表現機會和發展空間,讓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之享受到學習的快樂。[3]
比如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問題組織小組進行討論,以“繪畫色彩和設計色彩的關系為例”,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學生相互交流意見,從而對于這一問題有更加豐富和深層次的理解。在這一方式下,學生不再是知識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課堂的參與程度大大提高,對于知識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學習,有助于在設計色彩課程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
技工院校的教學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兩者缺一不可。學校要認識到設計色彩課程的特殊性,認識到這一課程對于色彩專業理論知識的較高要求,同時還要認識到,理論要具體應用到實際運用當中,技工院校本就強調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滿足企業和社會對于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還要培養學生的具體實踐能力。
以對于“設計色彩的對比”為例,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理論教學使學生明確色相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的概念和運用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出實際案例,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學生的實踐中發現問題,進行補充理論教學。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具備了實操能力,實現了自身設計色彩課程核心素養的提升。
應對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要求提高學生的核心術語,樹立創新思維,具備創新能力,在進行設計色彩的運用時能夠時刻應對市場的需求變化。市場對于不同設計風格的追求變化,也會帶來設計色彩方式思維的變化,要做到時刻能應對好這種轉變,就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以“設計色彩的采集和重構”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創新,首先對于原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從中抽取典型色彩的個體或部件的特征,進行自我設計創新,從而創作出新的色彩形象。教師可以提供一幅自然圖畫,但不為學生提供固定的創作方向,讓學生尋找自己的靈感角度,從而進行新的藝術創作,并進行創作評比。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發揮對于藝術作品的分析能力,并且創作的角度是由自己尋找而非教師提供,更好地培養了自身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技工院校設計色彩課程學生的核心素養。技工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要對接企業的用工需求,院校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通過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工作目標為指導,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從而進行適應性人才輸送,同時院校的實踐操作有限,可以與企業協商,定期進行企業實習,引導學生明確所學內容的具體運用以及實際工作中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和市場需求,提高職業認同感與職業追求。院校還可以開展項目化教學,項目化教學是一種“以項目為載體、以典型職業工作任務為核心、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注重將理論融入實踐教學,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團結協助精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實踐經驗,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4]
綜上所述,對技工院校設計色彩課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對核心概念的內涵有一個基本認識,要認識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明確課程核心素養培養所具有的重要性,才能進一步探索具有實踐意義的具體培養途徑。從當下實際角度來看,對技工院校設計色彩課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仍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應當根據現實,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在設計色彩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