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平 徐麗萍
[ 作者簡介 ]
章雪,女,安徽蕪湖人,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徐麗萍,女,安徽阜陽人,安徽工程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思想。
[ 基金項目 ]
安徽工程大學校級科研項目:“大學生思想動態調研指標體系構建研究”(Xjky2020143)。
[ 摘要 ]
“00后”已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主體,“00后”大學生成長環境的物質基礎相對較好,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較強。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大學生對于多彩的世界和多樣化的意識形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個人的心理狀態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學生自信成長,成為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本文分析了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真實案例,以期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形式。
[ 關鍵詞 ]
高校輔導員;共情;教育引導
1 案例概述
林同學,女,安徽省某高校學生,來自安徽省六安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家中有三個孩子,均在讀書,父母都是普通的務工人員,家中子女上學的費用及贍養老人的費用全都依靠父母的務工工資,2020年該生父親工作時不慎摔斷腿,母親因右手手指卷入機器中,被認定為十級殘疾。2020年5月輔導員通過朋友圈發現該生存在兼職網絡刷單的情況,輔導員與其溝通時,學生情緒激動,表示因為家庭經濟情況受到親戚的冷眼,想要通過快速賺錢的方式改變家庭經濟情況。
2 案例分析
2.1 與他人關系融洽,親密度不高
林同學父母關系較為和諧,家中共有三個孩子,林同學是家中長女,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兄弟姐妹間相處融洽,林同學作為家中第一個孩子,獨立自主意識較強,習慣于照顧弟弟、妹妹,幫助減輕父母的負擔。林同學自進入大學以來,與寢室其他室友保持良好的關系,沒有特別親密的室友,但也沒有與室友發生過爭執。有穩定的交往對象,是從高中開始交往的男朋友,與男朋友感情穩定。在班級中,林同學作為班級一分子,能夠做到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班級同學對其評價較好。在家庭、學校、異性交往中,林同學都能與他人和諧相處,但是深刻分析林同學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可以發現,林同學生活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家中的經濟情況一般,她習慣自己處理問題,對父母的依賴弱,在與室友、男朋友的交往過程中親密度不高。
2.2 家庭遭遇突發事件
林同學雖然家中子女較多、經濟情況一般,但是生活原本處于平衡狀態;父親的工作事故、母親的意外,家中接連出現突發事件,導致原本的生活平衡被打破,她開始擔憂。因為一直以來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導致她不愿意將自己的擔憂與困惑與父母交流,企圖用自己的行動快速改變自己與家人的生活狀況。家庭情況的特殊,讓原本家庭歸屬感較低的林同學對于未來的焦慮更加突出,自我感知無法實現其自我理想,從而更進一步形成緊張的內心沖突。
2.3 個性比較多疑,難以相信他人
林同學耐挫力差,疑心重,親戚朋友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她會理解為別人對她的不滿,對她家的經濟狀況有意見。因為家庭經濟情況,林同學內心自卑,對周圍的環境一直以來都持懷疑態度,防范心理強,不能信任他人。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能與周圍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交關系,但是內心是對別人抱有警惕的,不愿與人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家中的情況也不愿告訴身邊的同學。
2.4 自尊心強,急于追求成功
林同學有著極端的自尊心,追求成功和被認可的愿望比其他任何人都強,認為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眼光都源于家中的經濟條件不好,特別急切地想要改變家中的經濟條件,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得到親戚的另眼相看。意外的產生,讓她將家中的經濟狀況想象成特別嚴重的問題,害怕在家中與親戚朋友相處,害怕看到他人的目光,對于成功的渴望愈發強烈。
3 案例處理及效果
3.1 真誠溝通,關切學生現實難題
林同學家中出現了突發事件,加上疫情在家線上學習,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多,在與父母的相處中,父母日常表達的憂愁加重了林同學的心理負擔。輔導員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只有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共情,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首先,在得知林同學網絡刷單時,輔導員通過QQ與林同學進行了第一階段的交流:為緩解林同學的焦慮情緒,輔導員認真聽其訴說,給予尊重;并對其積極關注,了解林同學家中目前的具體情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幫助其客觀認識家庭經濟的現狀——雖然遭遇了突發情況,但是根據其父母的收入,可以正常維持家中的日常開銷;對林同學的認知進行干預,為其后續行為提供選擇。針對林同學的認知偏差,存在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思想和理念,輔導員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現實闡述等形式,幫助她改變對現狀的不合理認知,讓林同學明白對其父母最大的安慰是林同學安心學習,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績,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也讓其明白認知是行為與情感的基礎,一個人消極的情緒是由消極的認知、思想決定的,如果看待問題時是否定的、不抱希望的態度,那么在處理問題時就會感到沮喪、消沉。其次,輔導員向林同學普及了當前國家和學校的各項資助政策,建議林同學申請學校臨時困難補助以及下一學年的國家助學金,通過合法、合理途徑幫助家庭減輕經濟負擔。
3.2 教育引導,暖心陪伴
輔導員對于該生的刷單行為進行了嚴肅批評,對于該生的不良價值觀進行了引導教育。首先,輔導員向林同學普及了網絡刷單屬于違法行為,刷單者是賣家欺詐消費者的幫兇,情節嚴重的則構成了刑事犯罪。刷單可能會獲取一定的報酬,但是影響了網絡經濟的健康發展。其次,刷單可能是詐騙團伙的誘餌,輔導員向林同學列舉了我校同學因網絡刷單而被詐騙的案例,詐騙團伙以刷單獲利為借口,騙取學生的保證金和刷單交易金,導致刷單不成反被詐騙。輔導員從法律規定和現實案例兩個層面,對林同學進行批評教育,讓林同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批評教育之外,輔導員也時刻關注林同學的心理狀態,對她進行心理安撫。汲取此事教訓,輔導員針對全體同學,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網絡借貸、網絡兼職刷單等常見網絡詐騙案例的宣傳教育工作,后續一年未發現新增校園網絡借貸、網絡兼職刷單等案例。
3.3 創造機會,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在穩定林同學的情緒后,輔導員與該生進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談,通過身邊同學的案例講解、設定小的目標、挖掘閃光點、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等多維度談話,以積極的評價,幫助林同學建立自信,讓林同學從失望中看到希望,不再悲觀,內生動力,轉變了對家庭經濟情況重要性的認知,重新建立起對未來的期望,將重心放在自己的學業、生活中。輔導員全面挖掘林同學的潛能,返校后,鼓勵她積極參與老師的創新創業項目,參加學院的志愿服務項目,為其介紹勤工助學崗位,通過創造實踐機會加深她對外界的信任,強化自我肯定,讓其在進步與肯定時獲得成就感,內在得到滿足,降低對快速成功的渴望,讓林同學在腳踏實地中得到進步。
3.4 長期跟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心態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輔導員持續關注林同學的心理狀態、學習狀況,通過與寢室長、班委、班級同學的談心談話,了解林同學狀態的變化,幫助其逐步走出迷茫、緩解焦慮的情緒。經過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在社會實踐中發現自己的優點,林同學慢慢淡化了對金錢急切需求的渴望,認真考慮了自己的現實需求,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強專業課學習,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利用在校的課余時間報考教師資格證等證書,使自己成為為社會所需、為行業所用的高技能專業人才。
3.5 處理效果
通過不斷地溝通和指導及學生自身的努力,林同學的心理狀態有了良好的轉變,焦慮的行為得到了改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專心、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被評為“校三好學生”,林同學重新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和決心。林同學對于未來有了明確的職業規劃,科學地規劃了大學學習和生活,個人狀態積極向上,會與輔導員分享獲得各項榮譽,分享自己的學習計劃,林同學與周圍同學關系的親密度得到了提升。
4 案例反思與啟示
4.1 善用互聯網信息了解學生狀態
互聯網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學生的交往方式由線下交流轉變為線上為主、線下為輔,微信、抖音等網絡媒體成為“00后”大學生表達情緒、發泄情感、結交朋友的主要方式。新時代的輔導員,要學會與“00后”大學生相處,要學會用網絡媒體的方式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狀態改變,要切實貼近學生內心,讓學生愿意和你分享,對你信任,而不是在社交媒體屏蔽你。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拓展了大學生情緒宣泄的途徑,輔導員要善于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學生工作,要用尊重、平等、相互信任、共情的態度與學生溝通,而不是一味地說服、說理,肯定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可以讓學生成長得更快。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注意要多一份細心,用望聞問切,讓互聯網新媒體成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4.2 換位思考,以愛共情
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換位思考、以愛共情是做好學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學生工作無小事,對待學生工作要有“三心”——耐心、細心、愛心;關注學生的成長動態,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深入了解學生,遇到問題方可對癥下藥,讓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發揮特長、收獲自信、提高素養,真正讓青春走出迷茫,不負韶華。要將學生之事無小事這一理念貫穿在工作的所有階段,在與學生溝通時,讓學生感受到輔導員是為了幫助他,而不是為了指責他,讓學生意識到輔導員的出發點和家長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善于與家長共同協作,學會與家長溝通,在與家長溝通時,能以心換心,讓家長了解到學生在校期間輔導員的責任與義務;對于學生的任何情況,輔導員都會保密,學校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引導學生、保障學生安全,打消家長心中的疑慮,構建起家校互聯系統,共同幫助學生成長進步。
4.3 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
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或者遭遇變故時,容易形成自我否定、不愿接納、急功近利等消極悲觀的認知傾向,出現焦慮、不愿與人交往的情況。通過幫助此類學生學習辯證思維方法和應對挫折的行為策略等自我心理疏導方法,使他們減少挫折心理體驗,改變對自我認知和對自我生存狀態的看法來調整心態。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輔導員要重視培養大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加強學生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幫助她們切實擺正自己的位置,既要接納自己的優點,也要接納自己的缺點,積極與同學溝通,積極參加各類活動,提高自身應對挫折的能力,遇事能及時調整狀態,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
4.4 搭建自我實現平臺
當代大學生知識儲備多、有想法且表現欲強,對于自我實現有更強烈的渴望。學校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搭建各類平臺,通過開展學科競賽、團學活動、社會調研等活動,建立并完善各類實踐交流機制,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交流和展示的機會,對增強學生的自身信心與個人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當代“00后”大學生個性明顯、自主意識強的特點,結合所學專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形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聯動模式,以實踐活動激發大學生對專業學習的動力。高校各部門間要齊心協力、協調共進、共同參與,建立完善的實踐育人體系,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吳漫旋,辜楚云,吳津菁. 大學生家庭親密度與應對方式的關系:家庭歸屬感的中介作用[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0(12):97-102.
[2]張瀚心.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及啟示[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0):94-96.
[3]張睿,吳志鵬,黃楓嵐.“00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行為傾向研究[J]. 思想理論教育,2021(6):93-99.
[4]李海娟. 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路徑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2021(8):108-111.
370150033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