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巨穎,梁文玉,林 平,汪璀琳
(1.浙江華坤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5;2.安陽市易園管理站,河南 安陽 455000)
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又稱“中國醫藥城”),核心區規劃面積30 km2。2009年5月29日,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稱為醫藥城)正式掛牌成立[1]。10年來,筆者參加醫藥城的景觀規劃及多項詳細設計和咨詢,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其中藥城大道樣板示范段改造工程從規劃階段嚴格實施景觀一體化設計理念,從施工方面設計師零距離現場把控全程參與,并通過多個部門協調,多規合一[2]、協同設計[3],較好地處理了景觀與道路、市政、建筑等各專業的關系,取得了預期景觀效果,對醫藥城整體景觀新風貌起到示范作用,引領了城市標桿。
“一體化”設計的本質就是將互有聯系的分散無序的個體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這個整體發揮的作用超過單體簡單相加之和[4]。
從提升改造設計角度講,街道的功能、景觀規劃、小品及配套設施多方面緊密融合協調,通過合理規劃設計和高品質施工完成“一體化”總控。規劃設計考慮周圍環境與城市肌理和諧,與街區建筑界面和戶外設備一起統籌考慮,營造和諧的可持續的城市戶外客廳。
藥城大道是泰州醫藥高新區的東西向核心主干道,全長8826 m,途經醫藥產業區、核心商務區、人居生活區三大片區,串聯高新區產業、商務、景觀核心區域,是具有形象展示功能的景觀大道。
該項目設計區位為藥城大道(口泰路至泰州大道)區段,全長800 m,景觀工程面積48000 m2,主要包括藥城大道道路景觀及道路周邊綠化帶景觀。該區段位于泰州醫藥高新區的核心商務區段,周邊環境優良,為CMC大廈、科技大廈、東方溫莎小鎮商業街、國貿東方假日酒店等代表中國醫藥城形象的標志性建筑。
(1)現有綠化帶內部行道樹缺失,難以成蔭。
(2)現有藥城大道兩側綠化帶區域多處植物單一,視線過于通透,微地形較弱,難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景觀空間。
(3)部分設施過于陳舊,與高新區的現代感不符。如部分橋體護欄,不但缺乏燈光配套,且自身形態與環境格格不入;窖井蓋、配電箱等都需整體調整。
(4)景觀缺少視覺焦點和連續性。景觀與沿街建筑群落相結合整體的環境氛圍不突出,重點節點無特色。已建區域景觀缺乏連續性,景觀邊界及建筑邊角缺乏細致內容。
(5)缺乏文化氛圍。藥城大道區段景觀應該符合醫藥產業特色,擁有獨有的主題,精神氣質與醫藥城“城市氣質”符合,而東方溫莎小鎮部分構筑體內容粗獷,色彩形態缺乏美感,缺乏文化內涵,應做部分調整。
立足城市整體、強化形象特征、創造城市品牌。藥城大道是醫藥城的中央景觀大道,具有城市形象窗口及門戶空間[5]功能,作為樣板示范工程,實現“一體化”“系統化[6]”“科學化”,與周邊環境及城市產業格局相契合,體現城市的個性特征,彰顯現代醫藥園區的特有景觀風貌,塑造城市氣質,形成城市名片和品牌。
藥城大道整體景觀風格定位為“國際化”風格[7],與區域周邊環境、建筑主體協調一致,符合醫藥高新區產業“城市氣質”,符合現代化、國際化商務辦公環境。藥城大道景觀元素符號以“簡化細胞”圖案為景觀符號,是藥城規劃對于核心區景觀符號的定義,同時也與會展中心這一標志性建筑符號語義相呼應。共同構成“印象藥城”的城市景觀形象特征(圖1)。
圖1 城市語匯提煉
4.1.1 以人為本
處處體現細微人文關懷,體現“以人為本”設計原則,全段景觀采用無障礙設計,從園路轉角、小品構架、座凳、照明等進行細致設計,考慮人的使用體驗和舒適性,全程滲透人性化設計。
4.1.2 因地制宜
選擇本地適宜的樹種,因地制宜設計,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協調,保留場地原有大樹,盡可能減少破壞,貫徹可持續環保理念。
4.1.3 多維景觀,宏觀架構,貫徹“一體化”原則
綠地系統的景觀多元化[8]要系統規劃、統一設計。全段道路綠地提升設計采用“一體化”理念統領全局,強化道路綠地系統與周邊交通、規劃用地之間的整體聯系。“一體化”風格統領全域范圍,達到風格的協調統一。
4.1.4 文化性原則
提煉醫藥城文化,秉承“大健康、生命”等原則,梳理符號、藥城印象意向,確定符合醫藥城文化的形式,醫藥文化引領規劃全局。植物設計融合中醫藥文化,選擇藥草等植物,彰顯醫藥城醫藥文化和地域文化。
4.2.1 采用三維全域式設計,設計成果即最終成果
傳統設計采用平面圖加效果圖的方式,方案通過后即展開詳細施工圖設計,而甲方主要通過效果圖、概念方案設計大致了解預期建設效果和目標,設計模式與最終景觀效果存在偏差。
本景觀設計引入BIM(虛擬現實)理念,BIM具有以下5個特點: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可出圖性[9]。首先,采用三維技術精確還原現場完成景觀方案設計,而后,進入施工圖設計階段,將施工圖最終成果通過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模擬項目完成后的建成效果。通過該技術,業主能夠從方案階段到施工圖階段準確把控設計成果,施工方也更易理解并把握設計效果(圖2)。三維仿真技術真實模擬設計區域建筑、綠化空間等元素,通過直接可視化[10]地模擬一年四季植物生長和四季季相變化,確保高品質景觀實施。
圖2 計算機模擬季節變化( 夏季、秋季圖)
4.2.2 零距離現場服務
設計單位在現場常駐3名專業設計師進行全程式設計服務,與主管單位及施工單位一起現場辦公。從方案設計到工程技術全面保證項目開展需要。該團隊全程參與整個項目的設計、施工。包括遠赴異地篩選所有景觀材料、考察工廠評估技術工藝、現場實地解決設計細節問題,全程式的設計服務達到了以下目標:①最大程度保證了設計理念的充分執行;②考察、篩選并磨合了一體化現場設計、施工、制造、生產、安裝的團隊;③第一時間“快、準、狠”地解決現場產生的實際問題,細化了設計、控制了景觀效果、施工成本及時間成本。
4.2.3 多團隊多部門立體協作
設計并非單維度的道路綠化設計,而是充分響應規劃中:“多維景觀、系統設計”的要求,所包含的設計領域包括:景觀綠化設計、公共藝術設計、交通設施設計、街道家具設計、導視標牌設計、夜景亮化設計、市政設施系統美化設計等。項目由建設單位負責協調,設計團隊、生產廠商與所涉及領域的主管單位部門協調,確定最終方案。在保證功能及合法性的前提下,完成設計創新。設計由景觀設計單位牽頭,無縫組織包括景觀設計[11]、園林綠化、公共藝術[12]、視覺傳達[13]、工業設計等跨領域專家,組成統一設計團隊,將整個藥城大道理解為一個空間整體,將其中的所有實體皆作為重要的設計元素,完成道路景觀“一體化設計”。
創新設計體現在道路鋪裝。藥城大道人行道鋪裝以略帶暖色傾向的灰色為主基調色。規劃中,產業區、生活區分別采用透水混凝土及透水磚等生態材料。而核心區,考慮到周邊建筑環境氛圍及高品質要求,則采用花崗巖結合露骨料透水混凝土相結合的道路鋪裝材料(圖 3、圖4)。
圖3 藥城大道人行道鋪裝
圖4 綠地鋪裝及細胞島
綠地內的園路采用暖黃色透水混凝土園路,異形花崗巖細胞島路沿石、異形創意飛碟雕塑花壇,充滿創意感,形成便捷直達、時尚文藝的道路脈絡。材質選用生態道路材質,符合海綿城市理念,透水混凝土材料利于排蓄水。
道路綠地內的園林小品設計理念和設計形式新穎,采用材料體現了創新發展理念。原創景觀空間“歡迎”“飛翔”“華庭”“飛梭”“小鎮”“圓桌”六處,兩類細胞石和兩座LOGO墻,全部采用新穎設計形式,體現濃郁醫藥城時尚街區風貌。
以“細胞”理念貫穿城市配電房、通信箱體、道路井蓋、道路紅綠燈指示桿、導視牌、簡介牌和道路分隔欄等?!凹毎痹伢w現在景觀設計的各個細節(圖5)。
圖5 不同“細胞”元素體現
整體植物景觀風格以時尚、舒朗為特色,遵從植物多樣性原則,體現特色道路綠化景觀:①行道樹以櫻花和櫸樹(Zelkovaserrata)為主。兩種樹木間種,上下搭配而成,春觀染井吉野櫻花(PrunusXyedoensis),秋觀櫸樹紅葉,形成簡潔時尚、浪漫迎賓的道路形象,尤以春季櫻花開放蔚為壯觀,一路粉白的吉野櫻花與兩側街景相互映襯;②人行道兩側綠地采用節約型園林理念,不用或少用草坪,后期養護管理簡單。以弧線流暢園路圍合的多個綠島、細胞島和大塊綠地為主,便捷直達兩側街區,綠島骨架以少量樸樹(CeltissinensisPers)、櫸樹觀賞樹為骨架,下層成片地被、小灌木和觀賞草組成干凈舒朗、自然飄逸的配置模式,花灌木少量種植,地被層品種多樣,體現視線通透、層次豐富、簡潔明快的現代化城市植物配置風格,融合新時代快節奏審美情趣。
采用低能耗LED燈光照明、LED節能燈帶,降低道路照明能耗,營造溫馨怡人的夜景。懸浮式人行道安全提示燈帶及懸浮式夜景燈光設計,皆為原創式夜景照明,設計模式在國內市政道路景觀應用中尚屬于前沿水平(圖6)。
圖6 懸浮式夜景燈光設計
“空間一體化[14]”將行車道路、人行道、道路周邊綠地、商業外部空間作為一個整體設計,能夠最大化地利用公共空間,增強空間的連續性及使用效率。
“風貌一體化”設計積極響應“細胞”元素,采用“分形[15]”設計手法,將細胞元素應用于整個藥城大道及具體設計元素中,包括小品、城市家具、平立面布局、交通設施等,運用同一個“細胞”元素,從而構建整個藥城大道符號化景觀系統,產生強烈的“統一性”景觀特色(圖7、圖5)。
圖7 “細胞”元素(溫莎小鎮南側局部綠地)平面
泰州市中國醫藥城“一體化”景觀設計的理念貫穿到所有新建工程,滲透到道路、公園、建筑、庭院等公共空間和建筑空間等界面。 從總體規劃到落地景觀風格嚴格控制“一體化”,以醫藥城天祿湖公園、高新大廈寫字樓庭院景觀、學院路道路等新建項目嚴格實施“一體化”景觀,已形成醫藥城國際化城市風貌,彰顯醫藥城濃郁特色。
“一體化”設計在國內的運用尚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和實踐方法,通過對泰州“中國醫藥城”藥城大道景觀提升改造研究分析,可以總結景觀“一體化設計”的經驗,探索風景園林新理論、新方法和模式,探討在新形勢下,國際多元化風格、多元語境[16]下城市景觀的發展,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審美,對城市公園建設、宜居城市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