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麗,騰衛雙,徐永新
(1.許昌學院 城市與環境學院, 河南 許昌 461000;2.許昌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 許昌 4610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自此之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多次會議和文件中體現。2017年2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2]。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3]。
《地球科學概論》的內容屬于地學范疇,屬基礎自然科學領域,該課程作為測繪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設,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地球科學的基本知識,培養地學思維,建立科學的地球觀,產生對所學專業的濃厚興趣。課程內容涵蓋地球的基本知識,各種動力地質作用的基本原理和過程,地殼和巖石圈的運動規律及發展演化的基本概念等[4~6]。課程內容涉及范圍廣泛,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映射與融入點。目前,已見該課程的一些思政研究成果。馬雅靜對“課程思政”架構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了挖掘[7],牛漫蘭探索了課程思政教學方法[8],曾旸等研究了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對增強網絡課堂的趣味性作用[9],易雪斐分析了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0],趙學欽和董發勤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了課程內容與思政相融合的教學模式[11],趙志根從思想、價值觀、文化教育、法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5方面進行了思政探索[12]。為此,以學生為主體,全面育人為導向的建設思想,進行了融合思政教育的課程改革實踐,以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獲得思政教育,也可為同類院校專業該課程的思政教學提供參考。
構建“四三式”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四”指課程思政教學的四個方面,“3”指每個方面下均由3個部分構成(表1)。

表1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應處理好立德樹人共性要求和專業人才培養個性要求的關系,把教書育人的教育目標、學校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四者統一起來,結合專業知識,挖掘思政素材,實行滲透式教育。課程思政目標設計時考慮:①突出課程教學目標是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習得,并在其中獲得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②課程思政教學并非全面鋪開,而是挖掘最適宜的教學內容點,進行滲透式教育。
本課程的思政目標從觀念與情懷、專業思維與態度、個人素養3個方面進行設計(圖1)。

圖1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目標體系
3.1.1 觀念與情懷
(1)通過對地球科學的任務、研究方法、發展趨勢、戰略目標的學習,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我國國情,增強家國情懷,形成民族自豪感。
(2)通過學習內力/外力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學生能建立起整體的空間地球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產生對自然的熱愛、敬畏之情和尊重感。
3.1.2 專業思維與態度
(1)通過了解科學家的主要事跡,學生能以“榜”為樣,形成勤懇的學習態度和嚴謹的專業態度。
(2)通過對各種地質現象的學習,學生能養成“將今論古”的地學思維、綜合思維、歸納與演繹思維、辯證思維。
3.1.3 個人素養
(1)學生能識別常見的野外地質、地貌類型,初步具備野外地質調查的能力。
(2)通過學習,學生具備知識建構能力、遷移能力和運用能力。
(3)通過小組合作、實踐調查、討論交流、課堂展示匯報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調查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
結合本課程對應的測繪工程專業畢業要求“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將課程內容以教學模塊的方式進行設計,采用由遠及近、由內及外的順序,依次呈現地球-地球板塊-地質作用-地球環境與資源的相關知識,在每個模塊中,挖掘思政融入點,如2020年珠峰新高程的測量[13]、“中國天眼”的選址建設[14]、地質災害中的測繪技術運用,及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優秀人物事跡——李四光[15]、黃大年[16]等,做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本課程各教學模塊內的具體思政融入點見表2。

表2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內容設計
通過集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方式,在教學中采用講授法、任務驅動法、實踐調查法、參觀體驗法等,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學習主體作用,在習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政教育(表3)。

表3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方式
課程教學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互評與自評、生評與師評相結合的方式,既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也兼顧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差異表現。評價內容涉及任務成果(報告)評價、知識評價(考試)和表現評價(學習表現、課堂展示)。具體為:課程總成績由任務成果(20%)、考試(60%)、學習表現(10%)和課堂展示(10%)四部分構成。其中,任務成果(報告)的評價是依據學生完成的小組任務質量進行評定,采用組間互評的方式。知識評價(考試)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系統考核,采用統一筆試、師評的方式。表現評價中的學習表現評價,是依據學生在小組任務時的表現進行評定,由學生組內自評(40%)和互評(60%)構成;課堂展示評價則是根據小組代表進行成果匯報時的展示課件質量及展示者的表現力進行考核,采用學生他評的方式。
課程思政教學旨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開展思政滲透,做到潤物細無聲。從實施效果來看,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行動展現和學習獲得感兩方面。首先,在行動展現方面:通過科學家事跡感染,學生在學習中能呈現出認真的態度和專業精神,如在“科學館”實地參觀中,能積極思考,提出問題,改變了原有的被動學習狀態;在地質羅盤操作中,不斷嘗試直至熟練掌握巖層產狀測定的要領;課堂的頭腦風暴任務中,學生參與度達90%左右;課下小組任務中,成員分工明確,在資料收集、分選、展示等方面都表現出了較高的團隊協作能力,任務成果的內容全面、格式美觀,圖、文、視頻多種媒體元素融合,表現出較高質量。其次,在學習獲得感方面:學生反饋結果顯示,他們對這樣的學習方式的認可度較高,認為在課程學習中,感受到了我國測繪事業發展的強大,及測繪專業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性;自身實踐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發散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且,在小組合作中也能感受到融洽的同學關系和團隊協作的力量。
課程思政教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是對“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貫徹與體現。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時,需要研究促進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的交叉融合。根據測繪專業特色,深度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從專業-行業-國家的角度,提升課程教學的引領作用。從課程設計和實施來看,以課程為載體,挖掘專業學科資源、專業學術資源,使學生在觀念與情懷、專業思維與態度、個人素養方面得到培養,實現知識、能力、素養培養的有機結合,切實貫徹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在教學中采用講授法、任務驅動法、實踐調查法、參觀體驗法等,引導學生通過集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方式,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加學習體驗。但注意思政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與專業特征結合,把握好尺度,避免過度政治化或“兩張皮”現象。教師要科學設計活動主題,并在活動中適時引導,避免出現表面熱鬧的現象。考核評價方面,也需細化評價標準,以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