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全,李青芝,張繼業,孫甲華,肖 宇,蘇旭濤,宋明江,林 玨*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成都 611731;2.眉山偉繼水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眉山 620000)
四川地處我國西南腹地,面積48.6萬km2,處于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度地帶,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孕育了品類眾多、各具特色的水生生物資源。在全面貫徹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省水產產業經過“一村一品”“一條魚一個產業”和“宜漁則漁”的培育,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亮點和重要增長點,在供給側改革、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間,全省水產品產量連續5年保持增長勢頭,2020年底,漁業總產量達到160.41萬t,總產值536.28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926.09元。
2020年,四川水產業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農漁民持續增收為宗旨,大力發展特色魚產業,鲇、鮰、長吻鮠產量居全國前列。其中,黃顙魚作為四川省傳統主導養殖品種,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苗種生產基地,如眉山偉繼水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眉山市人和漁業專業合作社、通威苗種公司等苗種生產企業,形成了“新津黃顙丁”這一區域公用品牌,但產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筆者就黃顙魚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希望能促進四川省黃顙魚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2020年全國黃顙魚養殖總產量為56.55萬t,比2016年增長35.49%,在特色魚類中產量排名第2。四川省黃顙魚養殖總產量為3.37萬t,全國占比5.96%,比2016年總產量增長20.70%,遠低于全國水平。
四川作為黃顙魚苗種生產大省,苗種銷售輻射全國大部分省市,在“全雄1號”和“黃優1號”2個新品種的包夾下,四川黃顙魚依然占據全國黃顙魚苗種的半壁江山,體現了眉山黃顙魚苗種的市場認可度和行業知名度。據不完全統計,全省黃顙魚苗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全國第一,除滿足本省需求,還銷往全國各地。眉山市現有黃顙魚苗種繁育場300余家,黃顙魚年繁育魚苗約200億尾左右,占據全國產量60%以上。但是,水產苗種生產準入門檻不高,苗種生產企業小而多,無序競爭情況突出。一些苗種生產企業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不按照良種、苗種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繁育親本、苗種,導致品種質量退化,抗病力、生長力等降低,病害損失加重,四川黃顙魚苗種生產供應基地的龍頭地位將進一步受到全國主產省份的挑戰。

表1 “十三五”期間黃顙魚產量統計情況
黃顙魚是近年來增長最穩定的養殖品種,已成為我國淡水名優魚類養殖的“網紅”,且價格波動相對平穩,產量1000~1500kg/667m2左右,養殖利潤可觀。華中地區采用一年兩季模式,大多為小塘口(面積約0.33~0.67hm2)養殖,產量在1500kg/667m2,較普通養殖收效多10000元/667m2以上。廣東黃顙魚的產量很高,平均2500~3000kg/667m2,受高塘租的影響,利潤與華中地區相差不大。四川省眉山是黃顙魚主產區,養殖水平處于全省金字塔上端,主要以小規模池塘精養為主,養殖方式靈活,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節。2020年以來,塘邊價高位運行,黃顙魚養殖凈利潤最高能達到2.5元/kg左右,約14000元/667m2,與全國水平相當。

表2 眉山地區黃顙魚養殖情況
目前,全國已經認定2個黃顙魚新品種,對黃顙魚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四川作為黃顙魚繁育的主要基地,對其種質特性要求也越來越高。歷經10多年探索,研究出雜交黃顙魚育種方式,在四川、重慶、江蘇等省市率先開展養殖示范,表現出生長速度快、不育、“紅頭病”等細菌性疾病發病率低、高產等突出優勢。不僅被市場認可,而且價格比普通黃顙魚高出1~2元/kg,深受示范區養殖戶歡迎。但是,眉山雜交黃顙魚面臨種質資源家底不清、品種質量不高、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育種新技術在實際生產的應用不夠,片面最求黃顙魚苗種數量而忽略了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在繁育中的應用。
作為曾經的“網紅魚”,黃顙魚價格沉浮不斷,養殖空間擠壓。同時,四川省黃顙魚現有模式過于粗放,一味通過高密、高氧、高產來增加養殖效益,出現了病害嚴重、藥殘超標、體色等問題,導致市場接受度下降,養殖利潤邊緣化。從2016~2020年統計數據來看,四川省傳統名優品種保持較好的養殖勢頭,鲇、鮰等品種養殖產量位居全國第一,黃顙魚產量穩中有升,上升幅度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特色魚產量中也低于鲇、鮰,養殖規模停滯不前。
黃顙魚爆發性疾病也是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2020年3月中下旬,全國黃顙魚暴發性死亡病情流行,浙江、江蘇、湖北、四川、廣西、廣東等地相繼暴發,呈現急性暴發死亡特征,給養殖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除疾病原因外,四川省黃顙魚養殖產業規模不大,市場主導權小,外省市場對本地黃顙魚產業沖擊較大。目前,全省水產品總量供給不足,淡水水產品自給率不到70%,各類水產品年消費缺口50~80萬t。國慶、中秋后,黃顙魚市場價格會低位運行,湖北、廣東等主產區成魚將跨省跨區域大量流通,導致川內黃顙魚價格受到沖擊,養殖戶收入減少,影響了黃顙魚產業整體的發展。
四川黃顙魚產業化程度不高,主要以農戶分散、小規模養殖、粗放性經營為主。養殖面積在0.2~0.33hm2的養殖戶超過80%,養殖池塘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落后,養殖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仍以傳統養殖方式為主。節地、節水、減排的設施漁業、智慧漁業等提升產量、質量的先進養殖技術推進緩慢,水產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不適應現代水產業發展要求。而且,四川省水產特色優勢品牌不多,品牌經營理念落后,全省區域性水產品牌、全國知名水產品牌很少,品牌影響力多數局限在一市、一縣,對產業發展提升作用發揮不足。據調查,成都市場上有各類水產品牌約180個,來自省內的只有9個,僅占5%。雖然在產業鏈的初級階段擁有一定的實力,僅眉山就有300多家規模各樣苗種場,也擁有“新津黃辣丁”等公共品牌,但沒有圍繞黃顙魚現有品牌進行打造,產品在市場上的優勢以及其附加值沒有得到體現,商業利用仍有提升空間。
一方面,要瞄準眉山黃顙魚苗種產業升級,加大親本選育力度,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加強黃顙魚育種技術的創新研究,爭取在3~5年完成黃顙魚新品種的開發,在保障現有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四川省黃顙魚苗種的市場知名度和苗種品質。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育種創新能力強、生產技術先進、市場營銷一體、產業鏈完整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黃顙魚種業企業,延伸魚苗產業鏈,將優質早繁魚苗產能就地轉化,引導養殖戶轉型進入魚種培育產業,數倍提升養殖效益。并積極探索黃顙魚種業經營、管理模式,以種業龍頭加農戶,種業聯盟等形式,推進水產種業質量追溯試點、嚴格準入試點等,確保黃顙魚產業的健康發展。
一是優化區域布局,形成優勢品種發展帶。根據全省黃顙魚養殖分布現狀及特點,通過品種推廣、項目引導、市場培育等途徑,促進現有養殖優勢區域連片發展,形成有規模、黃顙魚養殖帶。二是提高水產養殖業“良種化、設施化、信息化、生態化”水平,鼓勵發展池塘健康養殖、流水養殖、水庫生態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現代漁業養殖模式,通過綜合效益提高整體收入。三是加強主體培育,打造規模化示范基地,通過實施現代水產業推進工程、漁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等為抓手,大力培育水產龍頭企業、養殖大戶、家庭漁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集中連片發展黃顙魚養殖,打造一批標準化、規模化優勢水產品養殖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本地區水產養殖業發展。
做好品牌宣傳,總結眉山市苗種生產經驗和四川魚子醬品牌戰略,做優眉山黃顙魚苗種和“新津黃辣丁”品牌,打造四川黃顙魚的品牌高地,推動優勢川魚種的提檔升級。依托優勢黃顙魚規模化示范基地,大力發展集休閑、觀賞、垂釣、餐飲、娛樂為一體的休閑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加工產品,完善產業鏈,促進水產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實現水產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