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梅 蘇子龍(北京工商大學)
本文中的人身保險產品結構指的是保障型人身保險產品與萬能險、投連險等投資型人身保險產品的比例。保險行業作為經營風險保障的機構,理應將更多的銷售重心放在具備杠桿效應的保障型人身保險上,但是保險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偏離保險保障本源的事情,保險公司以銷售萬能險為主的投資型保險為重點,忽視自身的經營風險,給保險行業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性。
自2013年以來,萬能險作為市面上熱銷的捆綁險種,往往會與健康險、年金險等險種捆綁銷售,主流的險種為重大疾病與萬能賬戶、年金險與萬能賬戶等。由于此類險種的組合既滿足消費者的投資理財心理,又可以滿足保險公司擴展保費的需要,成為市面上的寵兒。
由于萬能險等投資類險種保費規模大、銷售難度小,一直是中小保險公司的市場主流險種。但是過度發展萬能險等投資型險種,雖然會短時間內增加保費規模,但會給保險公司帶來較大的利差損、期限錯配和償付能力風險,進而危害保險公司的穩定經營,也與保險公司發揮自身的風險保障功能相違背。
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不同年份的人身保險產品比例情況與變化原因,現選取2013年至2020年全行業人身保險保費和各險種保費收入數據,如圖1所示。

圖1 2013年至2020年人身險保費收入比例結構圖
該圖顯示了2013年至2020年各人身險產品的保費收入占比和增減變化情況,分險種看:
2013年-2020年我國壽險平均保費收入接近整個人身保險收入的60%左右,是人身保險收入的主要險種。以2016年為分割線,2013年至2016年,壽險產品保費比例一直處于下滑趨勢;2016年至2020年壽險保費比例有所回升。由此可見,2016年之前整個壽險行業出現了偏離保障本源的現象,將產品的銷售重點放在了萬能險等投資型壽險方面。這段時間,險資頻繁舉牌,采取激進的投資手段和保險經營管理措施加大了保險公司的風險,造成了資本市場的短暫波動。2016年底,原保監會頒布了一系列措施給保險公司降溫。從2017年的數據上看,保險監管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壽險產品保費的比例出現了,之后維持穩定。
近些年,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覺醒和醫療衛生質量的提升,居民自身的健康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健康險可以起到彌補疾病帶來的收入損失,促進勞動力再生產的作用。一些新型健康險產品也被開發出來,例如百萬醫療、惠民保等,由于保費較低、保障額度高受到居民的喜愛。因此,近些年健康險保費收入持續提升,接近整個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20%左右。
2013年至今,意外險保費收入基本處于穩定狀態,變化很小。由于意外險本身人均保費低,帶給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小,但是卻是不可或缺的險種。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是衡量萬能險保費收入的標準,“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是投資連結保險的衡量指標,二者是保險公司投資型壽險產品的主要代表。從圖1中可以看出,二者在2013年至2016年處于上升發展的階段,在2016年占比一度接近40%,反映出了當時保險公司的銷售重心。如此高的保費規模占比顯然是不合理的,這與保險公司激進的資金運用模式有關。經過2016年底保險監管發布一系列“回歸保障”的措施后,投資型壽險產品保費出現了大面積下降。2016年至2020年投資性壽險產品保費比例維持在20%左右,并有望在未來進一步下降。
因此可以看出,萬能險等投資型人身保險險種與保障型人身保險險種的比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既與保險市場的需求相關,也與保險公司本身的供給行為密不可分。本文從保險公司的供給端出發,探討影響人身保險產品結構調整的因素。
從供給端角度,影響保險公司設計研發保險產品的主要因素有保險監管與自身的經營利益。保險監管作為外部的監管力量,對于保險公司的供給行為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保險公司作為商業性質的企業,獲取商業利潤是其根本的要求,保險產品的開發與銷售直接或者間接的促成這一目標。就保險公司而言,發展萬能險、投連險等投資型險種主要出發點是為獲取規模保費,同時對于以銀保渠道銷售為主的中小型保險公司而言,萬能險與投連險也非常適合銀保渠道。
在保險業的發展過程中,保險監管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市場規則的制定與執行、保險行業的規范、保險與市場經濟的配合發展都離不開保險監管的身影,可以說保險監管是影響保險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保險監管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是往往直接作用對象是保險公司。通過制定保險行業發展規劃或者頒布保險相關法規,采取保險管制等監管措施等作用于各類保險公司,從而影響保險公司的發展方向,進而作用于保險市場。
如在保險投資方面,保險監管可以通過采取措施約束或者規范保險資金的發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放松市場準入、降低投資門檻、放松投資比例限制、強化后端約束、強化資本約束。以上政策的頒布與實施會對保險公司的資金運作產生極大的作用,會影響著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與收益率,進而作用于保險產品的創新與保險產品的銷售。在償付能力方面,對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和核心償付能力提出要求,保證在發生大規模賠付風險時,能夠做到及時足額賠付保險金。政府監管政策或者條令會對保險產品的設計開發與展業存在顯著的影響,當某個階段保險公司的主流保險產品受到限制時,會轉變經營方案,從而保證保險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
因此,保險監管對保險公司的產品研發與銷售策略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進而對市面上的保障與投資保險產品的銷售比例產生影響,最終作用于人身保險產品結構。
一般而言,一家人身險公司在發展初期,會選擇容易吸引保費的產品作為重點銷售對象。往往會借助銀保渠道銷售具有投資性質的保險產品,比如當下比較火的萬能險。此類產品不僅容易吸收保費,短時間內可以迅速集聚較大規模的保費,而且具有投資收益容易受到投保者的青睞,符合投保人的心理預期。這個階段,投資類保險產品保費規模極高,甚至可以達到整個人身險保費收入的80%以上。保險公司在發展中后期,在市場上有一定實力和規模時,其業務部門更加完整、產品種類更加豐富,保費收入不再單純依賴某種特定類型的保險產品,更加重視公司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在這一發展時期,公司保障型產品比例會提高,保費收入更加均衡和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即傳統型壽險產品比例提高,在保險公司業務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保險公司作為一家具有商業性質的公司,本身經營的穩定性對于獲取持續的盈利能力十分重要。保險經營的穩定性一方面來自保險產品的經營,如賠付率、退保率、費用率;另一方面來自營銷渠道的建設。公司銷售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公司的經營發展,保險公司銷售渠道的選擇影響著公司的利潤收入。目前而言,保險公司主要的銷售渠道有經代渠道、銀保渠道、互聯網渠道等,不同銷售渠道側重點不同。一般而言,對于大多數中小型壽險公司,由于本身的實力較弱,缺少自己的代理人隊伍,只能寄希望于中介,將大部分利潤收入給了保險中介。由于銀保渠道主要以銷售帶有儲蓄和投資性質的壽險產品,更容易獲得青睞和迅速積攢保費,因此成為中小型保險公司首先選擇的銷售渠道。對于萬能險等投資型險種而言,銀保是其主要的銷售渠道。
在保險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人身險產品的結構失衡是保險業的常見現象,保險業偏離保障本源,忽視自身發展的經營風險,影響著保險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保險公司作為風險轉嫁的機構,應當樹立長期思維,做長遠的戰略考慮。在人身險產品的開發與銷售過程中,需要在資產端和負債端把控“三差”,保證償付能力符合監管的要求。
保險監管是以維護消費者權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保險行業健康持續經營的外在監督力量。保險監管覆蓋保險公司經營的各個方面,如保險投資、保險產品的設計開發、保險銷售人員銷售行為等,都在保險監管的范圍內。保險監管的核心是保險償付能力的監管,影響著保險公司未來保險金的給付行為,也與人身保險產品結構息息相關。從監管角度,保險公司應該回歸保障本源,以開發和銷售長期保障型保險產品為主。因此,保險公司人身保險產品結構的優化要與保險監管要求相契合,重點發展內涵價值高、投資壓力小的保障型保險品種。
從長遠利益考慮,未來具有成長性的公司需要有一貫的長期經營風格。任何一家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產品結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過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的規模與實力選擇合適的產品進行推廣。保險作為金融市場的三駕馬車之一,對維系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因而要樹立科學的長期穩定經營理念。在保險市場競爭過程中,由于一貫的“以保費論英雄”的評比理念與過度重視規模保費,使得保險公司樂意發展短期保險產品與規模保費高的投資類保險產品。尤其是對于中小型壽險公司,容易受到萬能險等迅速積累保費的險種的誘惑,加大此類產品的開發力度而忽視了自身的經營風險。但是從保險公司的穩定經營考慮,投資型壽險品種極易造成“三差”、期限錯配、償付能力風險,需要鼓勵發展期限長的保障型產品。
如今,我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和少子化將是未來很長時間的主旋律,加上我國社保資金的不足與支持力度有限,養老保障型產品的需求潛力會被激發出來。保險公司可立足于養老產業,圍繞養老的需求痛點,設計養老型長期返還年金險。在理財方面,可以適當發展保障與理財結合的分紅險產品,引導消費者長期投資、穩定分紅,樹立合理的理財預期。
以消費者真實需求為核心,科學調整產品營銷體系。保險公司在展業過程中,往往會重點發展具有保費積聚作用的投資型壽險或者短期年金類保險,以便獲得更多的規模保費,提升自己的市場地位。甚至還存在保險的捆綁銷售行為,以高杠桿的保障型保險(如意外險、健康險)捆綁性價比低的壽險產品(如兩全保險),造成了不好的消費體驗,容易引起退保行為。
在真實的消費者需求中,市場的需求潛力未被充分挖掘,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發生,暴露出保險公司在醫療健康保障領域存在較大的缺陷;而在養老保險領域,商業養老金的規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保險公司要協調消費者需求與產品供給的關系,既要開發設計出滿足消費者真實需求的保險產品,又要兼顧保險的經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