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留瑩瑩,葉曉云
1.青田縣環境監測站;2.麗水市蓮都區生態環境服務中心
青田縣是我國著名的僑鄉,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甌江流域中下游,介于東經119o47 ′ ~ 120o26 ′ 和 北 緯27o59′~ 28o29′之間,東南方向連溫州,西北接麗水其他各縣。青田縣在區位上臨近東海,境內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平壩面積很少。青田縣是麗水市的工業強縣,工業經濟體量在全市位居前三位。
根據國家、省、市大氣防治工作規劃及部署,“十三五”期間,青田縣人民政府制定、落實《青田縣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細則(2013-2017年)》《青田縣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措施,推進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下文通過分析、評價“十三五”期間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及變化情況,評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效,思考存在的問題,為“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意見和建議。
青田縣環境空氣質量數據來自青田縣城兩個省控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全天實時監測,數據自動采集、傳輸。監測項目有常規六項指標: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青田縣環境空氣質量數據以兩個站的數據平均值計。
麗水市其他縣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來自浙江區域大氣環境數據應用系統。
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 663—2013)》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 633—2012 )》,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價,其中O3采用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數,CO采用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
2016-2020年,青田縣沒有出現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均在98%以上,各項污染物指標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如圖1,PM2.5年均濃度在22-29微克/立方米之間,PM10年均濃度在37-50微克/立方米之間、SO2年均濃度在5-7微克/立方米之間、NO2年均濃度在24-29微克/立方米之間、CO(95per)年均濃度在0.8-1.3微克/立方米之間、O3-8h(90per)濃度在91-119微克/立方米之間。

圖1 2016-2020年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
根據《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 663—2013)》 附 錄 B, 可 以 用Spearman 秩相關系數計算方法來判斷“十三五”期間污染物濃度的變化趨勢(計算結果見表1),PM2.5、PM10年均濃度γs值均為-1,呈明顯下降趨勢,O3-8h(90per)γs值為1,呈明顯上升趨勢。SO2、NO2、CO(95per)γs 值絕對值均小于臨界值0.900,表明變化趨勢缺少統計意義。從實際情況來看,SO2、NO2、CO(95per)年均濃度在2017年、2019年波動較大,但在2020年又回落至五年內較低水平。
相較于2015年,青田縣2020年環境空氣各項污染物呈現“五降一升”的態勢。6項常規指標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PM10,較2015年下降了42%;其次是PM10,改善率為33%;NO2、CO(95per)、SO2較2015年的改善率分別為23%、20%、14%。但O3-8h(90per)較2015年上升了34%,見圖2。

表1 2016-2020年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

圖2 2020年污染物濃度較2015年的變化幅度
2016-2020年,青田縣環境空氣首要污染物發生了變化。這5年間,良好及以上天氣共773天,2016年,首要污染物發生天數最多的是PM10,占比44.3%,其次是PM2.5,占比 29.9%,O3的占比僅為7.2%。至2020年,首要污染物PM10、PM2.5發生的天數占比分別下降至22.4%和13.3%,首要污染物O3發生天數占比則上升至55.2%,如圖3。說明青田縣首要污染物由原來的PM2.5和PM10主導轉變為O3主導,“十三五”期間臭氧污染加重,這與全市、全省的趨勢一致。

圖3 2016-2020年首要污染物發生天數占比
麗水市9個縣(區)市中,青田縣環境空氣質量一向是“高個子中的矮個子”。以2020年為例,麗水9個縣(區)市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單項指數和綜合指數如表2所示,青田縣的綜合指數為2.8,污染物濃度最大指數為0.74,在全市排名均為倒數第2名。分析全市數據發現,青田縣2020年綜合指數之所以明顯高于全市平均值,其中貢獻最顯著的是二氧化氮,其次是臭氧、PM10、PM2.5,貢獻率接近4:1:1:1,其他年份的情況也是如此。

表2 2020年麗水市污染物單項指數和綜合指數匯總表
結合以上監測及分析,“十三五”期間,青田縣環境空氣質量指標中的顆粒物PM2.5、PM10濃度下降顯著,NO2和SO2濃度明顯改善,說明青田縣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竭力創優城鄉環境的新理念得到有效貫徹和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和舉措卓有成效,特別是在嚴格控制煤炭消費、著力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深入治理工業企業廢氣方面成效突出。
(1)臭氧濃度呈持續上升趨勢,臭氧污染日益嚴重
全國很多地區的情況一樣,“十三五”期間,青田縣臭氧濃度持續上升,臭氧逐漸成為空氣主要污染物。現有研究表明,臭氧濃度與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等前體物的濃度為非線性關系,若揮發性有機物的減排速度趕不上氮氧化物的減排速度,兩者之間未達到合適比例,就可能會發生高濃度臭氧?!笆濉逼陂g,青田縣在氮氧化物濃度總體改善的背景下,臭氧濃度卻逐年升高,因此,在“十四五”期間,協同治理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成為治氣工作的重中之重。
(2)顆粒物濃度改善的空間越來越小,壓力日益增加
近年來,青田縣空氣質量受北方輸入性污染氣團的影響大幅減少,本地顆粒物防控措施逐年升級,顆粒物濃度一降再降,繼續改善壓力巨大。根據相關規劃,“十四五”期間,青田縣要推進老城區及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用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的老城區分二期進行拆遷及重建,另外有14個城鎮老舊小區要完成改造和提質。兩項工程施工面積大、周期長,舊建筑物拆除、新樓盤施工、地面裸露、渣土運輸等產生的揚塵,給顆粒物尤其是PM10濃度的持續改善帶來壓力。因此,要嚴格管控各領域、各類揚塵污染,保障“十三五”治氣成果,為持續改善顆粒物濃度提供可能。
(3)氮氧化物污染不容忽視,需持續改善
青田縣“十三五”期間氮氧化物累計完成減排為11.2%,是“十三五”減排目標值的224%,工業排放的氮氧化物總量逐年下降,但青田縣民用機動車保有量從2015年末的30595輛劇增至2020年的56950輛,排全市前三,而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相對滯后,同時受縣城面積小、地形狹長且空氣擴散條件不好等現實條件的制約,青田縣空氣氮氧化物濃度較高,成為拉低青田縣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
氮氧化物納入減排多年,已有一定成效,而揮發性有機物一直還未正式納入減排目標體系,進入“十四五”期間,青田縣迫切需要深入調查本區域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來源及數量,建立排放清單,精準分析本地臭氧污染的生成機理與影響因素,明確控制區類型,探索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的科學減排比例,因地制宜制定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的協同治理措施,有效控制本地臭氧污染。
青田縣涉VOCs重點行業主要有UV鍍、紐扣、制鞋、包裝印刷、木業、汽車維修店等,總體存在源頭替代不足、無組織排放現象突出、治氣設施簡易低效、運行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十四五”期間深入推進對涉VOCs行業的綜合治理尤為重要。首先,要調查建立本縣涉VOCs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等信息清單,確定重點污染源行業、企業。根據相關標準制定“一行一案”和“一企一策”,明確整治要求,以源頭替代、過程控制為監管重點, 兼顧末端治理,大力推動涉VOCs企業的全過程控制。敦促重點污染源企業按規定開展自行監測工作,鼓勵企業安裝自動監控設施,便于管控治污設施的有效運行。同時,強化執法監管,重點管控涉VOCs企業的治理設施同步運行率、廢氣收集率和去除率是否達到相關要求。
機動車同時排放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在青田縣還沒有實施限行政策的情況下,必須優先治“堵”和增“綠”,多舉措治理交通擁堵,增加公共停車設施,提倡綠色出行,保持城內道路通暢,減少機動車因怠速和低速行駛對環境空氣的污染,必要時可采取機動車限時限行措施。同時提高新能源汽車的比例,減少機動車排放污染物總量。另外,還要加強柴油車超標排放治理,重點針對柴油車進行常態化路檢路查,嚴厲打擊機動車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
大力開展建筑施工、拆除工地、工業料堆場的揚塵整治,嚴格落實各類施工(拆遷)工地的“七個100%”揚塵防控長效機制,加強自動沖洗、自動噴淋、霧炮、灑水等揚塵防控作業,強制安裝顆粒物實時監測系統,并要求接入環保污染源監控平臺,嚴格監管抑塵工作的有效施行。施工運輸車輛、挖掘機械等駛出工地前必須清除泥土,進行防塵處理,嚴禁將泥土、塵土帶出工地,對城區主要道路和重點區域實施灑水及沖洗作業,基本保持路面全天半濕潤,有效控制道路揚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