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轉向

2022-03-15 10:31:20
江蘇社會科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文明人類環境

章 誠

內容提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精神的現實化。作為生態文明系統中的倫理部分,環境倫理學是與保護環境相關的道德規范、內心信念和價值目標的總和。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從而導致理論與現實的脫鉤、理論自覺的缺失,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話語和理論范式。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呈現中西互鑒的特征,包括中體西用、西體中用、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等主要形態。環境倫理學的發展要秉持生命共同體這一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借由“生命—生產—生活”的邏輯進路,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實現對中國傳統環境倫理思想和西方現代環境倫理理論的有機整合,最終構建面向當代中國現實的中國特色環境倫理學的倫理精神形態。

生態文明的理念來自生態危機,不斷加劇的生態危機倒逼人類去探索新的文明形式。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從我國實際出發的現實抉擇。“生態”和“環境”經常連起來使用,前者指生物的、自然的系統聯結,后者指(人類)周圍的(自然)條件與狀況。生態倫理和環境倫理可以替換使用,而生態文明則是更宏大的體系概念。概念的使用和普及往往是個運氣性事件:當我們將“生態文明”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它就從一個生態學和經濟學概念上升為政治哲學概念;當它在社會中廣泛地使用之后,又從一個政治理念擴展為生活概念和文化概念。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倫理的本土化轉向是基本同步的,而生態/環境倫理是生態哲學中的倫理學部分,因此,環境倫理學作為應用倫理學,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倫理的視角,致力于分析和解決生態環境方面的道德問題,面向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中人與人的關系。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生長和展開。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維度

文明,是指人類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明的分類,常見的有四分法和五分法。根據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文明可分為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等;根據社會歷史基本領域,文明可分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等。生態文明是后工業文明,既可以把它看作對工業文明的解構/終結,也可以當作工業文明的一部分,是對晚期發達工業文明的改造升級。總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形態,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倫理形態。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具有超越性和革命性;作為一種倫理形態,生態文明理念是生命共同體之中的倫理精神的現實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以生態文明理念為依托,逐步成熟和構建起來的實踐體系。

1.生態文明理念的演進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實踐與理論互動的過程:在現實層面,不斷累積和升級的生態危機是生態文明出現的直接原因,不解決這些生態問題就不能更好地開展現代化建設;在理論層面,生態事件的出現和生態問題的處理,為生態文明理論的建構提供了參考,理論的自身完善和生長又對實踐提供了指導。生態概念和生態文明理論的生成是一種“事件”之后(類似黃昏起飛的密涅瓦的貓頭鷹)的哲學理論。生態文明理論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實踐活動發展的最新成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面對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部分,作為與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并列的國家敘事,生態文明建設應與各方面融合,并貫穿于發展全過程。理想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文明成果包括物質和精神等方面,這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而美好生活的條件也包括好的環境、好的身體和健康心理。因此,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形成綠色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從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個方面走好文明發展道路。

2.生態文明的倫理本質

作為一種“后工業文明”的文明類型,生態文明的性質在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主要的爭論在于如何看待生態文明的歷史地位,如何界定生態文明的超越性和革命性。這種爭論實質上也是一次本體論式的追究,關乎生態文明理念的本質與內涵。

關于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之間的關系,主要存在超越論、修補論、融合論等幾種觀點。超越論認為,生態文明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修補論堅持,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修正和完善;融合論的論調則介乎兩者之間。王雨辰指出,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批判性超越,在技術層面繼承工業文明的成果,而在上層建筑方面否定、批判工業文明[2]王雨辰:《論生態文明的本質與價值歸宿》,《東岳論叢》2020年第8期。。汪信硯則力主修補論,他認為,“生態文明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工業文明沒有并且永遠也不會過時,生態文明沒有也不可能超越工業文明”[1]汪信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審思》,《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的自我修復和完善,人類在短時間內無法突破后者的瓶頸而徹底超越后者。張云飛的觀點可稱為融合論,他提出,生態文明概念是建立在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和修復基礎上的,但是“生態文明不是依附于工業文明的文明,而是一切文明存在的基礎和條件”[2]張云飛:《面向后疫情時代的生態文明抉擇》,《東岳論叢》2020年第8期。。此觀點擴大了生態文明理念的適用范圍,將古典時期的生態思想也納入了生態文明的范疇。

上述三種論說從不同的視角揭示了生態文明的特質,其共識在于都認同生態文明具有歷史和現實的先進性,其區別在于如何看待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關系。超越論彰顯對抵達“未來”的樂觀精神,修復論致敬了“當下”的現代性,融合論則呈現出對“過去”的尊重。在筆者看來,超越論對于未來的允諾還為時尚早,修復論對當下的堅持略顯保守,融合論則忽略了生態文明和生態思想的區別。大概念的普遍性需要在更長的時空跨度中得到檢證,正如哲學總是后發的對于人類歷史的總結一樣,可以嘗試提出一種“準文明”的概念。生態文明是超越了工業文明還是屬于工業文明的范疇,需要未來社會的驗證。準文明或者類文明的概念擱置了文明理念的沖突,同時也承認生態文明自身具有的先進性和革命性。生命共同體概念是對生態文明理念的高度凝練,這個倫理共同體不再局限于作為“類”的人,而是人和自然界的有機整體。它不是簡單拼貼或零散集合而成的,而是一個協調、和諧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作為道德主體的人類提出的倫理要求。由此可見,生態文明是一種倫理型文明形態,是在生命共同體視域內生長和展開的活的文明理念。

3.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圖譜

在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是以融合的方式嵌入國家建設的宏觀話語。于是就有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和生態社會四個生態性維度,分別對應經濟模式、政治理念、文化樣態和社會生活的生態價值表達。

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改革開放之后的二十年,經濟的增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粗放的工業生產耗費了大量資源,并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損耗;政治方面,雖然政府意識到了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但是尚未將其提升到國家整體格局的高度;審美方面也是一個告別鄉土/自然、奔向城市/工業文明的過程,鄉土社會因為更加趨近自然被認為是落后和丑陋的;生活方面,工業時代的流水線產品和遠離自然的都市叢林充滿誘惑,相較于更原生態的鄉村生活,城市生活被認為更高級。21世紀初至今,生態文明得到更多重視,被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在政治方面,生態文明逐漸成為國家戰略,生態政治走向成熟;在經濟方面,更多的綠色經濟被發掘和激活,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被重新定義,生態經濟成為主流;在文化方面,大眾重新恢復了對自然的熱情,更多的人認識到生命與自然的美;在生活方面,在國家政策引導和社會價值規約的影響下,人民更好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生態因素納入自身的美好生活訴求。

作為國家戰略的生態文明建設,其內涵是不斷豐富和擴展的;作為一個倫理概念,生命共同體是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升級,體現了中國對于生態倫理的深度思考。傳統倫理學主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環境倫理學則拓展了研究領域,它既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觀照在生態文明視域下的人與人的倫理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中,環境倫理學應該秉持生態文明的核心精神,旨在建構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新型倫理學,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并達成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目標。

二、環境倫理學本土化的內在邏輯

環境倫理學既離不開現實邏輯,也遵循自身學科發展的規律;既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基因,也應有豐富的西方理論資源借鑒。作為應用倫理學的分支,其理論資源來自傳統哲學倫理學,其現實訴求指向生態問題的倫理治理,理論和現實的融合需要一種中國化的“實踐智慧”。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即“中國化”和“化中國”,“中國化”是因為我們有對西方理論資源的需求,“化中國”是指轉化的成果必須適應中國社會且能夠指導現實活動。但是,由于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發展長期以來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脫節,導致環境倫理學長期處于一種實踐層面的“懸擱”狀態和理論維度的“無根”狀況。

1.環境倫理學本土化的現實邏輯

工業文明自身的運轉邏輯導致了危機的爆發。其生態倫理邏輯是,人可以主宰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主人;其經濟邏輯是,資本自我增值,生產不斷擴大,技術不停革命。在這種虛幻的主奴關系中,人類的虛榮和欲望得到極大的滿足,于是不斷地發號施令,不停地索取資源。最終我們發現,高貴傲慢的人類其實不堪一擊,生態危機足以吞噬所有人。人類開始重新走向荒野,審視自然與人的關系,進而開展全球性的公共活動。作為擁有漫長農業文明歷史的后發工業國家,中國開啟環境保護事業要晚一些,理論建設方面也相對滯后。理論方面,國內環境倫理學經歷了“學著說”到“接著說”再到努力“自己說”的過程[1]李培超、李中涵:《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理論視域和未來建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首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于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這是生態問題第一次被納入全人類事務。我國的首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在1973年召開,拉開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20世紀80至90年代,時值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期,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生態環境問題,先后召開了三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但由于當時對于經濟指標的訴求過于強烈,我們未能平衡好生態和發展的關系。自21世紀初至今,我國先后召開了四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第八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是在黨的十九大之后,也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會議精神的拓展。這次會議將生態興衰與文明興衰關聯,分析了我國的生態國情,總結了既往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對以后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展望和要求。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六條: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五是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條是環境倫理規范,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和諧共生;第二條是經濟理念,好的環境不僅具有生態價值,而且可以創造持久的經濟價值;第三條是民生理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內容;第四條是對第一條的具體闡釋,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是共同體生活,人類與天地萬物結成一個生命共同體;第五條突出了制度規范的重要性,相較于倫理道德的規勸引導,法律顯然具有更多的強制性;第六條將生態文明精神的視野推向全人類,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可以孤立存在并發展。

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過程基本同步于生態文明建設過程。最初的理論資源來自對西方理論的引介與吸收,現實依據是我國生態危機以及環境治理;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和文化特質進一步展開討論;最終形成擁有獨立話語和完備體系的倫理學學科。目前,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仍處在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狀態,本土化之“化”需要較長的時間,移植過來的理論需要磨合和試錯,才能真正成為我們文化肌體的一部分。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既是理論的轉化吸收,也是思想的創新生長,更是體系的建構完善。對于本土化的分析包括環境倫理學的邊界與問題域、環境倫理的中國基因、環境倫理的西方資源、環境倫理的當代表達等。

2.環境倫理學的邊界與問題域

許多時候,學科的邊界和問題域是一個問題。作為應用倫理學,環境倫理和其他臨近學科之間具有一定的分野,比如經濟倫理、科技倫理,這種區分是相對的、后置的,畢竟學者在研究問題和從事學術寫作的時候,腦中不會有一個學科定義的概念,更何況跨學科研究在這個復雜社會具有更強的實用性。但是這種劃分仍然是有必要的,因為不同的學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不同。傳統倫理學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致力于解決社會倫理問題;而環境倫理學指向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的是生態問題。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倫理關系,這是環境倫理學成立的前提。在這種關系中,人和自然各自處于什么地位、扮演何種倫理角色等問題一直是環境倫理學內部的爭論焦點。在人類文明早期,社會生產力和人本身的力量不夠強大,人面對自然心懷恐懼和敬畏,同時將自然界的山川萬物神圣化,以達到內心的安寧和靈魂的寬慰。近現代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的力量不斷地增強,人自身的欲望和野心也不斷膨脹。人類覺得自己可以征服自然并成為它的主人,這種狂妄的想法和相應的粗野行動最終遭到了懲罰。人類對其他生命的傷害、對自然界的劫掠,都將迎來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報復。人類中心主義對人類力量是樂觀的,他們認為之前的錯誤在于過度地開發和侵犯自然,應該將人類力量更好地運用到生態環境的維護上面;非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則認為,恰恰是人類濫用自身的技術力量才導致了廣泛的生態危機,人類作為自然界成員并不擁有比其他成員更高的地位,要最大可能地削弱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人類中心主義內部也有強與弱的分野,生態中心主義也擁有許多流派。強的人類中心主義由于過于凸顯人類的主體地位而遭到詬病,弱的人類中心主義由于相對溫和的立場而更容易被接受。生態中心主義號召我們走向荒野,回歸自然,它的理想主義色彩具有很大誘惑力,但是有時候過于激進的環保運動也讓人敬而遠之。將這種分野與論證歸結為西方傳統的二元對立并不妥當,畢竟其具有一些基本的道德共識: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有理性的存在者,我們終究無法跳出人類的身體,從動物或者草木的角度反觀人類;而作為當今地球生命系統的主導者,人類理應做出更多的積極行動,這是我們先天具有的倫理責任。

3.環境倫理學本土化的中國文化基因

現代性語境下的環境倫理學是我們從西方取經的產物,但前現代的中國傳統社會同樣不乏樸素的高明的生態哲學智慧,這是我們“化中國”的倫理營養液。先民在直面自然,與山川草木共處的過程中,在人倫教化的熏陶中,提煉出兼具生態美學和生態德性的話語。

《詩經》中有大量顯現早期生態思想的詩篇,涉及生態認知、生態情感和生態審美等。“順應天時,合乎地宜”的“時禁”生態敬畏觀、“仁及草木,德及昆蟲”的“同情”生態保護觀、“樂山樂水,師法自然”的“自然”生態審美觀,既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肇始,也是中國傳統儒家生態思想的起點[1]李營營:《〈詩經〉生態倫理思想對當代中國生態倫理學的建構意義》,《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6期。。制定和遵循時禁,是掌握了客觀規律之后的生態理性;對于草木昆蟲的仁愛,是生態情感和君子之德在天地之間的擴展;徜徉于山水之間,是健全和高級的審美表現。注入理性、情感和審美的生態倫理人格,才是更接近至善的理想人格。傳統生態思想中的體悟性和整體性思維,也可以為當今環境倫理學的建構提供參考和支持。傳統思想脈絡中的儒、釋、道三大主流思想都留下了豐富的生態思想文本,是先民的自然體悟。在道家的理論體系中,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既是真實的自然界,也是具有超驗性的存在。作為中國原生的宗教,道家對于自然的態度顯示了他們的超然和克制。老子提出的“無為”“知足”“去奢”,對今天的生態倫理頗有啟發。“處無為之事”體味著不妄為和克制,要求不做虛妄的價值判斷;“知止知足”則是對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的警醒[1]孫曉喜、呂洋:《老子哲學思想語境下當代生態倫理理念的構建》,《社會科學戰線》2021年第11期。。世間萬事萬物都處于界與域之中,它是客觀和真實的,也是聯動和共生的。界,“代表自然界萬事萬物所置身的邊界”;域,“則是自然事物存在的場所及整體生態系統”[2]周國文、蔡昕佚:《界與域的環境倫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觀之憑鑒》,《云南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人類沉迷于自身取得的勝利,忘記了人類活動最終無法擺脫自然界中的界域之限。佛教倫理的核心概念是“不殺生、慈悲、眾生平等和無情有性”,“眾生平等”是其倫理基礎,“無情有性”是道德情感規定,“不殺生”和“慈悲”則是具體的道德要求[3]侯傳文:《佛教自然倫理及其現代意義》,《倫理學研究》2014年第6期。。佛教向來主張,對人要慈悲,要尊重生命,要保護自然,要珍惜物品。作為傳統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在生態思想方面也貢獻頗豐。有學者從生態責任的角度進行了挖掘,認為儒家在漫長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建構起生態責任倫理體系,其義理結構包括“天人相分的倫理依據、天人合一的倫理前提、仁民愛物的倫理情感、取予有度的倫理行為和天人相參的倫理追求”[4]涂可國:《儒家生態責任倫理的義理結構》,《倫理學研究》2017年第2期。。以責任解釋儒家生態思想,凸顯了經典生態理論中的責任面向。還有學者以美德倫理注解儒家生態思想,認為儒家生態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有德之人”“萬物一體”“愛有等差”等。一方面,“有德之人的福祉意味著宇宙萬物的福祉,從而可以避免人類中心主義”;另一方面,“愛有等差”的概念可以擴展到人與人之外的存在者的關系[5]黃勇:《儒家環境美德倫理》,《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有德之人縱然心懷“萬物一體”之心,但不會無差別地對待萬物。

4.環境倫理學本土化的他山之石

西方發達國家最先開啟工業和技術革命,而且更早進入后工業時代,所以環境倫理和生態思想走在世界前列。歐洲環境倫理學研究的顯著特征是思想體系的建構具有較大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奈斯將自己的深層生態哲學分為四個層面,分別是終極世界觀、最高綱領、一般原則、具體規范與政策;奧拓認為,當代環境倫理學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多種依據,包括自然資源、審美價值、自然內在價值、代際責任、美德、生態世界觀、宗教理據等[6]楊通進:《歐洲環境倫理學研究進展:回顧與前瞻》,《中州學刊》2022年第1期。。西方環境倫理學注重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強調倫理理論與環保實踐之間的關聯,同時關注環境倫理與生態政治、生態經濟之間的互動,關注制度建設對環境倫理理念的影響與規約。其間產生了一些具有深遠影響的哲學理論,比如史懷澤的生命倫理學、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羅爾斯頓的荒野哲學、洛夫洛克的蓋亞假說、奈斯的深層生態學、約納斯的責任倫理、阿特弗爾德的生物中心主義、辛格的動物解放論、米婭的動物權利論等。當今歐美環境倫理學的熱點問題有動物正義與動物政治問題、氣候倫理與氣候正義問題等。動物正義爭論的焦點是人對動物是否負有正義的義務;氣候正義認為,在氣候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倫理難題的今天,人類要攜手解決代內與代際的氣候不正義。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化結構不同,相應的生態倫理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所有國家可以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承認生物,尤其是動物的道德地位,強調人類自身的責任。

三、環境倫理學本土化的當代中國表達

中國環境倫理學在經歷了“學著說”和“接著說”的過程之后,也開始了本土化的建構,當前呈現的特質為中西互鑒,其現實徑路包括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和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等。

所謂中體西用,是指理論建構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式的,比如對于中國道家“無為”思想、“道法自然”等生態觀的回溯與挖掘,對佛教“慈悲”“不殺生”“眾生平等”等理念的詮釋與擴展,對儒家“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等思想的繼承與超越。這些環境倫理的討論雖然都是在西方生態思想的框架內展開的,但是核心概念和理論資源是中國式的。西體中用,則是指運用經典西方倫理學的核心話語進行面向中國的探索,比如人與自然的主客體地位、人的權利和義務、動物和自然界的權利、全球性的氣候倫理和生態正義等。中體西用的模式需要解決縱向的歷史難題,即經典思想如何更好地融入當代復雜的道德生活。西體中用進路則面臨橫向的現實問題,即西方理論何以順暢地適應中國的倫理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主要內容,同時也不能脫離其母體進行單獨討論,就像黑格爾的“精神”脫離了其體系就失去精神形態一樣。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包括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洞見,涵蓋了馬克思資本論思想體系中關于生產、生活和消費的經典論述,還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對于環境倫理的創新與擴展。它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是正在發展的歷史;它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旨在解決人類生態危機和環境難題。

中國環境倫理學的集大成表述是“生命共同體”,此理念的顯著特點在于“它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實現了從生產視界到生命視界再到生活視界的邏輯轉換,并將生產、生命和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實現了生態文明觀的深刻變革”[1]于冰:《生態文明觀變革的邏輯演進和實踐意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5期。。生態文明觀的變革遵循了客觀規律——自然和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生態文明觀的邏輯鏈條可以表述為“生產—生命—生活”,它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生態發展的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的統一。中國工業化進程開啟較晚,最初是生產邏輯占據優勢;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生命和生態的重要性逐漸凸現,并被納入國家戰略規劃中;美好生活是個復雜的概念,蘊含生產的財富和生命的質量。生態文明觀的另一種邏輯方式為“生命—生產—生活”。納斯鮑姆認為,政府有責任讓民眾能夠追求一種有尊嚴的并且在最低限度意義上豐富的生活,正義的社會必須保障全體公民的十種核心能力滿足最低限度。這份能力清單包括但不限于生命,身體健康,身體健全,感覺、想象和思考,情感,實踐理性,歸屬,其他物種,娛樂,對外在環境的控制[2]瑪莎·C.納斯鮑姆:《尋求有尊嚴的生活:正義的能力理論》,田雷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4—25頁。,等等。能力理論作為健康社會的正義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幅從生命到生活的倫理圖景,從身體和生命出發,最終回歸生活本身。

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建構,需要克服幾重困境,實現理論與現實的統一、問題意識和理論范式的塑造,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整合中西理論資源。這一建構進程是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之內展開的,秉持生命共同體這一核心理念,在“生命—生產—生活”的邏輯結構中實現環境倫理學的中國精神形態建構。

1.生命情感

萬物有情,我對物生發情感,物與物之間、物與人之間亦有情感。廣袤的興安嶺森林、豐饒的呼倫貝爾草原、遼闊的青海湖、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雄奇的喜馬拉雅山、壯美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等,這些世間的大美都會讓我們產生由衷的愛,這種愛是一種自然情感,沉浸其中、徜徉其內讓人忘卻煩憂。人是地球生態圈的成員,回歸自然會使人生出天然的認同和親近感。人類在對自然進行馴化的過程中也培育和滋養了愛:農民對土地的情感灌注在日常的耕作和對莊稼的經營中,在農民看來,土壤和糧食都是有靈魂的生命;牧民對于草原的眷戀滲透在牧場的輪轉與牲畜的飼養中,在牧民看來,牧草、羊群和狼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貓和狗越來越成為人類的家庭成員,人類與貓狗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建立了穩定的倫理關系和情感,這種倫理模式已經類似于人與人的關系。自然的損傷帶來的情感反應是一種遠距離情感,就像森林消失、草原退化、河湖干枯可以讓人感到難過;動物倫理很多時候是從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和擴展的,其中愛與憐憫是人類情感的投射。生命情感顯然是一種有遠近距離的、分層次的倫理情感。

自然情感是本能的、原發性的,理性情感是具有反思和評價等元素的情感。自然情感需要上升到理性情感,生命情感的理性表達是生命責任。不管是審美的愉悅、野性的還原,還是悲憫與愛,都是未經反思的。而生命責任意味著,你認識到生命是一種責任,而且在內心認同和服膺這一道德律條。生命責任是一種天然的責任,這種責任在出生的時候就被給予,我們對自己的生命負有責任,對其他生命、對這個萬物一體的世界負有責任。生命情感涵蓋生命情和責任感兩個層面,缺失愛的能力的人是可悲的,愛意匱乏的世界是災難性的;同樣,缺乏理性慎思的情感是不完整的,畢竟失控的情感有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生命責任包括代內和代際兩個維度,代內責任的原則是公平正義,代際責任的訴求是克制和可持續。生命情感的培養需要文化的引導、審美的熏陶,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和人性的自覺。

2.生產理性

如果說生命情感是對生命的體悟和感受,那么生產邏輯的核心要素就是生產理性。理性是人類的一項核心能力,擁有理性使人類區別于動物。韋伯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理性二分法:價值理性接近早期啟蒙對理性的理想設定,以人為目的,秉持自由平等的基本理念,締造正義和良序社會,追求人類的好生活;工具理性是啟蒙理性在資本時代的變種,以人為手段來建造有序的科學王國,堅持速度、效益、精確等原則,渴望抵達技術的烏托邦。啟蒙固然釋放了理性之光,同時也在開端處就預示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分裂。啟蒙的危機恰恰隱藏于自身內部,祛魅最終倒向了復魅,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工具理性。

生產需要灌注理性元素,理性的生產是對生產中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平衡,工具性所包含的效率和速度固然重要,而價值性所指向的正義、自由和平等更是人類的財富。生產的經典定義包括生命生產和物的生產兩方面。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就是人的生產,充沛的人口和高質量的人力是強大國家的基石。在工業革命之前,相對低下的生產力逼迫著人民以“內卷”的方式來積累和創造財富。物的生產在工業革命之后得到極大的詮釋,借由機器和技術的力量,我們實現了物的幾何倍數的增長,同時也陷入了技術和資本異化人類的漩渦。在信息時代和數字資本主義時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既給我們帶來巨大便利,也制造出新的“上帝”。生產理性肯定了工具理性對世界財富的貢獻,同時也呼喚人類重新正視生產中人的元素,生產應該被審視并被控制在生態的可接受范圍內。理性的生產,既觀照代內人類之間的平等和正義,也肩負對后代人和未來地球發展的責任。在國家層面上,要將生產理性融入中國社會發展和經濟規劃中;在社會層面上,要號召更多的經濟理性主體加入對生態文明和環境倫理的踐行。

3.生活精神

作為倫理實體的生命共同體是個體生命和生命實體的統一,不管是處在“群己之間”的人類,還是其他的共同體成員,都共享一些基本的倫理原則,比如平等、互愛、不傷害等。作為實體的精神具有人類性和行動性,是自我意識不斷認識自己的全過程,也是主體意識現實化的實踐過程。生活,是人們日常生產、交往活動的總和,生活精神是在生命共同體這一實體中展開的生態倫理精神,是有情感、有理性、有德性、有實踐的人類活動。回歸生活,不是回到已經逝去的故土,也不是回歸已然消亡的生活方式,而是切實地觀照生活、經營生活和拓展生活。觀照生活,彰顯環境倫理的在地性,不追求凌空蹈虛的理論,而是將目光探入生活世界的內部沉思;經營生活,即在觀照生活的基礎上描繪出一幅美好生活的圖景;拓展生活,即人類主動連接世間萬物的活動。

生命原則、生產準則和生活法則,由生命出發、在生產中實現自我超越和沉淪,最終回到生活本身。“精神是全人類的行動的一個不可動搖和不可瓦解的根據和出發點,是全人類的目的和目標,是全部自我意識的處于思想中的自主體。”[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先剛譯,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70頁。生態倫理精神,源于由人類出發擴展至地球這一生命共同體的實踐活動,也是對生命概念、生產理念和生活觀念的一次革命。

四、結語

環境倫理學的發展要秉持“生命共同體”這一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一切從生命出發、從人民出發,生命是起點,地球滋養了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人類需要重新撿拾對萬物的樸素之愛,復蘇對山川河流、草木蟲魚的愛。生命哲學也是關于愛的倫理學,憑著對生命的本真之愛,我們走向荒野、回歸大地。生命之愛,也是有“差等”和道德距離的,我們無法否認對于更親近的人和物具有接近天然的愛意,所以,關于生命的愛之倫理學需要道德理性的融入。生產是一種“人的條件”,生產帶來了豐富的、復雜的現代生活,生產也具有強大的理性邏輯。古典意義的生產是一種詩學和生活學概念,現代性語境中的生產則是一種“自我計算”的理性體系。生產釋放了前所未有的人類力量,同時也刺激了巨大的欲望和野心。生產理性和生產邏輯必須遵循“生命”原則,生產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生產是為了生命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過上好的生活。好的生活是一種生態生活,它指向好的生態環境,其深層內涵包括生活之善和生態正義,生態生活是正當與善的統一。生活精神可以消弭物種之間的鴻溝,是生態文明精神的現實化,內在于發展中的人類歷史。立足生產又跳出生產,才能實現美好生活的道德承諾。養育生態情感,包括對自然情感的滋養和理性情感的塑造;培養生產理性,要保持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平衡;追求生活精神,使“生命—生產—生活”統一于生態倫理精神的現實化。

生態文明和環境倫理學在“生命共同體”這一概念上高度融合,理想是生態倫理精神的建構。此精神,旨在破除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壁壘,致力于彌合傳統和現代的裂痕。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應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為抓手,“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倫理之鵠的,從生命出發,重塑生產,最終抵達美好生活。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之下,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建構尤為重要。中國社會需要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持續、穩定推進,世界也需要中國實踐的支持和中國智慧的輸出。

猜你喜歡
文明人類環境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說文明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環境
對不文明說“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影院|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国产jizzjizz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国产|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国产成人一区|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国产99精品久久| 午夜啪啪福利| 婷婷六月综合网|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看看一级毛片|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九九久久99精品|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欧美a在线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 欧美一区国产| 中国毛片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欧美在线一级片|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福利|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干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色哟哟国产精品|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成人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αv毛片|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在线看AV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