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慧 許曉妮 徐保昌
內容提要 通過市場整合實現國內市場的開放與暢通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必要路徑,而依托市場推動企業綠色轉型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政府通過對市場的選擇性干預,改變了市場整合的效果,繼而影響了企業綠色創新水平。以長三角地區為例,利用市場整合數據與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匹配數據,實證檢驗了市場整合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及其作用路徑。研究發現,市場整合顯著提高了企業高質量綠色創新水平。機制檢驗發現,市場整合可以通過緩解融資約束、加大創新投入和提升市場需求促進企業高質量綠色創新。異質性檢驗表明,市場整合對企業高質量綠色創新的正向促進作用在專利密集型企業、小規模企業和高創新水平企業中更加顯著。
長期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加重了生態環境負擔,中國的經濟發展正面臨嚴重的環境制約瓶頸。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必須克服以往的路徑依賴,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并進,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綠色創新因為具有環境和經濟的雙重效應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在政府激勵和市場利益驅動下,企業創新活動日趨活躍,涌現出大量的創新成果,但總體而言,當前國內創新仍存在“量多質低”的現象。較低的創新質量不僅對企業效益的貢獻不顯著,也無益于企業長期價值的培育,唯有蘊含技術進步的實質性創新才能提高創新質量,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1]黎文靖、鄭曼妮:《實質性創新還是策略性創新?——宏觀產業政策對微觀企業創新的影響》,《經濟研究》2016年第4期。。創新的“量多質低”現象固然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不足等微觀因素有關,但割裂的國內市場也是導致區域間低水平重復創新的重要原因。割裂的市場不僅會阻礙創新要素流動,還會通過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引發資源錯配,導致企業研發投入的外在條件無法得到滿足,挫傷創新的積極性。因此,要實質性地提高企業綠色創新水平,推動企業綠色轉型,最為重要的外在條件是從根本上加速市場整合、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有利于企業綠色創新的外部體制機制。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的發布,明確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五大重點任務,為全國市場整合提供了進一步的政策指導,也為從實踐上凝練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理論提供了強力支撐。
既有文獻大多從市場分割的角度間接探討市場整合的創新效應。“需求引致”是促使微觀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重要外在激勵[2]F.M.Scherer,"Inter-industry Technology Flow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2,pp.627-634.。一方面,市場分割削弱了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造成中國本土市場整體需求規模被人為地分割和裂解,導致“需求引致創新”功能無法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降低[3]張杰、周曉艷:《中國本土企業為何不創新——基于市場分割視角的一個解讀》,《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韓堅、鄒力子:《產業集聚、生態環境治理與空間差異化策略》,《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出口擴大國外市場需求,從而形成對企業創新的“雙重市場激勵”。但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分割會造成國際市場需求對于國內市場需求的替代,出現國內需求規模萎縮而國外市場擴張的情況,從而削弱“雙重市場”對企業創新的激勵效應[4]卿陶、黃先海:《國內市場分割、雙重市場激勵與企業創新》,《中國工業經濟》2021年第12期。。也有學者從資源配置角度出發,發現要素市場扭曲使資源無法實現最優配置,抑制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和創新產出的增加[5]戴魁早、劉友金:《要素市場扭曲如何影響創新績效》,《世界經濟》2016年第11期。。綜上所述,以往文獻大多從政府管制的干預行為出發,研究政府實施的環境政策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效應,直接從市場整合角度研究企業創新的文獻鮮見,尚未有文獻對市場整合和企業綠色創新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
基于此,本文以市場整合為研究視角,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以長三角地區A股上市公司的綠色專利數據為基礎,分析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市場整合對企業綠色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為推動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1.文獻綜述
企業綠色創新受到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從企業自身出發,學者們從背景特征、內部資源以及管理者關注等方面探討影響企業綠色創新的內部因素。如廖中舉和程華基于不同年齡、產權性質和行業企業的環境創新能力的差異,發現成立時間久的企業、私營企業和高技術行業企業更愿意進行產品環境創新[6]廖中舉、程華:《企業環境創新的影響因素及其績效研究——基于環境政策和企業背景特征的視角》,《科學學研究》2014年第5期。。創新資源是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重要前提,Leonidou等認為具有豐富創新資源的企業會自主選擇能夠為企業帶來長期收益的綠色創新項目[1]L.C.Leonidou,A.Christodoulides,L.P.Kyrgidou,"Internal Driver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Small Firm Green Business Strategy:The Moderating Role of External Forc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7,140(3),pp.585-606.。作為企業創新決策主體,高管的態度、價值觀亦會影響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環保意識強、將環境問題視為企業發展機會的管理者更愿意將企業的資源和精力投入綠色創新領域,更會主動采取綠色創新戰略[2]S.Sharma,"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pp.681-716;曹洪軍、陳澤文:《內外環境對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效應——高管環保意識的調節作用》,《南開管理評論》2017年第6期。。另一方面,學者們從市場壓力和制度出發,研究企業利益相關者以及政府實行的環境規制等外部因素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現階段,與企業生產經營行為關系緊密的消費者、供應商和競爭者密切關注綠色環保,這是市場壓力的主要來源[3]曹洪軍、陳澤文:《內外環境對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效應——高管環保意識的調節作用》,《南開管理評論》2017年第6期。。消費者環保意識的加強使得綠色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不斷提高,企業會主動開展綠色創新來滿足消費者需求以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4]A.N.Sarkar,"Promoting Eco-Innovations to Lever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y and Green Growth",Europea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2(1),pp.171-224.。供應商可以通過與企業進行合作創新、為企業提供知識和資源影響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選擇[5]J.Hojnik,M.Ruzzier,"The Driving Forces of Process Eco-Innovation and Its Impact on Performance:Insights from Sloveni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3,pp.812-825.。競爭者通過提供環境友好型產品能夠獲得更多的政府資源和市場需求,為贏得市場競爭優勢和資源,企業必定會效仿競爭者實施綠色創新戰略[6]曹國、沈利香、應可福:《環保壓力、綠色創新與小微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江蘇省小微企業的實證分析》,《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除外部利益相關者外,政府實施的環境管制這一制度因素也會影響企業綠色創新行為。然而,學界關于環境規制對于綠色創新的影響研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部分學者將環境規制按照環境規制工具進行劃分,發現不同類型的環境規制對企業綠色創新的激勵效應也存在較大的差異[7]余偉、陳強、陳華:《不同環境政策工具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分析——基于2004—2011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管理評論》2016年第1期;王輝、董直慶、楊灑灑:《技術進步對污染物排放會存在選擇性偏向嗎?——來自環境信息視角的城市層面經驗證據》,《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綜上所述,現有關于外部因素對于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研究主要基于政府管制對企業行為的約束視角,鮮有文獻關注市場整合這一外部市場環境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區別于政府管制的被動性,市場整合有利于企業在自由公平的市場機制下主動釋放和激發應有的創新潛能。深入考察市場整合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不僅有助于從市場環境角度拓展現有文獻,還對政府減少市場干預以及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2.研究假說
相較于普通創新,綠色創新具有顯著的環保導向,既擁有創新行為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這些特征決定著企業主動進行綠色創新的意愿會相對不足。當前,中國企業創新多是為尋求政府扶持和迎合政府監管而追求速度上和數量上的策略性創新行為,而高質量創新被嚴重忽略[8]安同良、周紹東、皮建才:《R&D補貼對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效應》,《經濟研究》2009年第10期。。唯有蘊含技術進步和創新質量的實質性創新才可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9]韓鳳芹、陳亞平:《稅收優惠真的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嗎?——來自高新技術企業15%稅收優惠的證據》,《中國軟科學》2021年第11期。。與專利分類類似,綠色專利也可以相應劃分為綠色發明專利和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綠色發明專利由于包含顯著的技術進步和創造性,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優勢,改善企業經營績效[1]馬永強、趙良凱、楊華悅、唐國瓊:《空氣污染與企業綠色創新——基于我國重污染行業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產業經濟研究》2021年第6期。,多用來衡量高質量的綠色創新。市場整合通過打破資源流動和區域間貿易壁壘,能夠為企業綠色創新提供更多的資金、人力以及技術等要素[2]D.Restuccia,R.Rogerson,"Misallocation and Productivity",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13,16(1),pp.1-10.,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從資源要素和市場需求角度幫助企業降低各種不確定性的影響。同時,市場整合能夠有效降低壟斷、提升信息流通效率,進而通過提升市場效率形成政府對企業提供公共產品的一種市場補償,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彌補綠色創新公共產品屬性給企業帶來的效率損失,使企業有信心開展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的綠色創新活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假說1:市場整合會促使企業進行高質量的實質性綠色創新,即市場整合會顯著提高企業綠色發明專利申請數量。
市場整合有助于促進信貸資金的有效供給和優化配置,進而影響企業綠色創新。政府的干預行為導致金融市場存在資金無法合理配置、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致使部分企業難以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大大降低了企業開展綠色創新的積極性。同時,企業綠色研發過程中極可能發生核心技術外溢,致使企業缺乏信息披露的動機,造成企業與銀行等信貸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企業面臨融資約束,難以獲得信貸資金支持[3]S.N.Kaplan,Z.Luigi,"Do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ies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1),pp.169-215.,這也抑制了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然而,推動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和提高市場整合程度將打破市場壁壘,可以促進資本要素在不同區域市場之間的自由流動,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增加企業獲得信貸資金的可能性,進而激勵企業開展綠色創新。不僅如此,市場整合程度提高有利于銀行等機構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企業信息,可以有效降低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將更多企業納入信貸服務范圍之內,緩解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為企業綠色創新活動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提高企業開展綠色創新的積極性。
市場整合可以激勵企業將更多的資源投入研發活動,從而對企業綠色創新產生影響。市場分割造成市場信號的傳遞功能受阻,供求機制不能有效發揮雙向調節作用[4]劉志彪、孔令池:《從分割走向整合: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阻力與對策》,《中國工業經濟》2021年第8期。,導致企業與需求方存在信息不對稱,企業研發投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可能與實際市場需求產生“錯位”,造成企業研發成果難以轉化為市場價值,致使企業減少研發投入或放棄研發。此外,地方政府的一系列保護行為會使企業陷入一種“自我安逸”狀態,致使其降低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失去技術創新的動力、減少相關的研發投入,抑制了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活動[5]卞元超、白俊紅:《市場分割與中國企業的生存困境》,《財貿經濟》2021年第1期。。因此,國內市場整合程度提高后,區域統一市場不斷形成,企業不僅要面對本地企業的競爭,還要面對來自外地企業的競爭。為維持必要的生存空間,企業進行綠色創新的動力被充分激發。對于中西部地區和綠色創新本身較弱地區的企業,想進入新的區域市場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必然要遵守新市場的環境規制要求。企業必定會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綠色創新水平,以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而且在市場整合程度提高之后,區域間的分工和大規模產業集群進一步形成,企業可以通過共享資源、技術外溢等產生集群效應,企業間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開展合作創新,進而提升綠色創新水平。
市場整合能夠擴大企業產品的市場空間范圍和需求規模,進而提升企業綠色創新水平。地方政府經常采用限制外地企業的產品進入本地市場和補貼本地企業產品價格的措施來幫助本地企業維持一定的市場需求空間,但是地方政府對于本地企業的保護策略是一種短視行為,會引起其他地區地方政府的報復和模仿[1]張宇:《地方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囚徒困境》,《世界經濟》2018年第3期。,導致本地企業產品難以進入外地市場,不利于企業產品市場需求的持續提升[2]卞元超、白俊紅:《區域市場整合能否提升企業的產能利用率?》,《財經研究》2021年第11期。。市場整合程度的提高,會使得地區間的市場準入門檻降低,阻礙地區間貿易的壁壘在一定程度上被消除。此時企業可以進入外地市場銷售產品,這有助于擴大企業產品銷路,提升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從而提高企業綠色創新的積極性。而且高市場整合度往往伴隨著更高的經濟水平,人們對環境品質的要求也往往更高,加之消費者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3]楊曉輝、游達明:《考慮消費者環保意識與政府補貼的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決策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22年第9期。,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這些都會激勵企業開展綠色創新以獲得更多的市場空間。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假說2:市場整合可以通過緩解融資約束、加大研發投入和提升產品市場需求影響企業綠色創新。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為研究市場整合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本文以長三角地區2011—2017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同時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被標記為ST以及相關財務數據缺失的樣本。對于企業專利申請數據,采用鄧玉萍等[4]鄧玉萍、王倫、周文杰:《環境規制促進了綠色創新能力嗎?——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統計研究》2021年第7期。的方法,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獲取的上市公司專利分類代碼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國際專利綠色分類清單”中的綠色專利IPC分類號進行匹配,得到企業每年的綠色專利申請數量。為了體現創新程度和價值方面的差異,本文將綠色專利申請劃分為綠色發明專利申請和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其他上市公司經濟特征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地級市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數據來自歷年《上海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安徽統計年鑒》以及江蘇省各個城市的統計年鑒。將上述數據匹配之后,對主要連續變量進行1%和99%的winsorize處理,最終得到3707個企業的年度觀測值。
2.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綠色創新
參考吳力波等[5]吳力波、任飛州、徐少丹:《環境規制執行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年第1期;王馨、王營:《環境信息公開的綠色創新效應研究——基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準自然實驗》,《金融研究》2021年第10期。的研究,基于創新產出的角度,本文采用綠色專利申請總量、綠色發明專利申請量和綠色實用新型專利量3種指標衡量企業綠色創新。由于綠色發明專利可以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屬于高技術水平的綠色創新,因此多被用來衡量高質量的綠色創新。此外,考慮到專利申請數量的右偏分布問題,本文將所有企業專利申請數量加1的自然對數作為被解釋變量。
(2)核心解釋變量:市場整合
參考毛其淋等的方法采用相對價格法計算市場整合指數[6]毛其淋、盛斌:《對外經濟開放、區域市場整合與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學(季刊)》2011年第1期。,本文選取長三角地區36市[7]由于揚州市、宿遷市、泰州市、六安市以及池州市缺少相應年份的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數據,因此本文選取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三省一市36個城市測算市場整合指數。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中的食品、飲料煙酒、服裝鞋帽、紡織品、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文化辦公用品、體育娛樂用品、日用品、交通通信用品、家具、化妝品、金銀首飾、中西藥品及醫療保健用品、書報雜志及電子出版物、燃料、建筑材料及五金電科共計16種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計算市場整合指數,計算出的數據更加可靠,具體計算步驟如圖1所示。

圖1 市場整合指數計算步驟圖
(3)控制變量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的基本特征和能力能夠影響其創新意愿和風險承擔水平,參照解學梅和朱琪瑋[1]解學梅、朱琪瑋:《企業綠色創新實踐如何破解“和諧共生”難題?》,《管理世界》2021年第1期。的做法,本文選取了一系列表征企業基本特征和能力的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具體包括企業規模(Size)、財務杠桿水平(Lev)、資產收益率(Roa)、企業成長(Growth)、經營活動現金流(Cash)。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高管、董事會等內部利益相關者在價值訴求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差異,亦會干預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選擇。參照王旭等[2]王旭、褚旭:《制造業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同群效應研究:基于多層次情境的參照作用》,《南開管理評論》2021年第2期。的做法,本文將高管薪酬(Pay)和董事會規模(DS)加入控制變量組。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3.模型設定和描述性統計
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來檢驗市場整合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計量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GreInnoit表示綠色創新,包括GreTotalit、GreInvait和GreUmait3個變量,分別代表i公司在t年的綠色專利申請總量、綠色發明專利申請量和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Integkt表示k城市t年的市場整合指數,Controlsit表示企業經濟特征層面的控制變量,δi表示企業固定效應,μ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ηk表示地區固定效應,εikt表示隨機擾動項。

表1 變量定義
表2匯報了基于全樣本的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GreTotal的均值是0.365,標準差是0.750;GreInva的均值是0.246,標準差是0.583;GreUma的均值是0.218,標準差是0.531,說明綠色專利申請數量、綠色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和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量在長三角地區不同企業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同時,Integ的均值和標準差分別為9.844和6.736,表明不同城市之間市場整合程度差距較大。此外,其他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均在合理范圍之內。

表2 描述性統計
1.實證結果
表3各列分別匯報了市場整合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回歸結果。在第(1)列中,Integ的回歸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市場整合提高了企業綠色創新水平。在第(2)列中,Integ的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在第(3)列中,Integ的系數不顯著,說明市場整合促進了企業開展高質量的實質性綠色創新活動,本文假說1得以驗證。實證結果表明,市場整合程度的提升顯著增加了企業綠色發明專利數量,即市場整合可以激勵企業進行技術水平較高的實質性綠色創新。這可能是因為,市場整合進一步打破了資源流動障礙,促進要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流動,有利于企業獲取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資源,改善企業資源約束現狀;企業可以將更多的創新資源投入推動技術進步和提高競爭力的實質性創新活動,逐步擺脫低質量創新路徑依賴。同時,市場整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競爭程度,企業為維持自身生存空間必定會主動加大研發投入,提升高質量的綠色創新水平,增強自身競爭優勢。
2.穩健性分析
(1)替換被解釋變量指標
由于專利從申請到授權需要一定的審查時間,專利授權數量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相對更高,而且易受行政因素的影響,本文采用企業當年授權的綠色專利數量加1的自然對數重新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4第(1)至(3)列所示。Integ對綠色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回歸系數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對綠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量的回歸系數不顯著。不論是采用綠色專利申請數量衡量指標,還是采用綠色專利授權數量衡量指標,市場整合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市場整合對高質量的綠色創新有顯著的提升作用,證明了前文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表4 穩健性檢驗
(2)考慮綠色創新的延遲性
考慮到創新活動具有較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企業從做出創新決策到收獲創新產出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企業綠色創新可能存在一定的延遲性。本文選取第t+1期的綠色專利申請數量衡量綠色創新,回歸結果如表4第(4)至(6)列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Integ對高質量綠色創新的影響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特別是實質性創新需要較長時間,市場整合與企業高質量的綠色創新之間的正向關系沒有改變。
同時,由于企業綠色專利申請數量大多為0,因此專利數據具有左截尾的特點,本文采用面板Tobit模型對市場整合與企業綠色創新兩者之間的關系再次進行穩健性檢驗。考慮到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17年修改了專利申請數據的統計方法,統計范圍不再涵蓋所有專利申請,而僅包括已支付申請費的專利申請,這可能會對回歸結果的穩健性造成影響,本文剔除2017年數據后再次進行回歸。兩種穩健性檢驗方式下[1]受篇幅限制,雙重Tobit模型和剔除2017年數據的穩健性檢驗實證結果此處省略備索。,檢驗結果均再次證實市場整合提升企業高質量的綠色創新這一結論的穩健性。
前文分析指出,市場整合主要通過緩解融資約束、加大研發投入和提升市場需求等途徑影響企業綠色創新。本文采用中介效應模型,探討市場整合影響企業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變量Constraint表示企業融資約束程度,本文采用SA指數作為融資約束渠道中介變量Constraint的代理變量。變量lnRD為企業創新投入,采用企業研發投入(lnRD)作為創新投入這一渠道中介變量的代理指標。變量Demand為產品的市場需求,采用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對數值作為市場需求渠道中介變量的代理變量。GreInno為企業綠色創新,包含綠色專利申請總量(GreTotal)、綠色發明專利申請量(GreInva)和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GreUma)3個變量,其余變量含義與式(1)相同。
融資約束渠道作用機制回歸結果如表5 Panel A所示。可以看到,第(1)列Integ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說明市場整合緩解了企業的融資約束狀況,同時第(3)列Integ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Constraint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第(4)列Integ和Constraint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表明市場整合可以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提升企業高質量綠色創新,融資約束渠道作用機制得以驗證。

表5 影響機制檢驗結果
創新投入渠道作用機制回歸結果如表5 Panel B所示。可以看到,第(1)列Integ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說明市場整合顯著提高了企業的研發投入水平,同時第(3)列Integ的回歸系數至少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lnRD的回歸系數同樣至少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而第(4)列中Integ和lnRD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表明市場整合可以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高質量綠色創新水平,創新投入渠道作用機制得以驗證。本文研究假說2得以驗證。
市場需求渠道作用機制如表5 Panel C所示。可以看到,第(1)列Integ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說明市場整合顯著提高了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同時第(3)列Integ的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Demand的回歸系數同樣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市場整合可以通過提升企業的產品市場需求來提高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市場需求渠道作用機制得以驗證。本文研究假說2得以驗證。
1.行業異質性
已有研究發現企業所處行業創新活躍度會影響企業綠色創新活動[1]潘越、潘健平、戴亦一:《公司訴訟風險、司法地方保護主義與企業創新》,《經濟研究》2015年第3期;龍小寧、易巍、林志帆:《知識產權保護的價值有多大?——來自中國上市公司專利數據的經驗證據》,《金融研究》2018年第8期。。為檢驗市場日趨整合背景下企業綠色創新行為是否會受行業創新活躍度影響,參考王馨和王營[2]王馨、王營:《綠色信貸政策增進綠色創新研究》,《管理世界》2021年第6期。的研究,本文根據《專利密集型產業目錄(2016)》(試行),將企業按照所處行業劃分為專利密集型行業和非專利密集型行業,分組進行回歸。分組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第(1)至(3)列中Integ的系數均不顯著,表明市場整合對非專利密集型企業的綠色創新未產生顯著影響。第(4)至(6)列中Integ的回歸系數至少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市場整合帶來專利密集型行業企業高質量的綠色創新水平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市場整合進一步提高了企業人力、資金以及技術等資源的可得性,擴大了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空間,但市場整合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競爭程度,這促使專利密集型企業克服以往的創新路徑依賴,將更多的資源投入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獲取競爭優勢的實質性創新。同時考慮到實質性創新的高風險性和長周期性,企業也會增加綠色實用新型專利數量以贏得相應的市場份額、維持必要的生存空間。相反,非專利密集型行業由于所處行業創新活躍度不高,同時考慮到綠色創新活動高風險、高投入的特點,企業可能不會將獲取的資源投入綠色創新項目,導致市場整合對非專利密集型企業綠色創新無顯著影響。

表6 行業異質性檢驗結果
2.企業規模異質性
與小規模企業相比,大規模企業擁有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等多方面優勢,往往在綠色創新方面有著更好的表現。隨著市場整合程度的不斷提高,企業可以享受市場整合帶來的一系列發展紅利,進而改善小規模企業的綠色創新現狀。本文按照企業規模中位數,將企業劃分為大規模企業和小規模企業,分組進行回歸。企業規模異質性回歸結果顯示[1]受篇幅限制,企業規模異質性的實證結果呈現省略,備索。,Integ對小規模企業綠色發明專利的回歸結果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對大規模企業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的回歸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豐富的創新經驗和資源優勢使大規模企業具有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保證了其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投入。大企業往往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容易被束縛在現有技術紅利中,反而會忽略高質量的創新,專注較低質量的綠色實用新型專利數量的提高以維持相應市場份額。而小規模企業由于深受資源約束的障礙,市場整合可以增加其獲取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等創新資源的可能性,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逐步擺脫低技術水平創新路徑依賴,開展高技術含量的實質性創新活動。
本文以長三角地區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市場整合指數,實證檢驗了市場整合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結果及其作用機制,探索如何助力企業綠色創新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實證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結論:首先,市場整合激發企業追求技術進步和獲取競爭優勢的高質量綠色創新,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綠色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市場整合有助于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增加企業要素資源的可得性,從而促進企業開展實質性綠色創新行為。其次,資源配置效應和市場需求效應在市場整合提高企業高質量綠色創新水平方面具有顯著的傳導作用,即市場整合可以通過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降低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和加大企業的研發創新投入來提升企業高質量綠色創新水平。最后,異質性分析結果表明,要素資源相對匱乏的小規模企業和創新活躍度較高的專利密集型企業的綠色創新對市場整合的敏感性更強,而競爭力較強的大規模企業和非專利密集型企業的影響效應不顯著。
基于已有研究結論,本文得到如下啟示:第一,科學構建政績考核指標,加快地區間市場整合,推動國內大循環主體建設,要堅決摒棄以GDP論英雄的傳統思維模式,優化政府官員政績考核目標,將側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指標加入地方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激勵地方政府將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其追求目標。建立更加緊密的地區間政府溝通機制,加大地區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從而為企業積極參與綠色轉型營造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第二,制定針對性創新激勵措施,支持不同綠色創新能力的主體之間開展協作。杜絕創新激勵措施制定的機械化復制,相關部門應根據創新的難度和潛在價值等具體特征有差別地制定實施方案,加大對高質量綠色創新的激勵。根據行業間和企業間差異這一客觀存在的特征事實,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對市場競爭能力較弱、不具有比較優勢以及創新能力較弱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幫扶,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讓所有企業均能享受到市場整合的紅利。第三,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大企業踐行綠色創新的主動性。繼續推進生產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采用規則、價格和競爭等實現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配置。破除阻礙要素流動的壁壘,減少政府對生產要素市場的行政干預,促進生產要素在不同地區、行業和主體之間自由流通,從而增加企業相關生產要素的可得性,提升企業實現綠色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