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學 張 琳
針對國家義務教育音樂質量監測的報告結果,筆者指出當前音樂課堂教學呈現了“重課堂、輕課后”的現象。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進而提出了音樂單元活動類作業的必要性,闡述了單元活動類作業的意義,分析了設計理念、目標、內容方面結合理論與實例,并提出了大局觀、重細節、品成果方面的建議。基于音樂學科無升學壓力及學生其他學科作業負擔的現狀,多數學校音樂教學基本環節中的“課后作業”幾乎被忽略,形成了“重課堂、輕課后”的現象。在現實中,音樂課程的課后作業設計與運用研究顯然不夠。在此層面上,筆者結合音樂學科特點,對學生作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受近年被關注的教育熱點詞“單元教學”(即以學科大概念的角度組織教學)的啟發,通過實踐,筆者認為音樂單元活動類作業對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大有益處。
從關注教師“教”轉向關注學生“學”的今天,初中音樂課堂緊緊圍繞著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三維目標的實現,在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有效性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20 年8 月,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了《2019 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報告顯示:學生音樂聽辨能力、音樂作品欣賞能力和音樂基礎編創能力與2016 年即上一輪藝術監測相比總體保持穩定。2016年的測評結果:在音樂的節奏、節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樂基礎要素的聽辨上,八年級學生的題目答對率只有53.8%,在對音樂作品的風格、體裁與形式、情緒與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賞析方面,八年級學生的題目答對率只有63.2%。綜合數據,只有百分之58.3%的學生在落實音樂學科素養方面取得相對的成效。面對質量監測的到來,為何音樂教師努力鉆研教材、改進教法,甚至有的學校還做考前“沖刺”,最后卻呈現事倍功半的效果呢?可見,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夠扎實,學習成果沒有得到較好的鞏固。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基礎音樂知識,并沒有注重對學生音樂興趣、音樂能力以及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很容易造成課堂內容單一、枯燥、不靈活的現象,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新課改背景下,當前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尤其是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到音樂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因此音樂核心素養對初中音樂課堂質量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則是現代初中教育必須要達到的目標。而音樂課程作為美學教育的重點之一,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能通過音樂教育來提高個人審美素養和音樂思維能力,以便于更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本文以單元教育為核心,研究了音樂課程中單元活動類作業的設計方法,以便顯著地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教學——作業——評價,是教學的基本流程。筆者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對2個音樂水平相當的平行班級進行了教學實驗,設計了同樣的教學內容,A班進行單元活動類的作業任務,B班沒有作業布置。半個學期之后,發現A班同學對音樂的熱愛、理解、創新方面開始略高于B班。在期末水平考試中,A班同學在聽辯題對音樂的敏銳性和音樂知識的掌握、創編題對歌曲的完成度、演唱題目對歌曲的表現力方面均高于B班。由此可見,音樂單元活動類作業作為一個定期的作業任務,能維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且對學生的音樂理解、音感受、表現等方面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音樂單元活動類作業的價值主要表現在:
1.單元活動類作業突出“活動”的學科特點。音樂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的具象性,學生通過親身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能進一步鞏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些“活動過程”的收獲能帶給學生直接、深刻的愉悅的體驗,為提高學生素養、建立終身學習音樂熱情打下良好的基礎。
2.單元活動類作業有助于“單元”知識的聯系、延伸。以人民音樂教育出版社初中音樂為例,教材以鮮明的主題內容進行單元劃分,大部分教師按照教材的設置進行教學,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容易形成“碎片化”輸入。單元作業立足于整體的單元規劃,強化課時之間的聯系性、遞進性,突破了“見樹不見林”的思維學習,幫助學生將零散的認知進行整合,使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訓練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統性。
3.單元活動類作業促進高階思維訓練。相對于以課時為單位的作業設計,單元更有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訓練,主要針對學生音樂知識、能力的綜合運用和實踐,這是質量監測對學生音樂思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測評點。
單元活動類作業是課堂作業的延伸,它的設計同樣需要理念的引領、目標的定位、方法的選擇,有層次、多角度地實現音樂核心素養、以美育人的功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單元設計的基本路徑:設計理念——作業目標——題量、難度等級設定——題目設計——組織形式——意圖分析——作業評價標準。下文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祖國頌歌”單元活動類作業為例進行主要設計說明。
“祖國頌歌”這一單元共有5首作品,通過對“同一主題不同體裁的表現”感受作品中蘊涵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及對祖國的贊美和祝福。在單元活動作業設計上要緊緊圍繞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運用,重視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的過程和方法,立足實現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及“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結合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單元活動類作業設計以學生對音樂要素的審美感知、對愛國情感的文化理解、對藝術的表現創作能力為支點進行具體的作業內容設計。思維導圖如圖1 所示,在大框架的指引下,每一道作業題目的設計有非常明確的理念。唯有設計者(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摒棄不必要的干擾信息,才能確保作業內容的準確、簡潔、明了。

圖1 思維導圖
課程三維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兩者內在有緊密的聯系,通過單元活動類作業深化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實現了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地。為此,單元活動類作業在設計上要把握以知識目標為起點、能力目標為重點、學科核心素養為終點,形成知識、能力、素養緊密串聯、遞進滲透的設計。目標定位如下表1所示。

表1 祖國頌歌單元活動類作業【學習目標】
1.豐富活動形式方法,合理設置難度系數。單元活動類作業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實踐,通過親身參與、表演、創作提升音樂能力。作業內容來源可以是原創、改編或摘抄;作業完成的方法盡可能要靈活多樣,選擇設計讓學生樂意動起來的機制方法,如合作表演、小組創編、課件演講、調研報告等,多角度、多種感官地刺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挑戰欲望。同時,題目難度系數的定位要體現作業的層次性。教師也可以根據學情,用“任選幾題”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性地完成,讓教學更體現了因材施教和靈活性的特征。但要注意,教師在題目難度設置上要進行全方位的考量,預設學生可能選擇的題目組合,根據預設情況合理地調控難度系數和題目數量。
2.深化課堂教學任務,注重高階思維訓練。作業內容體現了教師對本單元知識全局觀的梳理、凝練。每題作業應有明確的設計意圖,說明對學生具體方面的能力培養。同時,題目要與課中、課后的任務相結合,讓學生能力的發展呈遞進式上升的特點,重視知識的遷移運用,從而實現單元活動類作業對高階思維的訓練。
3.建立可測量評價標準,診斷激勵改善教學。單元活動類作業的功能之一是教師準確掌握學生真實學習水平的重要途徑。作業評價手段以定量測評為主,以分數或等級的方法進行評定。無論是何種形式,都需要有明確的分值或等級的評定標準,標準內容的界定應緊扣該題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初級到高級的目標要求,最高標準是實現內核驅動的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雖然活動類的作業沒有標準的答案,不同的學生聆聽同一首作品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演唱同一首歌曲,可能會有多種處理方式;完成一個練習,可能會有多種途徑或不同答案。但是清晰的評價標準不僅有助于教師進行作業評價,更有助于學生找到自身音樂學習中的問題和不足,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份好的單元活動類作業,是對單元目標高屋建瓴地統籌設計。所有的作業目標均指向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圍繞內化知識、深化實踐的活動,建立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自信;在形式、內容設計上,以體驗、表演、創編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將音樂能力和情感態度觀植入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在設計思路上抓住單元的內容特點。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為例,第二單元“祖國頌歌”情感內容比較突出,作業的設計就可以以情感為主線進行設計;第三單元“金色的秋天”突出了音樂的表現力,可以圍繞音樂的表現要素進行設計;還有圍繞情境、文化等主題的單元……基于單元特點素材,教師需要整合、提煉、創新,避免生搬硬套。知識與能力的實踐是方式,情感和文化的滲透是靈魂,作業的落腳點一定是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有了這個大局觀才有條件形成一份有生命力的單元活動類作業。
音樂學科作業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需要音頻或譜例。在作業題目上呈現譜例不是一件難事,只要保證譜例的規范性、準確性、清晰度即可,但音頻的處理比較難。現在最常用的就是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給學生樂曲名稱,由學生到網絡上查找下載,缺點是:現在網絡媒介下載的音響版本參差不齊,學生無法尋找到一個統一標準、高品質的參考音頻;第二種方式是組建一個班級群,教師將下載好的音頻發送的群里,缺點是:學生可能會錯過群消息;音頻若較多,對學生與題目的對照會有一定的麻煩。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尋找到一個方法:二維碼掃聽。二維碼制作過程很簡單,教師只需要在微信上搜索“二維碼生成器”,將所需的素材網址上傳至生成器即可生成二維碼。二維碼掃聽便于文字題目與音頻材料統一,便于學生準確找到合適的素材,也便于操作,能很好地實現教學與網絡技術完美融合。
單元活動類作業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發展。每一份作業在“教師設計——學生實踐——教師批改”之后,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即對作業完成效果的反思。教師需要反思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水平診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學生需要通過教師的評價結果了解自身音樂學習能力的長、短處,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品成果,促提升,只有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能力的鞏固、拓展訓練,才能持之以恒、守正創新地引領師生的共同發展,落實核心素養的扎根發芽,彰顯單元活動類作業的真正意義。
總的來說,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初中音樂教育更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也需要利用單元類活動作業的優勢,鍛煉學生的高階音樂思維,讓單元類活動作業能夠突出學科特點、豐富學科內容,讓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能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