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亭
落實“雙減”需要提質增效,而要提質增效就要求教師發揮主體性,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素質修養。然而,相關調研發現,一些教師僅重視專家培訓、外出學習,漠視具身認知和與其他教師的言語交流,對沉浸其中的群體文化缺少反思,致使本應兼具趣味與內涵的教學生活味同嚼蠟,專業發展受阻。那么,在常態的教育教學生活中,教師該如何獲得教學專長呢?
第一,重視具身認知。作為具有創新性的理論,具身認知在批判“離身認知”的基礎上提出“體知專長”,并認為身心分離是完全錯誤的,行動者的實踐或理論探索都是身心一體形塑的。“海德格爾的錘子”“梅洛龐蒂的盲人拐杖”等均揭示出對事物的深層認知需整合軀體的體驗才得以最后形成。同樣,“教學智慧”也不是教師僅記住教學內容、要求、規則就可以擁有的,而是要切身實踐、反復研討,在領悟中逐步生成。
第二,關注與他人的言語溝通。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的交流,不僅可以擴大認知領域、更新技能,而且可以獲得“互動型專長”,尤其應重視與專家(名師)正式交流之外的非正式、自然交往,在由“詢問”到“咨詢”再到“對話”等的過程中,隱性的知識技能常常以意會的形式緘默地發揮作用,逐步使學習者的認知、思維和情感體驗等發生質的改變,并最終領悟高階思維、把握核心技能。
第三,深度反思共同體文化。由于反復進入某些特定情境,教師會隨之變得內隱、自然和自動化。如不反思、探索,由自動化帶來的職業倦怠就將長期存在。因此,自覺、深入地探尋“習以為常的做法”“默會的課堂共識”“應該如此的根源”等,并不斷嘗試創新,教師方能獲得“反思型專長”。
總之,教師要重塑主體性,懸置經驗預設,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行動研究的方式探索自己及共同體的教學生活,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學校特色發展與實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家成長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