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彥
【摘 要】本研究強調“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過具體分析,根據跟蹤研究中的案例,論述了早期“自我”的發展基礎是體育和美育。“雙減”政策落實,是激發自我教育的大好時機。要抓好體育、美育,打好早期自我教育的基礎。
【關鍵詞】自我教育 體育 美育 “雙減”政策
一、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全人類都關心人類的發展,而人類自身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當然必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簡明的回答是“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
自我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類的歷史,就是改造世界同時改造自己的歷史;人類誕生之后,變革世界的過程就是變革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從不自覺到自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世界到了全人類都自覺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時候,那就是世界的共產主義時代。”[2]我們絕大多數人會逐漸走向自覺的自我教育,因為人類是唯一有自我教育基因的動物。人一誕生,在活動中,在與人的交往中,自我教育就開始萌芽。這個萌芽,一方面表現在發現自己—“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3]58,“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產過程中就雙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個人……”[3]184;另一方面,人不僅用實踐規律、認識規律、價值規律,“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3]58世界和自己。自我教育的實現,從大處、遠處看,是在人類到達共產主義的時候。從小處、近處看,個體在胎教時期,潛在的“自我”與外界互動,就開始了萌芽狀態的自我教育旅程。“自我教育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讓一個人去關心另一個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東西在另一個人的身上表現出來。”[4]
當前,作為教育者,在艱難的教育改革過程中,就應該自覺地學習、實踐“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
二、早期自我教育的基礎是體育、美育
研究自我教育,必然關注一個人“自我”的發展。一個人怎樣發現“自我”,理解、感受自己的生命?當代的研究說明,早期“自我”的發展基礎是體育和美育。
1. 發現“身體自我”—體育是基礎
體育(廣義的體育,即一切以身體為基礎的教育,對兒童來說尤其包括游戲)不僅是人整體發展的基礎,也是自我教育的基礎。在筆者的長期跟蹤研究①中有這樣一段記錄:“前天,我們和一年級三名學生座談,主題是‘和在幼兒園相比,自己有哪些變化。有趣的是,我們四次強調談自己的變化,孩子們津津樂道的卻總是自我之外的變化,如小學的操場大、房子高……這正是老學者、老教師反復強調的—兒童的思維是向外的。”
兒童是怎么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的呢?正是在活動中、交往中,他們不但發現外部的變化,也同時逐漸發現了自己的變化。比如,“吃飯是自己拿盤子,不是老師盛好了”,在這外部事情的里面,已經有自己了。“覺得鞋子小了,因為個子長大了”,通過感知外部(鞋子)覺得小了,發現自我(個子)長大了。“能夠自己單獨睡了”“作業多,生字多”“時間過得快,睡不夠”,這些就是自己在關系中的感受。
看來,主動活動越多,人越能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每個人通過對身體的感知,才能進一步學習知識;有了對身體的感知,才能通過五官感受美。總之,人的一切發展,包括自我教育能力,首先離不開身體。
學生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通過各式各樣帶有體育性質的活動,從各種角度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例如,每個學生都知道自己跑得有多快,在班上居于第幾名。接力賽時,跑得快的一定會被挑選到代表隊;拔河比賽時,班上的“大力士”肯定是班級代表;學游泳的學生中有兩個開發出了蛙泳“反過來”的游法,他們非常自豪;不少學生通過家務勞動(做飯、拖地)和工藝、科技制作,興奮地發現自己有一雙靈巧的手……
從自我教育角度看,與身體相聯系的體育,是通過各種活動的激發,讓兒童發現自我,肯定自我。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缺少了體育活動,沒有自我,也就談不上自我教育;缺少了體育活動,兒童就沒有存在感,就區分不開現實世界與想象中的世界,這也是少年兒童產生抑郁甚至自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發現“心理自我”—美育是基礎
一方面,通過審美和立美,兒童發展了眼、耳、鼻、舌、身。“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87,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在變革客觀世界的實踐中,通過全部感覺,認識自己、肯定自己。
(1)圖畫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圖畫‘打開了話匣子,使沉默寡言的、靦腆的孩子說起話來了。”[5]224筆者在跟蹤研究中發現,所有的學生都愿意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即使在幼兒階段,每個孩子都毫不困難地用圖畫描繪“現在的我和三十年之后的我”。
(2)音樂
“在眾多的作用于幼小心靈的手段中,音樂當居重要的地位。”[5]203 孩子喜歡聽音樂,一聽到音樂,有的就禁不住手舞足蹈。
(3)文學
文學熔審美、道德、政治思想于一爐。“文學之所以能成為人的良師益友,形象地說,就是因為美的空氣,在支托著思想的翅膀。沒有美,沒有美感,這只飛鳥就會像石頭一樣栽落在地。”[5]240筆者在跟蹤研究中發現,四年級的學生學習了初步的寫作知識后,有的開始寫“作品”了。有三個小作家,已經合作出版了圖文并茂的三本小說,在本班和外班傳閱,而且還開始接受同學的“訂貨”(訂貨方可以指定小說內容,商定是否需要插圖,等等)。
另一方面,通過審美和立美,兒童發展了感受能力、敏感性(包括敏感地發現人身上的美),也就是說,這樣的兒童更容易受到感染、接受教育。而早期缺乏美育的孩子,面對同樣的各種教育信息,他的感受有限。或者木然,或者疑惑,或者抵觸。“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享有這種自尊感和自豪感的人,才能對教師關于駕馭自己愿望的談話產生共鳴和易感性—這也是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6]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強調“美是進行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5]688,是因為美與兒童心理發展是最契合的。美是人人都喜歡的,兒童更不例外。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而美的重要特點是形象性;兒童想象力最豐富,而美恰恰沒有條條框框去限制他。
美的核心要素是情感。“情感是高尚行為的肥沃土壤”[5]92,“知識反映到情感中,這是知識轉化為信念的重要條件,是形成信念和世界觀的條件”[5]574,“感情豐富,是受過德育和美育的人所特具的品性,這一品性表現在他的心靈,易于領會善意的話語、教導、忠告和贈言”[5]203。
例如,筆者在跟蹤研究中發現小諾情感豐富,不僅容易被感動,而且“淚點”比較低。看情景劇、參加“開筆禮”活動,都會被感動得落淚,因此她比較容易接受教育。小諾的家長說:“最初是我每晚強迫她讀,逐漸地,她自己主動要求讀喜歡的繪本。當讀到霸王龍救了幾個不是自己孩子的小恐龍,在撫養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時,小諾就一直在哭。我問她在哪個地方受感動了,她說:‘媽媽,霸王龍其實可以不救她們的,可是她救了,還養得那么好。小孩子有爸爸、媽媽真幸福,我就很幸福。”
小諾在幼兒園曾經被稱為“四大金剛”之一,老師認為她“自律性差,規則意識不強”。入小學后,家長們都知道有一個“被老師點名提醒了”的高個子女孩。就是這個所謂的“差生”,在家長和班主任的努力配合下,以“每天進步一點點”為目標,進步很快。到了三年級,各門功課進入優秀行列。在標志性的“自我介紹”測試中,她竟是全年級的最高水平。
3. 體育、美育為人的未來發展提供后勁
人類的各種創造性的設想,不能僅僅停留在頭腦中,必須通過身體力行,才能達到變革客觀世界的目的。體育好的學生,不僅精力充沛,腦力勞動不容易疲勞,而且往往對自己更加自信。筆者在跟蹤研究中發現,實驗學校的學生由于養成每天長跑的習慣,體能普遍很好。在一次爬山活動中,孩子們不僅爬了三十多層樓高度、路程萬米的上方山,而且還在途中自發進行比賽,開展觀察、識別動物植物的活動。還有一個孩子竟然利用休息時間跳起了即興舞蹈,他們都享受到了體育活動帶來的“紅利”。體育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后勁。
美育為發展思維與提高智力水平打下持續發展的基礎。人是在感性基礎上發展理性。正像黑格爾指出的“美是理性的感性表達”,美育是通向智慧的一座橋梁。“美促進了智力的發展,使求知欲更旺盛了。”[5]234美育過程中,學生觀察美的形象,實際上是在發展認識世界的能力;學生努力用語言表達美,又有綜合、概括、抽象的思維過程。
例如,小諾對文字很敏感,看到紅糖的標簽,會跟媽媽分析:“媽媽你看這個糖字,它是一個‘米加上唐僧的‘唐。是不是甜的東西一般都跟米有關系,所以是米字旁?”
又如,小麗雖然學習比較困難,但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喜歡舞蹈、音樂;二年級的她,就和弟弟創作了圖文并茂的防疫宣傳手冊。她愛思考超出課堂學習內容的問題,例如:“為什么有的家窮,有的家富?我家是窮還是富?”她還發現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族的事。還有一次問媽媽,怎樣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美育之所以使人產生愉悅感,是因為美能讓人產生一種自我超越的愉悅。明明有一些讓人痛苦的形象(如《恐龍》中的恐龍、《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仍然讓人感覺是美,這怎么解釋?那就是能讓讀者產生自我超越。不僅是情感的超越,還包括精神世界其他內容,特別是自我的超越,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發現自己的本質力量。這是每個人都可能感受到的,它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一致。
三、“雙減”政策落實,是激發自我教育的大好時機
“雙減”政策落實,考試和作業大量減少,學生的業余時間增多,本來是為學生創造了更有利的自主發展的條件。但是一些家長、教師由于習慣了應試教育那一套操作,現在反而變得手足無措。
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關鍵在于教育者不能理解“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個重要理念,所以表現出:明文規定的內容,能夠遵照執行,但是不夠主動自覺;布置下來的任務,能夠完成,但是沒有自己的創造。
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打好早期自我教育的基礎,筆者提出三點參考建議。
1. 全面準確理解體育、美育的內涵,充分挖掘潛能,夯實自我教育的基礎
“雙減”政策貫徹過程中,學校積極出臺了許多措施,如保證每天的體育鍛煉時間,不再隨意占用音體美課時。但是除了這些規定內容之外,不利于體育、美育貫徹的安排仍然存在。例如,不是積極地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故,而是消極地采用簡單禁止的方法—課間不允許學生到操場;午餐后只能在座位上讀書、寫作業……
美術、音樂課程的確是貫徹美育的重要陣地,但是其他所有的課程、活動,包括校園設計,都應該體現美育,如語文課中的文學作品,以其特殊的魅力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應該將其納入美育計劃中。更容易被忽視的是深層次的美—即發現自己的本質力量。這些美,在學生“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需要教育者去發現,并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
2. 體育、美育活動中要讓學生作為主人
真正的教育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以激發學生發揮主動性為根本方法,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師、家長對上面這些認識不到位,教育者包辦代替的現象仍然會經常發生。例如,孩子有了空余時間時,家長就制訂周密計劃,讓孩子去執行,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課堂上學生出現矛盾時,有的教師習慣于親自訓話,而不是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
當然,學生是不成熟的,教育者有責任關注,但不應該包辦代替,而是要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
3. 要徹底杜絕體育、美育活動中的功利目的
在大力推動體育、美育的形勢下,也有人摻雜了功利目的去參加活動。例如,挖空心思去研究中高考中有關體育、美育的考核內容,單純針對這個內容去準備,而不是為了提高學生體、美素質的長遠目的,把體育、美育工作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還有的學校單純追求比賽成績,盲目地加大運動量、增多訓練時間,實際上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這樣做,遠離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違背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深入學習教育方針、研究教育原理,徹底肅清頭腦中的錯誤理念。
“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如果在早期牢牢抓住體育和美育,就能夠打好自我教育的基礎,也就打好了教育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蔡汀,王義高,祖晶.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 ·第5卷[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34.
[2]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73.
[3]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B.A.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杜殿坤,編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49.
[5] B.A.蘇霍姆林斯基. 育人三部曲[M]. 畢淑芝,等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蔡汀,王義高,祖晶.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 ·第1卷[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792.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