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娜
佐藤學教授提出:所謂學習,是同客觀世界對話、同他人對話、同自我對話三位一體的活動。因此,課堂應基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創建學習共同體進行群體交流,讓學生在相互討論、傾聽、修正中習得知識。創建生生對話的課堂中,教師的角色該如何定位呢,本文就這一問題展開探討。
一、平等交流,當學生的合作伙伴
小組合作學習能幫助每個學生不斷與他人對話、與同伴展開思維碰撞。此時,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參與到某一個小組并在組中擔任一個角色,引導組員相互間取長補短、補充質疑,從而讓他們在合作與交流中體驗并掌握知識,也培養小組的團隊精神。
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針對核心問題“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多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方格紙等學具作為學習的腳手架,讓學生小組合作嘗試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操作學具后,教師引導他們把操作過程和想法在小組中討論交流。生:“我是先把一個小直角三角形剪下來,補到平行四邊形的另外一邊,變成了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生:“我有補充,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把三角形剪下來,這樣才能拼成長方形。”生:“我剛開始也和你們一樣沿著過一個角的高剪,后來我想沿著別的高剪,看行不行,我試了一下,果然也可以。把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直角梯形也可以拼成長方形,然后求出面積。”教師:“你善于思考,大膽嘗試,值得我們學習。大家還有別的想法嗎?”生:“我把左右兩邊多余的兩個三角形剪下來拼成一個小長方形,把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和剩下的大長方形的面積加起來,也可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原來還可以這樣想,真棒。剛才我們的方法都是沿著高剪下來拼成長方形,一定要沿著高剪嗎?”沉默了片刻后,小組長提議組員拿出平行四邊形繼續操作及交流。真正的對話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對話,教師以學生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其中,適時鼓勵與引導,不做總結式發言。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既理解了重點,也提升了說理能力。
二、耐心傾聽,讀學生內心的聲音
劉良華教授指出: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是傾聽。在賁友林老師的課堂中,隨處可見他在微笑地傾聽,耐心地等待,用傾聽和等待啟發不同層次的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膽表達出來,鼓勵每個學生把理由說清楚,讓他們學會在傾聽中學會對比、分析、發現。
【教學片段】
在“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教學中,學生上臺用畫圖(圖略)的方法表示+的計算過程。
師:長方形表示菜地,黃瓜是左邊這塊,你看到哪個分數?接下來是番茄,現在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黃瓜是,番茄是,求出它們一共是幾分之幾,用平均分。
師:有沒有平均分?我想到了一個分數。你們看,把菜地分成了三份,黃瓜和番茄共占了兩份,就是。把算式寫下來,加就是,同桌商量一下,是不是?
生:沒平均分。
生:是把整體分成兩份,是把整體分成四份,四份中的一份和兩份中的一份加起來不是。
生:他畫錯了,要平均分成四份,番茄占其中的一份,黃瓜占其中的兩份,一共占了三份。
生:整體1平均分成四份,把換成,黃瓜取其中的兩份,番茄取其中的一份。
師:你們說的都對,應該是,為什么是錯的?誰能說清楚?
生:的圖沒有平均分。
生:沒有把菜地平均分成三份,所以不是。
教師要成為一名傾聽者,應做到不要打斷學生的發言、不要急于評價,更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勇于表達、敢于質疑,不斷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提升對話層次。
三、適時介入,引學生深層的思考
生生對話凸顯了學生“學”的地位,教師應適時介入并加以引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因此,教師首先要解讀教材,聚焦知識重難點,關注學生的易錯點,讓學生在猜想、驗證、思考、表達的過程中發展自主探究能力。
如羅鳴亮老師進行的“認識負數”的教學,他在課堂上把教師角色的“退”與“進”把握得恰到好處。“退”是在展示問題后讓學生充分思考和說理,“進”是結合問題引導學生聚焦重難點,不斷挖掘數學本質。師:“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請說明理由。”生:“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因為0不缺什么也不增加什么。”生:“我同意,因為正數表示增加,負數表示減少,0表示沒有。”生:“我也同意,因為按照正負數的概念,0不符合它們的要求。”生:“0加上負號和去掉負號是一樣的,我也同意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生:“0既是正數也是負數,因為你可以表示0.1,也可以表示負0.1。”師:“終于有不同聲音了,真好。”生:“我覺得0是一個中間數,既可以歸在正數里,也可以歸在負數里。”生:“我也同意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因為正數表示的是多出多少,負數表示的是缺了多少,但是0沒多也沒少,是個很獨特的數。”生:“老師剛才說了正數大于0,負數小于0,0等于0,所以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師:“這是我剛才說的嗎?”生:“不是,是方才有其他同學這么回答的,我借用他的答案回答問題。”師:“應該要感謝同學,不是我。真好,這是一種學習方法。”生:“我認為0既是正數也是負數,因為0歸屬在正數時表示我有0個,歸屬在負數時就是我缺了0個。”生:“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0是正負數之間的那個中間數,比0大的叫正數,比0小的叫負數。”教師以課件出示標有珠穆朗瑪峰和吐魯番盆地海拔高度的圖片,然后提問:“為什么把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用負數表示?這里的0表示什么?0的作用是什么?”學生觀察思考的同時,教師邊比劃邊問:“如果以海底的海拔為分界線,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還是負數嗎?可見,0不僅表示分界線,還是什么?”生:“0不僅是分界線,還是一個標準。”教師繼續追問:“溫度計上的0呢?它表示有度數還是無度數?”
教師提出問題后大膽放手,“退到”學生后面,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當出現學生觀點沖突時,教師層層追問,引導學生更深層次思考負數的意義。
綜上,教師可適時轉換自己的角色,站到學生的隊伍中去,充分給予生生對話的時間和空間,變線性交流為生生互動的對話系統。這樣就讓靈動的思維在對話課堂中流淌,學生在追問下豐富思維,學生的學習力得到整體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霞陽小學)
34645019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