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神圣的事業,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他人的孩子則是神,正是因為高尚的師愛,教育才神圣。
師愛主要是通過愛學生、愛教學、愛自己來體現的。
一、愛學生
師愛之高尚,是因為發乎天性。西班牙教育家玖恩·維夫斯說:“教師的愛應是做父親的愛,他應真正從心底里愛學生,好像學生就是自己的兒子。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承認他受惠于亞里士多德的比受惠于費立浦的愛要大;他從費立浦得到他的肉體,但是從亞里士多德得到他的心靈。”這是以父親喻之。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則以母親作比:“教育者的職業活動無疑靠近他們母親的工作,其工作動力源于對人的愛,而被愛的人是她的親骨肉。正因為如此,母親便充滿著天使的混合體,而這樣的天使混合體必然是教育工作者所缺失的。”教師如同父母,是說教師愛學生,不是學生要我們愛,而是我們如父母一樣,發自內心,甚至發自本能地要愛學生。但是,不止于父母角色的,還有“師”的使命所在,師愛應當有如下的特征。
1.引導向上的愛。一些父母對孩子的哺育、撫養,主要在物質上,而師愛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凱興斯泰納說:“教育者愛護他的作品,即他的學生。他的靈魂應是信仰、希望、愛與敬的形式移情于其學生的靈魂之中。”教育主要是精神哺育,是引導學生往真善美走。“教育使人成為人”(康德),在物質層面上,沒有教育,人也是稱為人的一種生物,因為教育,人有了精神生命,實現了本能與超本能的統一,生物性與文化性的統一,種生命與類生命的統一,個體生命與社會生命的統一。因此,“人”不僅在物質上,而且在精神上站立起來。
2.源自童心的愛。斯霞老師的教育哲學是童心母愛,她更是用偉大的教育實踐彰顯了教育的真。她做班主任,自己的家就是孩子們的家,遇到特殊情況,有的孩子在斯老師家一住就是幾個星期。同樣了不起的,是斯老師童心永駐,她總是跟孩子們打成一片,她甚至自己就是一個大孩子。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向往童年,還應回歸童年。我們贊成幼態持續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越高等的生物成熟期越晚。人是最高等的生物,需要20年才成熟,所以《世界兒童權利公約》給兒童下的定義,是18歲以下的人。嬰兒離開母胎時,腦髓只有成熟大腦的25%—30%。人的成熟期越晚,幼態持續期就越長,而這正是人的高貴之處,因為后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為人的發展帶來更多積極的可能性。波特萊爾說:“天才就是隨手被抓回來的童年。”馬克思說:“兒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悅嗎?不是應該努力在一個更高的階段上把自己真實地再現嗎?”我們經常說起兒童立場,在我看來,兒童立場最本質的不是一種認識,而是一種天性,一種回歸童年顯露出來的天性。
3.講究藝術的愛。經常有家長和老師談到,自己以為愛了,但孩子不買賬,甚至很反感,可見說“愛”不容易。正如杜威說:“教育藝術是一切人類藝術中最困難和最重要的一種。”僅從“最困難”說,在于難以把握兒童自由發展和遵守社會規范的平衡。康德早就關注了這個問題,他給了一個意象,說學生應當成為樹林中的樹,而不是曠野中的樹。他說,許多貴族的后代不成器、難成才,是因為他們是生長在曠野中的樹,無所制約,野蠻生長,枝枝杈杈逸出,而不是挺拔向上。樹林中的樹要吸引陽光雨露,必須向上,這其實就是一種制約,一種規范,所以導致它們能夠成材。我們培養學生,就是要把學生當作樹林中的樹。在具體的教育細節上,當然也要講究方法,講究藝術。許多有經驗的老師,教學或做班主任,與學生交往的會心之處,就是在于得體、得法、得當,春風化雨,所以能靜聽花開。泰戈爾有一句詩,很值得我們分享:“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讓你/擁有光輝燦爛的自由。”
二、愛教學
教師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師的人生高度是一節一節高質量的課墊就的,師愛重要的是體現在對教學的愛。正如一些老師所說:“課比天大!”那是因為教育是通過課去達成的,上好課是教師的使命所在。
1.認識知識。教學主要是傳授知識的,“育人”也是通過“教書”實現的。愛學生,首先要有正確的知識觀、正確的教學觀。從知識觀說,非常重要的是對知識完整性的認識。學界現在把知識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是符號的層次,是知識最表征的,定義、概念等;第二是邏輯、思維的層次;第三是價值、思想、情感的層次。傳統的教學往往只看到第一個層次,而看不到更深層的東西。只有建立完整知識觀,學生學的才不只是一些碎片的、惰性的知識,教書也才能真正育人。比如,使用最多的數學符號無疑是等號,我們不僅要看到兩邊的相等、平衡,還要看到等價交換的思維過程。語文的成品都是文以載道或者文以喻道的,如果說語言符號是知識的第一層次,載的“道”喻的“道”是第三層次,怎么“載”、怎么“喻”就是第二層次。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把握理解知識的表征。“為理解而教”,怎么就是“理解”了呢?其一,知識結構化。這就需要關注知識的思維、邏輯層面,關注知識圖式,將新知融入已知。其二,知識的遷移、應用。學以致用,“用”了,說明對知識不僅認知,而且領悟了。其三,洞察力。形成直覺或批判的思維能力,能穿透現象或判別真偽,當然說明掌握知識了。其四,移情性,與知識內部的價值、情感以及學科思維,或對話,或共鳴,知識不僅入腦,而且入心了。
2.吃透教材。教師教學面對的具體知識,往往就是教材。顧泠沅先生說教學是干什么的呢?“明白之人使人明白。”帕克·帕爾默提出,教師要“在個人意義上出神入化地理解學科”。我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一個理解教材的標準:“通體透明,形神兼備。”不少老師教學花的功夫大都在“怎么教”方面,而“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我曾經以燒飯用電飯煲為喻,無論電飯煲好不好,米不好,要燒出噴香可口的米飯絕無可能。當然,米很好,再有一個好的電飯煲,或者用更原始的方法,鐵鍋柴火,飯會更好吃些。所以,特別要重視吃透教材。有的老師認為,小學生學的知識,就那么一點點,老師還能吃不透嗎?千萬別這么想!要通透地理解教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小學一年級有篇課文《荷葉圓圓》,這首散文詩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句式相同,通過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的話語“荷葉是我的( )”的比喻句和它們的活動,寫出夏日荷葉周圍的一派生動畫面。老師帶著孩子欣賞圖畫,朗誦課文,一段一段地走過去,似乎教學要完成了。在一次聽課后,我和任課老師進行研討,我的意見:我們能不能再往前走走呢?比如,它們怎么都與荷葉發生關聯呢?這些聯系的背后體現了散文詩什么特點呢?我們至少可以引導孩子們知道,荷葉有它的朋友圈呢!這其實就是一個生態圈。(無論哪一組生物、動物,其間都有生態圈存在)正是這個生態圈的不同角色分別出場,構成了文章復沓詠唱的不同段落。散文詩最重要的特點是似斷實聯,哪怕我們不講,是不是也會有孩子有所體會呢?就如同前面列舉等號這個數學符號一樣,很多小小的知識看似簡單,但要通透地理解,要把握知識的完整性是不容易的。
3.優化教學。有了正確的知識觀,對教學內容形式通透理解,都是為教學做準備的,師者之愛也是主要通過教學體現的。第一,要保證所有學生在學,而不僅僅保證所有學生被教。一方面,要把學習成為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另一方面,要體現差異化教學的理念,保證全體都有所得。第二,要創造積極的課堂文化。所謂如沐春風,是課堂文化的理想境界。教師不僅在尊重學生,而且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提供必要的支持,推進他們的發展。第三,要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深度學習的表征,一是學生是積極參與的;二是指向核心知識,構成激活、探究、深度加工、獲得、評價的學習鏈條;三是能夠通過積極的人際關系和對工具、環境的利用促進學習。第四,創造性教學。創造性教學的教學情境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更好地體現針對性;其教學實施是規則與自由的統一,“從心所欲不逾矩”,實現有規則的自由;其教學風格,是“我們”和“我”的統一,人課一體,形成鮮明的教學個性。創造性教學帶來的驚奇感、挑戰性、審美化往往會使學生形成高峰體驗,特別是享受酣暢淋漓的思維的快樂,彼時的師愛是真正沁入心田的。
三、愛自己
自愛是愛人的始源。《老子》云:“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王安石有言:“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愛人也。”在一定意義上,愛學生是以愛自己為發端的。
1.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中國儒家講的“學”,都首先是指向道德層次的,“學以為己”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這里的“學”就是往君子、仁者、圣人一路走去,不斷追求人格的完整和精神世界的豐沛。當然,“學習”也不排斥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因為士大夫之學也是要有益于身、有用于世,要服務社會的。教師的愛是要有知識的,有能力的,否則意愿和結果不能統一。參照薩喬萬尼校長領導力三維度的理論,教師的學習和提升也應在三方面展開:師者之心,大情懷;師者之腦,有知識,有見識;師者之手,有能力。如是,師者才是完整的、完善的。
2.做一個研究型的老師。教師要往上走,往前走,就要學會直面自己的專業生活,去反思,去提升。教育教學研究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我個人建議老師們在可能情況下,還是要把研究的成果通過寫作表達出來。有人說:“寫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間。”深以為然!正因為寫作,把許多人生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其中也包括師愛境界的躍升。怎么寫呢?也有人說:“好東西是聰明人用笨辦法做出來的。”還是要下功夫,如琢如磨,精心寫作,否則很難進步。當然,研究的目的不能異化,又有人說:“研究如果不轉化為愛,還要研究干什么?”因為愛,我們研究;因為研究,我們更好地播灑師愛。價值在斯,幸福在斯!
3.做一個生命飽滿的老師。弗洛伊德說,人生三件事:愛、工作、休閑。這三件事是以愛貫通的,如果完全不會休閑,簡直是不愛自己的表現,也是生命不夠飽滿的表征。我們應當擁抱生活、享受生活。“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海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閑暇時光,有點健康的業余愛好,我們的生活會更充實,我們的生命更飽滿,我們也就能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愛的偉大事業中,從而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價值。“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就能享受更幸福的人生。
楊九俊? ?2002年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江蘇教育學院副院長,兼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任。2013年任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2019年任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擔任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主編、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分冊主編。研究成果曾先后獲教育部一、二等獎,省政府特等獎。獲評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