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農剛
開展勞動實踐,讓教育回歸生活,能增加學生接觸生活和社會的機會,變革學習方式,激發學生活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塑造時代新人。
一、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和習慣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其實,勞動實踐是隨時隨地可以發生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實踐意識與習慣。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學生以接觸書面知識為主,缺少勞動實踐的機會,基本上不會勞動、不會實踐,勞動實踐意識非常淡薄,責任意識更是有所缺失。但每個學生都是勞動的主人、實踐的主體,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灼見,只有實踐才能成就學生的精彩人生。因此,勞動實踐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的接受式學習走向以體驗、操作、探究和交流為主的多樣化學習,學生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動手做、動嘴說、動腦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就能克服不良習慣,懂得操作嚴謹、觀察細致、精益求精,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激發勞動興趣,培養好的勞動習慣。
山東省萊州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萊州一中”)占地600多畝,校園清潔是一項煩瑣而復雜的體力勞動。近五年來,學校領導積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勞動教育的具體精神,主動開發“校園清潔特色課程”,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打掃校園、教學樓、公寓樓樓道和廁所等衛生。由此,學校的每天清晨都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生三三兩兩,伴隨著太陽的升起,習慣性地拿起掃帚,主動清掃自己負責的區域,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時而發出的陣陣歡聲笑語,映射出學生勞動的朝氣和樂趣,喚醒了學生勞動的熱情,更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萊州一中的校園是一個典型的植物園,花草樹木有210多個品種,綠化覆蓋率達60%以上,四季常青,綠樹成蔭。校園更是一個勞動圣地,學校因地制宜先后開辟了10多個“校內勞動實踐基地”,為各班提供植物研究、種植實踐、綠化養護、清潔美化、裝扮校園的活動陣地。勞動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與他人進行溝通協作,逐漸塑造出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進行勞動反思時,學生自然而然地由種子萌發聯想到人類的誕生,關聯到母親的恩情;由植物生長需要陽光雨露聯想到學生成長需要黨和國家的關懷、教師的關愛。
二、建立勞動實踐的認知模型
千百年來,“格物致知”是中國人的主流意識,“知行合一”是我們的主流思想,它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提示人們“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模式。從認知角度看,勞動實踐能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學科知識,經歷實踐過程,理性解答現實性的生活問題,為學生認識學科知識、檢驗學科理論、驗證學科知識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和實踐事實,由此,就會逐漸形成“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認知模型,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科學理念,樹立“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科學思想,更能使學生依據物質及其變化的信息建構模型,認識生活現象與模型之間的關系,學會透過現象認清本質,從而建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認知模式去認識物質世界,成為懂研究方法的人。
例如,疫情防控期間,有位學生家長將潔廁靈與84消毒液混合清潔馬桶,引起了家人咳嗽、胸悶和呼吸困難。事后,這位學生牽頭成立了研究小組,帶領成員認真開展了家庭小實驗,拍攝了小視頻,詳細介紹了潔廁劑的主要成分多是鹽酸,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鈉,兩者相遇就會發生劇烈反應, HCl+NaClO=NaCl+HClO,HClO+HCl=H2O+Cl2↑,產生大量白色泡沫,生成了有刺激性氣味的氯氣,氯氣有毒、易揮發,吸入后能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清潔馬桶時,應將這兩種物品分開使用,先用潔廁靈沖刷,再用水沖洗干凈,最后才能用稀釋后的84消毒液消毒。這就是“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認知模型,學生讓實踐說話,尋找現象背后的真實原因,用科學的方法做出正確的解釋,究因尋根,培養和發展自身的研究能力,再通過實踐驗證,培養了自身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和社會責任。
三、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突出實證意識,以事實為依據,“實踐真實、觀察真實、現象真實”是實踐性學習的核心。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分析現象背后的科學事實,深刻體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一次,一位男同學上課的時候突然胃痛發作,教師立即將他送到醫院進行了檢查,通過及時的治療,該同學很快痊愈。借此,該教師組織本班學生開展了“探胃病→診胃病→治胃病”的實踐性學習。首先,指導學生到醫院實地調查,研究鋇餐檢驗胃酸過多的科學原理;接著,指導學生開展實驗,分別觀察硫酸鋇與稀鹽酸(胃酸的主要成分)、碳酸鋇與稀鹽酸反應的現象;然后,分別吸取雞蛋清滴入上述兩種溶液中,觀察蛋清的變化,發現氯化鋇溶液能使蛋白質變性凝固,學生觀察到重金屬鹽能使人中毒的科學事實;最后,指導學生到社會上進行實地考察治療胃病的常見藥物,了解常見藥物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鋁、碳酸鎂、碳酸氫鈉、鋁碳酸鎂,主要功能是消除過多的胃酸,深入研究這些常見藥物的優缺點和使用的注意事項,制成微視頻,形成宣傳海報。這次項目式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自主構建了化學、生物、醫學、健康等學科知識的綜合網絡,深切感受到知識與健康的密切關系,體驗“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人類”的科學價值,而且體驗了“理論與實踐”聯系的巨大價值,形成了理性思考、批評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體驗了科學與健康、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理解了價值體認,懂得了社會責任和義務。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
恩格斯提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決定力量。”由此可見,勞動蘊含著巨大的創造力。從日常生活、社會及大自然的接觸中,學生只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一定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獲得真實體驗的時候,一定蘊含著創新,關鍵在于能不能用心去發現。新時代課程改革義不容辭地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偉大使命。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歷史賦予的責任。核心素養的精髓就是創新,創新就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本質特征。
2014年,高二的周辰同學閱讀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知道松樹種子經過低溫可以打破休眠,促進成熟,利于發芽。但是,逆向思考:不經低溫處理的松樹種子難道就不能發芽?他將這個想法告訴了勞動課教師,教師很受啟發,支持周辰同學成立研究小組,進行實踐探索解答疑惑。2015年3月,研究小組挑選200粒松樹種子,浸泡后與濕沙按1∶3拌勻,裝入花盆,覆蓋白色塑料膜,放在向陽處。經過10天催芽,露白38顆、發芽115顆、發霉 47顆,發芽率76.5%。5月,播種這153顆種子,經過3個多月的辛勤管理,出苗94顆,最終長成小樹苗52顆,成苗率34%。由此,研究小組經過辛勤的勞動實踐充分證明,松樹種子不經低溫處理仍能發芽,且發芽率是比較高的。2016年,學生撰寫的《不經低溫處理的松樹種子仍能發芽》榮獲山東省科技大賽一等獎。
枯燥的勞動被賦予新的意義,簡單的操作也變得魅力無窮。勞動創新開啟學生創造的自信,當學生運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時候,創新的種子就自然萌芽,創新品質就慢慢養成,自然就能成為國家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五、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社會責任感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社會是人生存的土壤。勞動實踐強調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確定活動主題,倡導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突出學生的親身體驗,關注學生的真切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興趣,讓學生感悟文化價值,形成正確的實踐觀念,形成科學自信,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社會責任。
萊州自古就是海鹽的著名產地,曾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因此,學校每年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海水曬鹽”實踐活動,實地觀看鹽場的設計、理解其功能,考察曬鹽的原理,計算海水的蒸發量,發現書本知識與實際生產原理上是一致的,但操作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實地觸摸現實中的海鹽,觀察其形狀,了解食鹽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了解海鹽的巨大用途,學會鑒別食用鹽和工業鹽的科學方法,特別是通過實地考察海洋理解了海洋資源不能無節制開發,懂得可持續、科學開發的重要價值。否則,會對海洋生態產生的巨大影響,人類也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這樣,能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科學知識的雙重性,科學運用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自2010年起,萊州一中開辟了20多個校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參觀、勞動、調研、考察。每年組織學生參觀全國著名玉米良種公司山東登海種業,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的創業歷程,感受現代農業高科技育種和栽培技術,增強學習的奮斗精神;每年組織學生走進萊州港、金寨子生態園、宏順梅花研究所、萊州名勝古跡,讓學生了解家鄉山水風情,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每年“五四”青年節期間,開展“遠足行走看家鄉”的尋根活動,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特長自主選擇思政、語文、歷史、地理、生物、藝術等學科的實踐性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遠足行走約70公里,翻越9個山頭,路經萊州著名景點和歷史古跡,沿途了解家鄉的月季文化、鄭道昭書法文化、寒同山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家鄉的環境保護、家鄉的植物分布特點和地理概況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親身體會家鄉的多彩風情,了解家鄉厚重的歷史文化,增強家國情懷和建設家鄉的使命感。
總之,勞動實踐能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讓學生主動建立起勞動與生活的有機聯系,逐步形成“自我、自然、社會”三方面的整體認識,體驗到人類的智慧成果,增強社會責任,涵養自己的內在精神,學會處理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學生的思想和靈魂。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州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347350190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