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葉藍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15日公布,香港當天新增11956例經核酸檢測確診的病例,其中4例為輸入病例,另有15809例是經“呈報平臺”登記及確認的病例。第五波疫情累計已有748919例確診病例,共造成4355人死亡。
香港醫療系統不堪重負。據香港《星島日報》15日報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4日宣布,中央已派出內地醫療團隊到港協助,首批75人已經抵達,另外300人將在本周稍后時間來港。預計相關人員在亞洲博覽館小區治療中心及北大嶼山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工作,上述兩個醫療地點共有2000多張病床,需要數千名醫療人員支持。
港媒稱,這75人14日經深圳灣口岸抵港,包括36名醫生和39名護士,分別來自廣州、深圳、佛山、珠海4個城市的14家三甲公立醫院,從事呼吸內科、腎內科、心血管內科等與老年患者救治密切相關的科室,其中還包括6名感控專家以及4名中醫師。內地支持香港抗疫工作專班檢測與醫療組組長、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說,亞博,館小區治療設施收治的患者以老年主,且多數合并有基礎疾病,是重癥和危重癥的高危人員。醫療隊到港后會迅速開展工作,努力減少重癥和病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務科科長余濤稱,醫療隊員均為抗疫經驗豐富的救治專家及一線抗疫骨干,大多參與過廣東、湖北等地疫情防控工作,熟練掌握粵語和英語,熟悉香港社會,出發前還接受過專門培訓。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表示,內地醫護人員會專責照顧部分病人,但在做出用藥或出院等醫療決定時,需要先與香港醫護人員溝通。
2月底,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修改《緊急法》規例,允許內地人員及項目可在港工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說,“我衷心感謝中央政府及廣東省政府在短期內征集援港醫療隊來港協助抗疫,來港的內地醫護人員均經驗豐富,為本港應對第五波疫情打下一支強心針”。針對有人質疑兩地在醫療方式程序上有區別,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升回應稱,兩地治療方法及觀察非常相似,例如什么情況下需要靜脈注射、處方的藥物、如何使用氧氣等,基本上都根據國際標準,相信兩地合作不會出現大問題。他說,內地比較習慣用中文,香港習慣用英語,不過港府已經加入中文輸入法,過程順利。港府稱,內地醫療人員來港需要放下在內地的治療工作,這是內地對香港“極大力度的支援”。
因應院舍人手短缺,社會福利署早前緊急從內地聘用1000名臨時合約照顧員,經培訓后直接到暫托中心照顧老人,連同各項津貼,每月收入可達3萬多港元?!缎菎u日報》稱,由于香港老人大多沒有接種或未完成接種疫苗,導致院舍成了這波疫情的高危場所,令本來有意來港工作的照顧員顯得躊躇、觀望。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4日透露,約120名內地照顧員已經投入服務或受訓中,另有約240人預計本周內抵港。
港大醫學院表示,與之前的預測一致,香港第五波疫情應該已于本月4日達到頂峰。截至14曰,估計香港已有358萬人受到感染。在公共衛生及社交距離措施不變的前提下,如果香港民眾的社交接觸維持在目前的低水平,感染人數及相應確診人數預計會在3月底有更明顯的下降。港大醫學院根據模型推算,香港感染人數在4月底及5月中旬會分別降至1000及100以下,屆時估計疫情感染人數達到448萬,而死亡人數則有5102人。
有港媒15日評論稱,內地醫護精英臨危受命、火速馳援,為緩解香港前線醫護重負、救治每一個患者送來及時雨。派出大批醫護的廣東省正面臨疫情反復的挑戰,但沒有把自己同樣急需的醫護精英留在當地,而是榛慨援港,同時想盡一切辦法,全面保障輸港物資正常供應,“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給香港抗疫帶來巨大鼓舞力量”,相信可為香港降低重癥死亡率、減輕醫護重擔提供巨大助力。文章說,內地醫護來港支持,是彌補香港抗疫短板、提升抗疫能力的重要一環。雖然內地和香港醫護在常用語言、治療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這些差異根本不會成為阻延內地醫護早日投入工作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