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外商大撤離”行動中,作為第一家沖破“鐵幕”入駐蘇聯、見證了俄羅斯30多年社會變遷的美國餐飲企業麥當勞的關閉,讓國際輿論唏噓感慨。很多人想起三十多年前麥當勞進入蘇聯時的瘋狂。
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理查德和莫里斯?麥克唐納兄弟在加利福尼亞州開設了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麥當勞餐廳,這些美味的高熱量油炸食物被認為代表了美國的新式生活方式,很快美國式的快餐文化在全世界蔓延開來。盡管在許多國家取得勝利,麥當勞卻遲遲未能征服蘇聯。直到1990年1月31日,麥當勞才首次登陸莫斯科。其實早在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之前,蘇聯就曾嘗試引進麥當勞,計劃趕在奧運會開始前建立一個發達的餐飲網絡。但談判沒有成功,麥當勞想要按照自己的標準在蘇聯開設專門機構,而彼時的蘇聯還沒做好引入外資的準備。1980年,美國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對其實施制裁,包括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麥當勞的引入計劃只能暫時擱置。
美國不愿意放棄蘇聯市場這塊硬骨頭,既然無法通過交涉,只能派出中間人,由麥當勞加拿大分部總裁喬治?科洪展開談判。1988年4月,莫斯科當局批準與加拿大麥當勞餐廳有限公司成立合資企業。蘇聯之所以肯打開這個豁口,與當時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新思維密不可分。
蘇聯與加拿大簽署創建合資協議后,莫斯科報紙上就刊登了麥當勞招聘公告,每小時兩盧布的高薪吸引了3萬多人報名,最終600名應聘者脫穎而出,他們不僅年輕熱情,而且還懂外語和電腦的基本操作。據稱,那些在蘇聯餐飲業工作過的人被拒之門外,因為企業擔心他們繼承了對顧客粗魯和不屑一顧的態度。俄羅斯人的不茍言笑是出了名的。麥當勞培訓員工基本禮儀時要求面對顧客時保持微笑和禮貌(如下圖),記住“歡迎光臨,謝謝惠顧”等話語。對蘇聯人來說,這種“顧客就是上帝”的西方服務理念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文化沖擊。餐廳管理層不得不對收銀員和服務員進行一番培訓。
歷史學家愛德華.格列津曾稱,“麥當勞”出售了一種特殊氣氛,“種蘇聯食堂無法提供的節日氣氛。”蘇聯媒體當時評價,在人們普遍沉悶、生活普遍貧困的情況下,明亮的海報、優雅微笑的服務員,都讓蘇聯的生活方式有了某種無聲的遺憾。
1990年1月31日,蘇聯首家麥當勞正式開業。在一排排顏色灰暗、風格一致的建筑中有一個墻面掛著醒目的彩色招牌,由一個亮黃色的字母“M”和一面繪有鐮刀和錘子的蘇聯國旗組成。蘇聯作為合資企業,經典的招牌上融合了蘇聯元素。
招牌前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如上圖)。離營業還有1小時,普希金廣場就有5000人排隊翹首期盼,隊伍排了好幾個街區,長達幾公里。據統計,這家能容納900個座位的超大麥當勞開業當天,約有3萬名莫斯科市民進店消費。并且第一批訪客還獲贈了帶有蘇聯國旗的麥當勞徽章和小旗子。
店里一個巨無霸漢堡賣3.75盧布,一個芝士漢堡賣1.75盧布。莫斯科的一名醫生回憶,當時她一個月的工資只有120盧布。她回憶,“初次嘗到麥當勞的時候沒有特別激動,這些快餐和俄羅斯的傳統食物很不一樣,麥當勞的肉餅不像俄羅斯的肉餅實在,在沒有可口可樂之前,我們喝檸檬水和格瓦斯這些更天然的飲料。”
餐廳美麗的內飾、熱情周到的服務、食物彩色的包裝等使得不少蘇聯人對這種新奇的快餐趨之若鷲。一些火用完餐后還將色彩明亮的塑料盤子帶回家。外國商品色彩繽紛的包裝與灰暗的蘇聯包裝形成了強烈對比,之后,許多蘇聯人干脆用紅色的可樂罐裝飾廚房。
對普通蘇聯人來說,麥當勞的出現象征著對世界開放的姿態。1990年正值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高峰期,西方媒體報道相關消息時,聲稱蘇聯人爭先恐后地“嘗一口 自由的滋味”。'這家麥當勞對蘇聯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家餐廳,更是一扇打開西方世界的窗口。▲(李琳佳)
環球時報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