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曉怡 曾艷波 劉 媛 熊巧奕
閔行區按照建成創新開放、生態人文現代化主城區的定位,以全覆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圍繞“房、田、水、路、林、村”六類環境要素,對區域內建制完整村的基礎設施及公服設施開展了全面提檔升級,使得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善,為持續鞏固建設成效,閔行區堅持“建管并舉”,不斷強化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模式,助力村莊環境實現常態長效。
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示范引領作用,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夯實黨在鄉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組織廣大黨員、積極分子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優化與管理工作,持續完善農村自治共治體系。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自留地“私自墾荒、圈地種地、亂搭窩棚、無人監管”等堵點難點問題,馬橋鎮彭渡村黨組織統攬全局,集中民智,大膽突破,把好事做好、實事辦實,成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當家人。一是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征得村民一致同意后,出臺了《彭渡村農民自留地確權實施方案》。二是由網格長牽頭,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分頭統計各小組土地的實際情況,確認自留地耕種的區域及范圍,并實地丈量土地面積,確認后進行定位打樁。三是村民通過協商或抽簽的方式確認耕種地塊,并繪制平面圖,對每戶的自留地區域進行留檔。彭渡村通過織密織牢“組織網”,對全村537名農民的自留地進行重新確權,對轄區內184.4畝土地進行重新配置,充分維護了農民對自留地使用的合法權益,解決了老百姓因自留地權屬問題引發的各類矛盾,有效遏制了私自開荒搭棚現象,村域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良好的鄉村治理離不開堅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更離不開村民參與。浦錦街道于2018年開始嘗試探索農村志愿者隊伍建設,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以“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建立健全“黨組織、村委會、志愿者”三位一體的基層黨建引領下自治共治模式,全面激發農民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在原有“三長”(村民組長、黨小組長、群團組長)基礎上進一步納入鄉賢組長、客家人組長、保潔組長等,壯大“九長共治”力量,吸引更多的群體加入志愿服務的行列。目前,浦錦街道9個村都成立了志愿者隊伍,志愿者人數達1420人。在廣泛吸納參與人員的同時,浦錦街道不斷深化治理內涵,將居民區黨組織、農村黨組織、物業公司組成黨建聯盟,推進紅色物業進駐鄉村,讓群眾充滿“屋里廂”的溫度。通過定期開展“城市治理與村頭田間研討會”、應急維修培訓會等工作,讓精細化治理飛入田間農舍,助力解決農民群眾家庭生活方面諸多問題,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紅色物業資源共融共通共享,切實推動基層社會治理、促進鄉村振興。
針對閔行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來滬人員無序導入、環境問題反復回潮的難題,閔行各村因地制宜,著力發揮信息化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支撐作用。從早期的單純以人力統計來滬人員信息、管理來滬人員,到以出租房屋為媒介管理來滬人員,再到實行智慧停車并以車為媒介更全面地管理來滬人員,實現了由“以人管人”到“以房管人”再至“以車管人”的三級進階,全方位提升管理效能,有效調控和管理來滬人員,實現人口規模與農村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
為解決農村地區群租現象多發、安全隱患突出、環境返潮嚴重等管理難題,馬橋鎮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創新探索“網格化綜合管理+規范民房租賃管理”模式,通過自治+管治實現共治,成效顯著。一是完善組織架構,成立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規范民房租賃管理工作小組,制定《馬橋鎮規范民房租賃管理實施意見》《馬橋鎮農村房屋租賃考核辦法》以及《馬橋鎮民房租賃合同登記備案操作細則(試行)》等一系列文件。二是強化部門協同,整合人口辦和網格中心,并與城管中隊、安監所、環保辦、人口辦、水務站、市場監管所、派出所警務室等部門集中辦公,實現高效聯動。三是明確措施要求,通過走訪調研,廣泛吸納民意,確定“五項要求”(承租人條件要求、房屋分隔要求、安全底線要求、租客行為要求、獎懲規定要求)和“五個一措施”(一張負面清單、一份管理公約、一份房屋租賃合同、一個信息系統、一個考核辦法),最終實現馬橋鎮房屋管理信息系統全覆蓋,人房準確率高達99%,不僅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還在疫情當中做到了精準防控。
為解決農村地區“停車難、停車亂”等現象,吳涇鎮借鑒城市管理經驗,積極引入社會資源,構建“政企結合、市場主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經營模式,開展無人管理智慧停車試點工作。通過停車系統的管控,有效解決外來車輛亂停亂放問題,提升村宅治安環境;“智慧大屏”實時了解車輛動態,讓每一輛車都擁有“通行身份證”,實行人口精細化管理。同時,智慧停車系統收取的停車費用在覆蓋了合作方的投資后,結余款項給其他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激活“造血”機制。
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中,產業興旺是重點,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產業經濟,提高村集體經濟實力和農民收入,才能更好作用于鄉村治理,形成良性循環。
為實現農村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梅隴鎮永聯村成立村級物業公司,探索“十八項”管理制度,設立“八個有”服務標準,提供“四個全”管理服務,實現了“封閉管理、環境改善、服務到位、制度健全、群眾滿意”的鄉村精細化管理。著眼村民閑置民房資源,探索“回租產業鏈”,回租村民房屋260間,一部分用于改建為基礎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村綜合管理服務站、農村司法調解室、便民服務處、老年服務中心等),補齊民生需求;另一部分通過村級物業公司“統一裝修、統一出租”,依托信息平臺、格式合同、負面清單、管理公約、考核獎勵等舉措,進一步規范民房出租管理,并形成了良性造血機制,資源內循環助推集體經濟長效增收,成功構建起“村民—租戶—村集體—企業”多方共贏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吳涇鎮新建村在“美麗庭院”創建基礎上,挖掘潛力、搭建平臺,將上海十方生態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與愛好園藝的農戶緊緊串聯起來,共同合作發展“庭院經濟”。由村民提供宅前屋后院落,十方園藝提供盆栽式園藝苗木與技術指導,將空閑的農家庭院變成高端盆景生產基地。通過“盆栽進庭院,產業進鄉村”模式,既帶動村民美化新建村民宅庭院“小環境”,助力鄉村治理,又傳承“農耕文化”提高村民農業技術、積累種植經驗,同時開拓村民增收新途徑。
鄉村治理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溫度,要始終把農民群眾所想、所盼、所需放在首位,為基層提供近距離、便捷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務、事務服務和民生服務,持續增強農民群眾對鄉村振興的感受度。
近年來,村宅間縱橫交錯的架空線猶如“蜘蛛網”盤旋半空中,線纜一頭牽著環境,一頭牽著安全,已然成為農村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痛點、難點問題。金星村黨總支高度重視,在全村范圍內開展架空桿線序化和民房飛線的集中整治工作。一是成立整治工作小組,對于有用的架空線進行分類,確保各類架空線“對號入座”“橫平豎直”、規范走線,并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多家線纜權屬單位,提出整改要求。二是召集村民代表和新村民代表召開座談會,營造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三是制定了《金星村架空線管理辦法》,堅持源頭控制,將架空線管理納入村規民約,將考核結果納入每月民房租賃考核獎勵,杜絕架空線亂拉回潮現象的發生。金星村以“繡花針精神”耐心細致做好事、辦實事,形成了一套花小錢辦大事的架空線整治模式,還原農村“素顏”,為村民清出“天際線”,提升農村生活品質。

梅隴鎮永聯村以“回租管理”為契機,探索農村集中養老新模式,回租了一棟條件較好的民房,加裝電梯方便老人上下樓,嚴格按照上海市養老機構標準化要求,進行適老化改造,成功改建為全市第一家農村嵌入式養老院“吳介巷長者照護之家”。積極引入專業醫療養老機構同康醫院,為住養老人提供24小時照顧護理、日間照料托養、一周一次的常規檢查和一年兩次的免費體檢服務。不同于大型的養老機構,長者照護之家具有規模小、離社區近、服務方式靈活等特點,讓老人在“不離鄉土、不離親情、不改變生活方式”的情況下,享受到了專業化、品質化的養老。探索集中養老服務,是永聯村一心一意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的責任擔當,是服務群眾出實招、出高招、用實勁的具體表現。
閔行區將繼續以增進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基本前提,以鄉村治理和治理能力建設為主攻方向,以健全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根本目標,依托現有經驗模式、通過由點及面、深度推廣,全域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升、村民自我管理水平提升、來滬人員管理水平提升,為鄉村社會治理提供“閔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