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權 樓建麗 錢偉芬 張 晨
松江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根據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調研提出的要求,松江歷任黨政領導一茬接著一茬干,十五年如一日扛穩糧食生產安全重任,播種面積始終穩定在15萬畝,畝產量始終穩居全市前列,成為上海糧食生產主產區、家庭農場發源地,2021年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集體”稱號。實踐證明,松江區成功走出了一條超大城市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有效路徑。
松江區毫不動搖地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多措并舉鞏固糧食生產能力,產量連續11年保持在9萬噸左右,實現耕地面積、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三不減”。
松江堅決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將生產目標分解下達各鎮,明確種植面積和品種,建立糧食生產安全臺賬,確??刹樵儭⒖煽己?。同時,將穩定糧食生產納入鄉村振興考核指標、編入區“十四五”農業發展規劃,以考核指揮棒壓實領導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目標任務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為確保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到實處,松江注重制度建設和政策扶持雙向發力。一是建立適度的土地規模經營制度。松江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引導土地向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實行規模經營。二是建立完善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在落實家庭農場經營考核的基礎上,相繼出臺了促進綠色農業發展獎補、加強家庭農場土地流轉租賃費管理、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老年農民退地養老保障、家庭農場主社保參保補貼操作辦法等近20項政策,有力促進了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三是建立精準的糧食生產補貼方式。實施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將水稻種植直補、農資綜合直補等在內的5項補貼整合為糧食生產環境保護補貼,補貼標準較原先增加32元/畝,推進糧食生產補貼由“補過程”向“補結果”轉變,補貼的精準性和導向性持續提升。
松江堅持以增加種糧農民收入為落腳點,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健全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據統計,2021年,全區糧食生產型家庭農場經營凈收入達16萬元,糧食+農機+生豬養殖型家庭農場戶均收入可達35萬元。比如,李春風家庭農場主打糧食生產,承包土地417畝,年收入約55萬元;沈萬英家庭農場開展多元經營,通過生產稻鴨米、青團、米糕、草莓等,年收入約50萬元。家庭農場模式的成功,讓松江農民看到了規模化經營帶來的增收好處,爭當家庭農場主的現象一時風頭無二。
為提升糧食產能,松江堅持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努力實現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標準利用,有效保障了糧食生產的絕對安全。
松江圍繞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支持綠色農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等持續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從2018年的0.98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45億元,涉及糧食生產環境保護補貼、家庭農場考核獎勵補貼等多種專項獎補資金,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松江堅持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糧食生產穩定。一是建立3個良種繁育基地,糧食生產良種覆蓋率達100%;二是建成高標準糧田13.5萬畝(占全區糧食種植總面積的90%),加大水利灌溉設施、機耕道、耕地整治等投入,健全農田設施設備;三是建成2800噸日烘干能力糧食烘干設施、稻米加工廠4家、5000噸低溫儲存倉庫,糧食儲存加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四是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資源,根據生產需要改建為供農機設備停放、安置使用的設施用地。
松江積極探索發展種養結合(水稻+生豬)家庭農場模式,畜禽糞污通過發酵還田等形式的資源化利用,實現農業“內循環”,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目前,全區有種養結合家庭農場91戶,占總數的10.8%。為建立耕地保護的長效機制,松江率先推出全國首個耕地質量保險,通過對“地力水平”兩項核心指標(耕作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進行客觀監管和評價,以獎代補推動生產者主動提升地力,并將保險的“逆向賠付”轉變為“正向激勵”。目前,全區已有462戶家庭農場投保,覆蓋面積7.6萬畝。
松江堅持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推行“一茬一養”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優化作物茬口布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增施有機肥,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據測算,2018年至2020年,全區耕地畝均化肥使用純量減少12.4%,水稻每畝減少施藥10.35%。同時,松江積極構建綠色安全評價標準,整建制推進水稻綠色認證,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范示范縣,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47.5%,位居全市第一。
作為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發源地,松江堅持揚優勢、促提升,培育壯大各類經營主體,持續完善產加銷等各個環節,全力解決好“誰來種糧”“怎樣種糧”“怎樣賣糧”的問題。
松江自2007年探索建立糧食家庭農場以來,陸續拓展了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機農結合家庭農場、機農互助點等經營服務模式,并在2015年啟動“松江大米”全產業鏈建設。至2021年底,全區共有各類家庭農場844戶,經營面積13.4萬畝,戶均面積158.2畝。家庭農場的發展,實現了現有生產條件下勞動力與耕地面積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良種、栽培和防治等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了糧食生產的專業化進程。
松江積極培育“松江大米”品牌和地理標志,采取統一供種、統一服務、統一加工的方式實行標準化生產。2021年,“松江大米”優質水稻品種種植面積達7萬畝,平均售價5元/斤,畝產值在3300元左右,比常規稻種植收益翻一番,為糧食生產由“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奠定了基礎。為更好帶動大米銷售,松江著力打造“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通過銷售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普通家庭農場抱團闖市場,形成產銷聯盟,實現“一體化、抱團式”發展,提升大米品質和產品附加值,達到互利共贏。至2021年底,全區共組建了10家稻米產業化聯合體,簽約家庭農場272戶,營銷帶動面積3.4萬畝,聯合體內家庭農場每畝增收約360元。例如,龍頭企業松林公司與108戶家庭農場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提高稻米收購價格,每戶家庭農場年收入可增加3.7萬元。
一是完善農資服務。擴大農資連鎖經營覆蓋面,建立14家農資超市門店,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統一配送到戶。二是開展信息服務。區農業農村和電信部門合作建立農業大數據信息平臺,為所有家庭農場主配送手機,及時提供氣象、植保、市場、價格等各類信息。三是推進機農一體。在發展機農結合型家庭農場的基礎上,全區累計配置機農互助點76個,作業覆蓋全區14.2萬畝,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9%。四是加強農機服務。完善農機4S店綜合服務管理系統建設,提升農機專業保養、維修、評估、處置等服務能力。
松江區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做法和成效,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生動實踐,扛起了保障糧食安全的“上海擔當”,打造了主銷區糧食安全的“松江樣本”。未來,松江將繼續提升糧食安全生產發展水平,在綠色生產、品牌建設、政策激勵等方面加大力度,邁出新的步伐,實現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