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沉
“微改造、精提升”行動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落實全省大花園行動計劃,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出,共同富裕,文化先行。如何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發揮好文化的先導作用,同時實現人的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同步提升,增強文化自信,確保行穩致遠,是個重要課題。環神仙居景區周邊村落,以“微改造、精提升”為主線,通過藝術振興鄉村的方式初步實現了環境美化、產業優化、社會文明,打造出既可以肆意于山水,又可以沉溺于鄉村煙火的高品質景區村。
聚焦本土文化的挖掘與研究,是藝術振興鄉村的前提。這既是個“挖寶”的過程,也是個資源評估的過程。環神仙居景區周邊村落區位條件優越,擁有全縣唯一一個中華歷史名村——高遷村。同時,村莊享受景區游客紅利,可以發展農家樂、民宿等產業,為游客提供住宿、用餐、水果采摘、購買土特產等配套服務。環神仙居景區周邊村落以資源稟賦為基礎,各村充分發掘梳理出區位環境、自然山水、歷史人文、黨建等各具特色的鄉村資源,為鄉村資源重構、優勢重塑、藝術振興準備好條件。
藝術振興鄉村強調在地性藝術創作,就是因地制宜,因勢生形,因材致用,物盡其用,與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白塔鎮和淡竹鄉堅持不搞大拆大建,保護鄉村歷史文脈,保持舊的肌理,展現老的味道。環境整治以查漏補缺為主,以提升、強化、美化為原則,重點關注邊角空間的設計,留住村民的記憶與鄉愁。如白塔鎮前王村將儲物房進行改造升級,搖身一變成為游客服務中心;魚山村圍繞村莊“感德堰”水文化底蘊,打造垂釣中心、水磨坊等景觀節點。如淡竹鄉下齊村對齊氏宗祠進行了有機更新,打造出韋羌書院使老建筑散發新的活力。
藝術振興鄉村,歸根到底要通過藝術賦能導入產業實現經濟的振興和人的振興,但導入的產業必須具有根植性和生長性,這樣的共同富裕才能可持續。白塔鎮通過文化藝術賦能,各地因勢利導引入能扎根于本土、能夠自然生長的美麗富民產業。如下橫街村引進匯今·仙居仙山小鎮研學基地,設置了“非遺文化體驗、農耕文化體驗、手工藝術體驗、人文藝術體驗、生活實踐體驗、紅軍長征體驗”六大實踐體驗中心,通過“租金收益+門票分紅+勞動報酬”分配機制,村民優先享有最大收益。西暨村結合“旅游+教育”的大背景,利用參軍第、西暨宗祠等古建筑,打造集原味鄉村、紅色之路、農耕記憶等為一體的的研學游模式和線路,構建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淡竹鄉馮科頭村在優化環境的基礎上,新建了三角帳篷露營基地,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豐富了游客旅居體驗。
環神仙居景區周邊村落把藝術設計融入鄉村建設,大到鄉村的空間結構、建筑造型色彩,小到家庭的庭院布局、設計風格,整體體現了自然之美、和諧之美,滿足了群眾生產生活審美的需要。如白塔鎮西暨村打造了兒童趣味中心、曲徑觀魚、哈哈鏡趣味照等“亮點工程”,村民們閑暇之余有了更多休閑娛樂場所;前王村將文化元素、中國傳統元素融于日常小景,對村莊的文化墻、標識標牌等進行了立體式、景觀式的提升,打造出“村莊中的花園”。
藝術振興鄉村的建設過程是施展才藝、啟迪智慧、提升審美的過程。村民們加強了對村落的情感歸屬,減少了矛盾糾紛。藝術熏陶如春風化雨般感染村民,提高了村民的素養和境界,也喚醒了村民沉睡的文化自覺,增強了文化自信。如白塔鎮高遷古村是美術生創作基地,此外還設有扎染體驗工作室、青年設計師眾創空間,以“小村莊”承載“大藝術”,村頭巷尾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整個村莊就好似一幅水墨畫卷。淡竹鄉石盟垟村的民宿將針刺無骨花燈的制作記憶融入民宿的經驗,讓游客在入住期間零距離接觸和體驗非遺,感受藝術的魅力。
鄉村的城市化使手工藝人、歷史文化等加速流失和消亡。藝術振興鄉村,使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發掘、保護和傳承。如白塔鎮前王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跳跳馬的發源地,故該村打造了“非遺演繹合院”,將跳跳馬道具搬入合院,邀請村里原班演繹團隊再次穿上戲服,載歌載舞,充分還原了前王跳跳馬的鼎盛時期的演繹場景。魚山村圍繞“感德堰”水文化底蘊,開發了水上體驗、黃金茶采摘品茗、綠道慢行等休閑業態。
有效的鄉村建設不是以一種外來的東西生硬地植入鄉村、改造鄉村、重構鄉村,而是要遵從鄉村固有的內生邏輯煥發鄉村內在的生長性。白塔鎮、淡竹鄉發揮自然、人文各種資源優勢,打造出了一個個生態美村、文化古村、藝術名村、旅游強村。建議全縣其他要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可以走“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的方式,讓村民入股把資源整合交給專業的機構統一運營,通過定期舉辦符合大眾口味的系列文旅活動,如田野藝術節、鄉村音樂會、星空下的朗讀等來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對那些既無經濟優勢也無文化優勢的落后村,也不宜生硬推動振興。
藝術振興鄉村,不是政府的一廂情愿,也不是藝術家的自娛自樂。群眾是藝術振興鄉村的主力軍,他們不僅是獲益者、見證者,更是生產者、建設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建議借鑒寧波鄞州區的作法,讓村民成為鄉村建設的主體。如鄞州區城楊村,在專業藝術團隊指導下,發動村里的泥瓦匠、木匠、篾匠、裁縫等作為工程建設的主力,利用村里現成材料,如石塊、毛竹、干草和廢舊衣物等,打造出村里的各種標志物。建議借鑒云南雙廊村的作法,充分挖掘村民的藝術天賦。通過與藝術家合作的方式,培養村民創作出貼近真實生活的繪畫作品,為村民增收提供途徑。
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要實現的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的同步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藝術改造環境立竿見影,產業導入也能短期見效,但培養人們的審美意識與生活情趣,激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養是潤物細無聲的長期過程,需要久久為功。建議政府部門成立專項維護資金,確?!拔⒏脑?、精提升”后的項目可以長期穩定地維持下去。如用于完善白塔鎮東鮑村的路面3D繪畫,而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只剩下一個模糊的影子。如用于淡竹鄉下葉村的墻面綠植定期更新,而不是過了一個季節就失去生機。同時定期舉辦相關培訓,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審美水平,增強文化自信形成良性循環。此外,通過文化下鄉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真正發揮好文化的先導作用,促進文化文明、經濟社會的融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