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 亮 朱振宇 張曹民 畢慧卿
閔行區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總要求,按照創新開放、生態人文現代化主城區的定位,根據城鄉融合發展的需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工作。經過努力,浦江鎮革新村、馬橋鎮同心村和民主村全面完成創建任務。閔行區以“‘平移+上樓’全域同步推進、保留保護村區域聯動謀劃、社會治理精細化數字化、精準定位多元發展產業”為重點推進示范村創建,創建形成的核心區風貌、鄉村文化底蘊、產業規劃布局、鄉村社會治理等特色亮點凸顯,為大都市近郊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閔行經驗”。
區級層面出臺農民集中居住獎補政策,積極引導農民開展上樓或平移集中居住,鎮、村兩級組織黨員干部一對一上門入戶與村民交流,及時展示村宅歸并規劃等信息,帶領村民到兄弟示范村參觀,爭取理解支持,做通思想工作;根據每戶不同需求,制定提供個性化實施方案,解決實際困難,消除村民顧慮。浦江鎮革新村作為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村內7個村民小組232戶農戶,堅持土地集約利用和風貌管控原則,采用“留、改、拆”同步推進的方式,完成了全域集中歸并。馬橋鎮結合同心村和民主村毗鄰的先天區位條件,以“上樓+平移”齊步走的方式推進集中居住,完成平移歸并近100戶、上樓超700戶的目標,最大限度實現村民宜居和騰地。
在現有政策框架下,鎮、村集中人才資源優勢,組建數十人的群眾工作組,以強密度、高頻次、持續性的工作節奏,逐一上門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深入細致排摸形成一戶一方案,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采用“平移”或“平移+上樓”模式,制定兩種集中居住操作辦法,引導村民自主選擇安置方式,并做好相關跟蹤;村集體提前建設民房樣板房供村民參考,優選地段作為上樓安置房地塊,并進一步推行簽約獎勵、過渡安置費等優惠措施,引導村民盡早決定和盡早簽約,確保農民集中居住和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工作如期高質量完成,形成閔行特色的新江南民居點。
為了徹底改變原始村落房屋破舊、環境臟亂、風貌不佳的境況,大力推進平移和上樓集中居住,平移建房選址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的荷巷橋和召稼樓古鎮周邊,通過實行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監管,高標準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讓平移歸并點呈現出“白墻灰瓦、林水相依”的整體良好風貌,為了滿足村民的個性化需求,按村民現實的自住、出租等不同用途進行“一房一設計”和“一戶一方案”;馬橋鎮上樓安置房選址景城社區的核心區域,周邊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體場館、商業配套、公共交通配套完備,優越的配套設施和地段條件極大吸引村民主動簽約上樓,現在村莊環境的“宜居宜業宜游”與過往的“臟亂差”環境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村民收獲著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閔行區積極探索馬橋鎮和浦江鎮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打造,馬橋鎮利用同心村、民主村和彭渡村三個保留保護村毗鄰的區位條件,將村莊規劃與郊野單元規劃、水系規劃等有機銜接,科學編制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總體規劃方案,有計劃、分批次推進示范村建設,同心村和民主村分別于2020年和2021年高質量完成創建,打造成了農民的家園、市民的樂園、都市的后花園;彭渡村現已啟動上樓簽約和平移工作,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工作將按照區級創建計劃安排予以有序推進。馬橋鎮通過對3個保留保護村聯動整體規劃,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歸并后預計可節約宅基地586畝,減量工業用地714畝,合計可減量建設用地1300畝,規劃新產業用地267畝(70%集中在荷巷橋區域),為后續該區域的產業發展和經濟騰飛提供空間。在完成革新村示范村創建基礎上,浦江鎮正積極謀劃大治河以南區域示范片區創建工作,結合“一帶六村”的發展理念,連片謀劃,結合今年第四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匯中村創建工作,積極發揮橋頭堡作用,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示范村創建工作。
馬橋鎮采取“政-院-企-村”多元主體合作模式,引入優質企業進行聯合,建設馬橋水稻創新示范園,并注冊培育了“漫農語儂”大米品牌,通過不斷延伸稻米產業鏈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還積極融入區級優質稻米產業聯盟,利用共享平臺資源不斷做大做強;通過引入上海又冉生態農業科技公司,積極推進休閑農業及智能化生產復合有機肥項目,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業附加值。大治河以南區域,擬通過引入鵬欣公司及其所擁有的資源,對整個區域的農業產業進行轉型升級,旨在改變農業主體多元、管理低效、效益不佳的現狀,目前智慧漁業一期項目已確定,大治河以南區域未來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馬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重點依托水源保護區,利用黃浦江涵養林帶、韓湘水博園、農耕文化園、河道湖泊等自然資源,將打造集采摘、觀光、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白鷺灣生態旅游區”,還將依托荷巷橋老街、金氏宗祠、金慶章故居、顧言故居等人文資源,打造集人文景觀、特色風味、醫療美容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小鎮。革新村坐擁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召稼樓古鎮發展旅游經濟,整合古鎮-農旅采摘園-郊野公園-長壽禪寺-上戲等資源形成觀光旅游帶,為市民提供假日休閑好去處。大治河以南區域將系統挖掘開河文化、水利文化和農業文化,凸顯區域特色和文化底色。
同心村通過修繕區級文保單位金氏宗祠,重現歷史風貌,打造文化客堂間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面挖掘源遠流長的義德文化,提煉“荷、和、合”三大元素,出版《同心村里荷巷橋》,將荷花元素融入村徽設計,倡導家和萬事興的鄉風文明。革新村保護挖掘召稼樓古鎮等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通過傳承鄉風文化提升革新建業底蘊,新建革新建業館、修繕文化客堂間、譜寫村歌《葵花向陽》,重塑革新特色鄉魂——勤勞實干的品質、創新生活的智慧、守望相助的精神,既展示了革新村歷史農耕傳統文化內涵,又煥發了革新建業新活力。
積極探索“紅色物業”進鄉村治理模式,同心村建立“1+2+X”的“紅色網格”機制,由1名班子成員,2名網格管理員,X名黨員、村民代表、志愿者組成工作小隊,對網格區塊內的所有工作兜底負責,做到服務不出網格、矛盾不出網格。同心村自主開發“同心村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手機版,實現村級福利、社保繳費查詢、公積金查詢、交通違法查詢等服務事項在線申請、一網通辦。革新村、同心村和民主村均設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實行村委班子開放式辦公,利用齊全的公共配套設施和服務共享、資源共用的理念,實現了家門口15分鐘鄉村社區生活圈,讓村民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針對自留地管理的普遍性短板問題,同心村積極探索創新管理模式,制定《同心村自留地確權確利實施方案》,通過查舊賬、再確權、再分配和集中管的方式,讓政府安心、村委舒心、村民順心,自留地確權確利舉措不僅管好了自留地更拉近了村民的心。結合閔行特點,全區統一制定出臺了“五個一”的民房出租管理要求(即一張負面清單、一份管理約定、一份房屋租賃合同、一個信息系統、一個租賃管理考核辦法),明確民房出租、垃圾分類等主體責任和違規獎懲細則,形成長效管理機制,達到“以房管人管住人”的目標。
馬橋鎮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利用存量集體資產改造和新規劃產業用地開發,持續招商引資、升級業態;民主村與鄰村抱團盤活村級上億資金,發展樓宇經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同時發揮馬橋鎮經濟聯合社作用,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增加村民分紅收益。
革新村將平移歸并騰出的1.93公頃商服用地,聯合召稼樓古鎮二期合并開發打造商業綜合體物業,并依托古鎮旅游業的溢出效應,聯動農業企業和“悅·鄉居”民宿企業主體發展農旅、文旅等產業,為村民的增收和村集體壯大提供有力保障。
馬橋鎮規劃建設荷巷橋區域“創新產業發展區”,發展文化數字創意港、文化風貌街,形成產業發展集群,承接城市溢出功能。大治河以南區域將通過區域土地整治,整合優化建設用地和農田資源,結合“都市田園產業片區”發展規劃連片打造閔行優質農產品示范區,將從單一的農產品保障供應功能向承擔多元復合功能轉變;結合優化整理的建設用地,擬采用“政-企-村”合作模式將大治河以南區域打造成高端化農產品集散地、高標準農業科研基地、高規格農業示范基地、高顏值生態休閑基地及高品質康養度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