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十三五”期間,青浦積極貫徹中央五大發展理念,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致力于以更高的質量、更強的技術,走好鄉村振興發展之路,不斷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從農業大區邁向農業強區,續寫青浦三農發展的新篇章。
“十三五”期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青浦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各項方針政策,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鄉村產業融合漸成趨勢,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鄉村產業得到蓬勃發展,順利完成主要目標任務。
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是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課題,也是青浦區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必經之路。“十三五”期間,青浦區不斷加強宣傳和政策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生產綠色農產品。
聚焦農業綠色生產方式,落實秸稈全面禁燒,完善機械化還田路線,實施投入減量綠色替代,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形成。在種植業方面,按照市級化肥使用總量(折純量))8.72萬噸、農藥使用總量0.34萬噸的目標,不斷開展化肥農藥減施工程;持續推廣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綠色防控;還積極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6%以上。同時,積極拓展菜殼菜皮、漚制有機肥等資源化利用渠道,推進設施菜田土壤保育和改良,重點開展生物菌肥和蚯蚓養殖。
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區糧食規模經營的比例占90%以上,蔬菜組織化經營比例占85%,綠色認證率達27.35%,農業標準化率達到60.9%。農業規模化生產已成為青浦區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
新時代的農業已進入品牌時代,農業要真正延長生命力,真正走出去走得遠,品牌效應不容小覷。“上海之源”青浦,農耕歷史悠久,為更好提振傳統優勢農產品,優先打造四個“一”即“一粒米、一枚果、一棵菜、一條魚”傳統特色農業,搭建“淀湖源味”的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深入實施“品質、品牌、品種”“三品”戰略,引導農民從“價格戰”走向“質量戰”,農業生產從“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
1.打造“青浦薄稻米”
青浦薄稻米是青浦區久負盛名的特色稻米,因其谷粒飽滿、殼薄、出米率高、米質優良,早在明清時期就奉為朝廷“貢品”。目前,青浦區水稻種植面積12.01萬畝,占耕地保有量的45.2%,已建有上海自在青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泖峰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上海靜逸稻米專業合作社等一批專業從事糧食生產經營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530余戶糧食生產家庭農場,水稻機械化種植率達到82%。
2018年,區政府已攜手光明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雙方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專業優勢,以“一粒米”為起點,聚焦鄉村振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深加工、農業技術、銷售渠道、金融保障、商貿流通、項目建設等8個領域的合作內容,開展持續深入、全面開放的戰略合作,共促鄉村振興。
2.打造“白鶴草莓”
2018年6月,青浦“白鶴草莓”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并在中國臨沂草莓大會上斬獲金獎4個、銀獎4個。青浦區以“小”草莓做“大”文章,著力于探索規模化、品牌化、集約化、組織化發展途徑,加快草莓特色經濟作物產業園建設,推進種苗和生產基地的標準化生產,提升精深加工水平,進一步拓展草莓發展新空間。此外,不斷豐富“白鶴草莓節”內涵,在充分展示草莓文化、創新營銷方式上,更好地運用互聯網+媒體推廣等多種手段,做好草莓產業的策劃、組織和包裝,助推休閑觀光、采摘、農家樂等草莓“接二連三”產業蓬勃發展。
3.打造“一棵菜”即“練塘茭白”
青浦區牢牢把握練塘鎮和白鶴鎮兩個“蔬菜保護鎮”建設契機,集中連片打造現代化標準蔬菜工廠,發揮“練塘茭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榮譽。探索建立千畝單一農產品生產基地,深度挖掘全產業鏈附加值,同時推動重固鎮百畝智慧菜園建設,實現全程智能化管理,標準化生產,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動實現零售生鮮電商已與本區綠色認證的基地的產銷對接,有效打通農產品供需雙方的信息壁壘。
4.打造“一條魚”即青浦水產
青浦區水面率達到18.66%,是全市平均的一倍,上海的21個天然湖泊均在青浦,還有縱橫交錯的大小河道1900多條,“水”是青浦的魂,也是青浦的發展之源。但青浦本地的綠色水產品在全市的供應占比卻比較低。“十三五”期間,青浦區不斷加大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從水生態修復、魚類多樣性提升、水鄉漁文化傳承等方面,探索“種養結合”、湖泊生態增殖養護等新模式,努力補齊這塊綠色水產品供給短板。2018年在青西郊野公園大蓮湖先行先試,通過減排減藥、水質監測、生產日志記錄、投入品管理、增殖放流、生態修復等綜合措施,實現水產養殖的過程綠色、產品綠色。同時青浦區還持續推進七彩神仙魚等高附加值產業,推動漁業發展轉型升級。
“十三五”期間,青浦區注重點面結合、系統推進,探索田園綜合體試點,創新多元實踐模式,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核心業態,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既注重資源互補、聯動發展,更突出產業特色,錯位發展,同時注重促進農民增收,涌現了一批有規模、有品牌的農業旅游景點景區,如枇杷園、凱博農莊、尋夢園、金龜島漁村、樟艾居生態農莊、大千莊園、四季百果園、蛙稻米品味園、東方菲尼克斯等,從而不斷培育產業新增長點,不斷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據統計,年接待旅游人次約160萬,直接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左右,帶動勞動就業千余人,積極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比如朱家角鎮的張馬村圍繞“游學張馬、尋夢田園”的定位,依托“學農基地”和農業樂園,豐富村民和游客互動空間,試點打造張馬田園綜合體,形成“四園一島”(400畝的尋夢源、125畝的農情園、300畝的藍莓園、500畝的生態文化園和上海太陽島國際俱樂部)農事旅游新格局。
尋夢源主要是以花卉種植、婚紗攝影、房車度假等為主導的綜合性香草莊園;藍莓園是以藍莓為主,輔以蘋果、櫻桃、軟籽石榴等有機水果種植,拓展果干、飲品、醬類等深加工鏈條,融合發展趣味采摘等新型休閑業態;農情園主要是作為蔬果配送、采摘和中小學學農基地;生態文化園主要是包含虎紋蛙野保基地和仙居楊梅生產加工區;上海太陽島國際俱樂部則進一步提檔升級,成為集休閑度假、國際商務會議、文化娛樂、體育運動、健康生活為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勝地。張馬村的“四園一島”的農事旅游新格局為全區一、三產業聯動提供了示范樣本。
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富民為本、共享發展,始終是“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始終是為了讓農民的生活質量能夠節節高升,每一天都能過得有滋有味。
隨著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同時,農民士地承包經營權委托流轉機制也逐步完善,為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當前,農業規模化生產已成為青浦區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據統計全區糧食規模經營的比例占90%以上,蔬菜組織化經營比例占85%,綠色認證率達27.35%,農業標準化率達到60.9%。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集體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土地經營權流向懂生產、會管理、善經營、樂帶動的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已建立星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近200家,農業龍頭企業約30家,家庭農場約400家,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青浦區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
“十三五”期間,青浦區逐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變股民,通過分紅讓村民享受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切身體會鄉村振興帶好的實惠,使得農民們更有動力為青浦的鄉村振興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浦區委、區政府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開展了一系列的具有高保障高效能的政策扶持,依托上海市農交所網絡交易平臺,建立11個街鎮產權交易分中心,實現全區街鎮的村級經營性資產委托鎮資產公司管理,不斷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水平。設立區“百村基金”,搭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三級造血項目平合及村經濟薄弱村幫扶平合。此外,不斷規范三資管理,推行村財務管理制度、農村黨員議事會制度、村務公開民主理財制度和村干部離任審計制度等,完成村社分賬管理工作。
“產業興旺”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青浦區近年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工作目標就是要實現“產業興旺”,然而在實際推進中也難免遇到難點。對標全球知名國家和地區的鄉村建設和當前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相關要求,青浦區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總體而言,青浦區現代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進程慢。當前,青浦的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轉變的過程中,農村規模化經營需加速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化品牌化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等資源缺乏深度整合,導致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吸引力不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還處于培育階段,且大部分是由外來資本創辦,與農民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健全,帶動農民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收益的辦法還需謀劃。
制度創新和改革相對滯后,對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以規制和控制為主,缺乏可操作的引導、激勵性措施。在推進產業興旺過程中政策疊加效應不明顯,資源不夠集中,補貼政策上側重以農戶為主,對規模化經營的農業企業支持缺乏力度,在稅收減免、信托支持等方面政策傾斜力度不夠。農業農村領域優化營商環境改善不明顯,增加了農業企業經營成本。農村產業建設用地供給問題較為突出,設施農用地政策相對滯后,農業建設用地供給數量不足,土地使用范圍限定過于嚴格,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農村宅基地資源盤活利用效率不高,促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尚未有實質性進展,土地政策改革創新的力度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速度。
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從總體來看,青浦還是比較缺乏現代農業產業人才,心甘情愿投入農業農村特別是扎根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花博士”并不多,這是一個突出的短板。此外,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總體還是偏少,能夠承接網絡經濟時代的旅游文化產業、新業態電商產業的復合型人才更少,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的壓力還是明顯存在。廣大村民和村集體作為產業發展關鍵主體的地位未得到體現,積極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近些年,大學生村官流動性較大。經過兩年的基層歷練,他們普遍對農村還是懷有深厚的感情,部分期滿也愿意留在農村。但由于在村里的上升空間小,且受待遇水平等條件的制約,多數大學生會考入公務員隊伍或機關事業單位,造成“想留留不住”的尷尬現狀,亟需進一步理順和完善相關管理機制并不斷健全激勵保障機制。
“十四五”時期,青浦區要繼續扎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繼續牢牢抓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大力破解相關瓶頸問題,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突出位置,圍繞產業興旺下功夫,做大做強高效綠色種養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特色產業,培育和壯大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進一步夯實全面推行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要根據鄉村功能定位和實際情況,編制科學系統的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重點任務、階段目標和行動方案,為鄉村“產業興旺”引路導航。鄉村產業發展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城鄉建設規劃、本區的產業發展規劃相融合、相銜接,不能各搞各的,更不能相互矛盾,否則也難以真正落地。產業發展規劃也要與我區主導產業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與鄉村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增強產業發展規劃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此外,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好之后,要堅持一以貫之,一張藍圖繪到底,既不能急功近利、半途而廢,也不能頻繁變動、自毀長城。
發展特色農業要立足區域自然資源優勢,科學選擇。要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同發揮區域特色、地方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具有青浦特色的產業格局,同時注重產銷結合,緊密聯系當地龍頭企業,建立完善全產業鏈的運營機制。把特色產業打造成為青浦的“金名片”,也實實在在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就青浦區的實際而言,青東有緊鄰上海大都市的地理優勢,青西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各街鎮應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結合區位優勢及農業產業特點,利用好蛙稻米、練塘茭白和白鶴草莓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發揮美麗鄉村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青西郊野公園等資源的積極作用,宜農則農,宜游則游,推動青東地區“五鎮聯動”、青中地區“產城融合”、青西地區“美麗經濟”發展,走出既符合地區實際,又具自身特色的產業興旺之路。
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政策激勵、宣傳引導,把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為了群眾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同時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充分發揮農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意識,激發和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依靠群眾。實現鄉村振興,需要緊緊依靠群眾,通過與群眾的交流來發現問題,進而為做好工作提出有針對性的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在群眾的反饋中找問題,積極發現工作中的疏漏,及時調整工作對策。在群眾的監督中查不足,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增長本領、改善工作方式。在群眾的建議中尋突破,積極向群眾學習基層工作方式和思維,認真思考改進工作的思路,探尋出更加高效務實的工作策略。
要服務群眾。實現鄉村振興,需要踐行“一切為了群眾”的服務理念,全力做出真抓實干之功,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活難題,努力為群眾謀求幸福。要急群眾之所急,多收集群眾的需求,把群眾急切關注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做,盡快盡好地提出解決對策。要深入基層實際,多去田間地頭調研,積極地幫助群眾解決在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要為了群眾。實現鄉村振興,需要以滿足群眾為行動指南,立足群眾需求,提出針對性舉措,切實服務好群眾。要以群眾為向導,積極聽取群眾建議,以最貼合實情的考量,制定群眾滿意的政策。要以群眾為考官,正面回答群眾提出的問題,做到不推諉、不回避,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現實難題。
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必須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清除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種障礙,激發農村各類要素的潛能和各類主體的活力,不斷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用更活手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是引領農業農村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應對問題挑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青浦要不斷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著力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拉長產業鏈、拓展功能鏈、提升價值鏈。
要更大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青浦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從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向鄉村產業延伸轉變,也要進一步放大校地合作優勢,加快“產學研推”一體化,探索一、二、三產+科技的新融合,真正把農民聚起來、富起來。
要出更實舉措推進強村惠民惠農。“三農”工作最直接、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廣大農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質量。實施更加全面的鄉村振興,需要不斷提升內生動力,激發鄉村自主發展的全面“造血”能力。青浦要繼續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設計,不斷拓展壯村富民新路徑,將強村惠民惠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