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換芳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情境應用探討
張換芳
(宿州市靈璧縣西關小學,安徽宿州234200)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應用情境為學生打造豐富的教學環境,引領學生在愉快的情境體驗中建立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參與,順利完成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為了提升教育效果,教師需要對情境的實施意義進行詳細分析,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巧妙進行情境創設,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愉快地學習知識,逐步實現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完善。
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通過情境創設的形式,為學生打造新穎的學習氛圍,使每一位小學生都建立學習興趣,更好地跟隨教師在情境中參與和體驗,完成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首先,情境教育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得小學生積極跟隨教師創設的情境進行體驗和感受,取得良好的課堂參與效果。其次,情境教育能夠將抽象化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變得具象化,使得學生將自己對于知識的了解和情境的感受融入課堂學習中,獲得良好的知識學習效果。再次,情境教育能夠增強小學生的課堂參與主動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效果,使得學生在情境參與中建立起積極學習的良好習慣。最后,情境教育還能夠逐步完善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幫助學生在情境參與中高效完成道德品質的建立和法律知識的掌握。也就是說課堂上的情境創設能夠幫助小學生實現全面成長和進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口語表達的形式進行情境創設,通過口語表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使得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分析和探究,共同投入到情境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口語引導需要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保證情境與教學內容結合,這樣能夠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學習,通過情境感受完成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了解。同時,教師引領學生參與情境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建立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參與主動性,促使學生逐步跟隨教師的引導,投入到情境體驗當中。
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邀請學生感受,然后給學生一定的發揮空間,鼓勵學生在情境中積極體驗、自主實踐,逐步完成情境的拓展和發揮,共同營造出良好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氛圍。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好奇心十分強,其想象力也天馬行空,因而邀請學生自主參與情境能夠使得學生在基礎情境的框架里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構建出多樣化的情境氛圍。最終,學生不僅能夠在情境的自主參與中取得良好的課堂實踐效果,也將順利在情境中完成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
多媒體資源的應用形式較多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圖片、視頻、音頻等多樣化的展示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憑借多媒體資源創設情境,使得學生結合多媒體資源的觀察和感受投入到情境當中。多媒體資源以其直觀的情境展示形式能夠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促使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情境當中,結合多媒體資源的應用完成情境參與實踐,實現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多媒體資源應用在情境展示中需要教師合理設計安排,充分發揮多媒體資源的教育效力。
小學生經過多年的知識學習和生活參與,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經驗的應用構建情境,借此抒發和應用學生的生活感悟,鼓勵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應用的問題處理措施投入到情境中。生活經驗建構情境的創設形式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參與,促使學生積極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情境體驗。最終,學生將生活經驗與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巧妙結合,共同完成情境的探究與問題的解決。
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侵權的事情。此時,有很多都會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和稀泥”,殊不知這種態度反而給了不法之人可乘之機。面對侵權行為,每一個人都應該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和他人,能夠在關鍵時刻使用高舉法律的大旗,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經過情境創設的實施,學生能夠建立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維權的情境,順利結合情境中的活動參與和體驗深化對依法維權知識的認知和了解、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學習《知法守法,依法維權》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小明在上學的路上碰到了一幫小混混,他們詢問小明是否帶錢了。小明說沒帶,這幾個小混混就上前將小明的褲兜和書包都翻了個遍,然后將小明準備交書本費的錢都拿走了,走之前還踢了小明一腳……經過情境創設的實施,教師請學生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小明?”學生在簡單思考后,紛紛幫助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幫助措施。有的學生表示可以幫助小明向老師求助;有的學生表示可以幫助小明給自己的家長打電話、請家長每天接送小明上下學;還有的學生表示不僅需要告訴老師和家長,還需要向有關機關請求幫助,追究這些小混混的法律責任。教師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和見解,表示:“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求助有關部門和機關,嘗試使用法律武器制裁不法之人、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經過情境創設的實施,學生建立了課堂參與和案例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積極結合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有效認識到學習法律的重要性,建立起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與他人的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這對“尊重他人”道德品質進行教育引導和滲透。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實施效果,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形式實施教育引導,幫助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感受、感同身受地體驗不尊重他人對于自己、他人和整個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經過情境的積極體驗和感受,學生能夠完成情境中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也將在情境體驗中完成尊重他人道德素養和品質的有效建立。
例如,在學習《學會尊重》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到尊重他人的意義,教師通過情境創設的形式實施教育引導:小明和小紅共同過馬路,看到一位走在斑馬線上的老人和一個準備轉彎的司機吵了起來。原來,這位司機著急轉彎,但是因為老人走得比較慢,所以司機很生氣,一直在催促老人。看到這個場景,小明和小紅感到很生氣,他們應該怎么做?學生在情境中積極感受、認真思考、希望得出一個合理的問題解決方法。教師看到有學生陸續舉手了,于是請學生在情境中闡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表示這位司機不尊重老人,老人正常過馬路并沒有不對的地方,他應該耐心等老人過去了再走;還有的學生表示這位司機不僅不應該催促老人,還應該下車幫助老人安全過馬路。教師肯定了學生的看法,發現學生在情境中不僅意識到不尊重他人的錯誤,還有效建立起尊重他人、尊敬老人的意識和品質。經過課堂上的情境創設,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知識學習,有效掌握尊重他人的技巧和方法,能夠有效養成尊重他人的意識和習慣。
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當中,我們生活必需的空氣、水都是自然給予我們的。同時,自然界中的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只有愛護植物,才能夠有效維護地球這個共同的家園。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形式進行教育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分析面對自然界中的花草應該怎么做?這種情境創設形式能使得學生身臨其境,促使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進行情境問題回答,共同營造出愛護自然、愛護花草的良好氛圍。
例如,在學習《地球——我們的家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引領學生參與學習。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張美麗的圖片,圖片上展示的是一個草木茂盛的大森林,人們一起行走在森林之間,感受花草的美好和魅力。這時,大家一起看到了一片美麗的花圃。其中有郁金香、玫瑰、滿天星、繡球等不同的花卉,每一種都十分美麗。接著,教師詢問:“這時候周圍四下無人,我們是不是可以采摘一些花朵拿回家?”在情境中,學生陷入了深思。經過思考,有的學生表示:“這些花草很美麗,但是明顯是其他人種植的,我們不應該采摘。”有的學生表示:“大自然是我們的朋友,我們不能隨意破壞它。”還有的學生則表示:“這個世界上漂亮的東西很多很多,如果我們隨便拿就變成了小偷!如果真的覺得很好看,可以使用手機拍照留念。”……教師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和見解,發現每位學生都建立起愛護環境與大自然的意識和能力。經過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知識教學和情境創設,學生不僅認識到遇到美好自然環境時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還有效建立起保護自然環境的品質。
隨著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了解中國文化。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如何在面對外國友人詢問中國古代文明的時候合理應對,更好地將中國文化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當中。結合情境的創設和引導,學生能夠建立學習興趣,更主動地結合情境中的角色加以扮演和體驗,達成古代文明的有效探知、了解和展示。經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情境的創設,學生能更好地完成知識學習,順利達成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的參與。最終,學生將在情境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也將在為外國友人介紹古代文明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與文明歷程。
例如,在學習《探訪古代文明》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進行情境創設:近期有外國友人來咱們學校考察,需要大家對于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歷程產生基本的認知和了解,然后將自己了解的文化發展歷程詳細地向外國友人進行介紹。大家可以通過課本資源的觀察說一說我們應該從哪里開始進行古代文明的介紹?學生一聽自己肩膀上肩負的使命,就積極投入到課堂上的古代文明研究中。當教師作為外國友人聆聽學生進行我國古代文明的介紹時,有的學生介紹我國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有的學生則嘗試結合三星堆文明進行了介紹。每一位學生都在情境中積極參與,嘗試將課本上介紹的古代文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古代文明知識融入情境進行介紹,共同營造出良好的知識學習氛圍,使得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對我國的古代文明產生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更重要的是,經過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教學實施,學生意識到我國文明的悠久,也建立起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榮譽感。由此可見,課堂上的情境創設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知識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學習、建立起熱愛民族文化的意識。
對于很多小學生而言,一說到“人大代表”,學生都覺得很威嚴、很遙遠。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形式將學生“變成”人大代表,促使學生在情境中積極參與、認真體驗,積極結合自己的身份為國家和人民謀福利。在情境當中,學生可以將自己在課本上了解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加以分析,也能夠結合情境體驗了解人大代表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更好地在情境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努力使得整個國家更加和諧、整個社會更加美好。
例如,在學習《人大代表為人民》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表示:“我們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法律法規、各項社會制度已經越來越完善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離不開人民的努力,而人大代表就是代表人民發聲的。如果大家成為了人大代表,你會在會議上提出哪些議題,讓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變得更好?”這種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積極思考自己作為人大代表可以做些什么?有的學生表示自己作為人大代表,會提議國家增加年休假,保證那些辛苦工作的人能夠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有的學生表示自己在電視上看到消防員叔叔的工作很危險,自己認為國家可以給他們更多的優待;還有的學生則表示自己作為人大代表希望國家能夠為每一個小區投放更多的健身器材,讓咱們國家的人民能夠每天堅持鍛煉身體。每一位學生都在課堂上積極“履行”自己作為人大代表的職責,共同構建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最終,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完成了知識的認知和了解,也有效掌握了人大代表身上肩負的使命和職責。
通過教育總結,教師發現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情境創設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和提升:
第一,情境教育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提供更寬廣的思考和活動參與空間。
第二,情境教育需要應用更多元的教育資源,嘗試以科學化的教育實施手段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樂趣。
情境教育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豐富和拓展才能夠有效發揮其應有的效力,促使學生更高效地完成課堂參與,取得良好的知識學習成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情境創設中,教師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帶領學生順勢走入道德與法治實踐探究當中,結合情境進行體驗和實踐,完成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素養的完善。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想象能力和抽象意識尚不完善,如果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生活化、趣味化的學習氛圍,保證每一位小學生都跟隨情境進行體驗,則能夠憑借情境中的內容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經過教師的合理設計和趣味化情境的積極參與,小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樂趣,也將在不同的情境中體驗感受,伴隨著與課本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進行知識學習和探究。最終,情境將在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同時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學生將在情境中完成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和了解,也將在愉快的情境體驗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1] 張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1(04).
G628
A
1002-7661(2022)01-0192-03